第25屆歐洲靜脈論壇年會(EVF 2025)于2025年6月26日至28日在波蘭克拉科夫盛大召開。自2000年創立以來,EVF始終致力于推動靜脈疾病領域的高質量教育、科學研究與臨床標準建設。本次年會聚焦于慢性靜脈疾病(CVD)與心血管代謝疾病之間的相關性,通過梳理臨床證據,深入剖析了兩者共有的危險因素及潛在的病理生理機制。以下,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場學術的盛宴,從數據與機制中尋找CVD系統管理的新方向。
臨床證據梳理
CVD與心血管疾病的“不解”之緣
流行病學發現:CVD患者往往更容易遭遇心血管疾病的侵襲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CVD具有系統性影響,尤其是對心血管功能障礙和心力衰竭(HF)的促進作用1。流行病學調查發現,CVI患者中高血壓、冠心病、HF、外周動脈疾病(PAD)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明顯增加。例如一項臺灣回顧性隊列研究2納入年齡≥20歲的212,984例靜脈曲張(VV)患者以及212,984例根據傾向性評分匹配無VV的對照組患者,結果表明VV患者發生PAD的概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01)(圖1)。
圖1. 有無VV患者的PAD發病率
EVF2025一項系統性綜述3,納入4項涉及1560例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探討多種長期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與淺靜脈功能不全(SVI)的相關性。SVI患者多種合并癥中高血壓最常見(42.7%),其次是糖尿病(32.4%),側面說明SVI患者患心血管代謝疾病的風險升高(圖2)。
圖2. SVI患者患心血管代謝疾病的比例高
更進一步的病例研究證實:CVD嚴重程度越高,心血管風險越高
除了流行病學研究外,多項病例研究也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線索。以下兩項不同地區研究表明:CVD的嚴重程度與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呈正相關。
1.德國研究:慢性靜脈功能不全(CVI)患者CEAP分級越高,預測10年內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越高
德國CVI人群研究4探究了靜脈疾病在預測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對隊列中無心血管疾病個體(n=9923)進行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較高的CEAP分級與預測10年內心血管疾病較高的發生風險相關(圖3)。
圖3. CEAP分級的CVI患者預測10年內心血管疾病風險
2.澳大利亞前瞻性研究:與輕度CVD患者相比,重度CVD患者發生MACE的風險增加
研究5招募了774例CVD患者,中位隨訪3.09年,在校正其他風險因素后,與C2級CVD患者(n=326)相比,C6級CVD患者(n=69)發生MACE的風險增加3倍(HR 3.03;95% CI 1.02-9.03;P=0.046)。與輕度CVD患者(C2-C4)相比,重度CVD患者(C5-C6)發生MACE的風險增加(校正后HR 2.37;95% CI 1.12-5.04;P=0.024) (圖4)。
圖4. (A)CEAP分級、(B)CVD輕/重患者的無MACE生存率
最新Meta分析:任何類型的CVD成年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疾病的風險均升高(HR 1.5)
為更全面評估CV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風險,研究者開展了一項最新Meta分析6,納入截至2025年3月前所有相關前瞻性和回顧性研究。結果顯示,與未患CVD者相比,CVD成年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HR=1.5,95% CI 1.1–2.1,P=0.004,圖5)及全因死亡(HR=1.3,95% CI 1.2–1.6,P<0.001,圖6)的風險顯著升高。這一結論,再次強調了CVD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緊密聯系,也為未來的臨床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圖5. CVD成年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HR
圖6. CVD成年患者發生全因死亡的HR
綜述研究:心血管疾病同時是CVD發生的危險因素
不僅CVD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升高,有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HF患者,發生靜脈血栓栓塞(VTE)的風險增加。這項綜述7納入47,611例患有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或PAD病史的患者,對VTE的發生率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顯示,VTE風險隨動脈粥樣硬化受累血管床(如冠狀動脈、腦血管、外周動脈疾病)數量的增加而升高,多血管疾病(即≥1個動脈床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是VTE的顯著獨立危險因素(圖7)。
圖7. VTE風險隨著受動脈粥樣硬化影響的血管床數量的增加而增加
機制探秘
靜脈與動脈的“對話”遠不止于并存
共享危險因素:從肥胖到高齡,從代謝到炎癥
在探索CVD與心血管疾病關聯機制的道路上,研究者們發現盡管動脈系統和靜脈系統在解剖結構和功能上存在明顯差異(圖8),但兩者具有多個共同的危險因素(圖9)。
圖8. 靜脈與動脈的解剖結構
圖9. 靜脈、動脈及共有的的風險因素
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吸煙、高齡以及女性性別等代謝性及血管損傷因素8,如同無形的“推手”,同時損害著靜脈和動脈系統的功能。這些因素通過促進內皮功能障礙、氧化應激和慢性炎癥等機制,為CVD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溫床”(圖10)。炎癥長期存在時,會導致血管內皮損傷、血流動力學異常及局部組織修復能力下降,這些改變進一步加重動脈和靜脈系統的功能障礙。在心血管代謝疾病中,持續的低度炎癥會促進動脈斑塊的形成和破裂,增加心梗和卒中的風險9。
圖10. CVD與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危險因素與病理生理機制
內皮功能障礙:兩類疾病的“病灶交點”
內皮細胞作為兩者之間的“共同語言”,通過分泌多種因子調控著血流、炎癥、止血及血液流動性10(圖11)。內皮損傷及相關高凝狀態不僅是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特征,也是CVD發生和發展的重要機制。
靜脈疾病可“波及”動脈系統。兩者疾病都與血液湍流(如靜脈反流或動脈狹窄)引起的機械應力所引發的生物反應(即一系列炎癥因子的激活)相關。靜脈內皮功能障礙可改變靜脈容量和順應性,進而引發動脈端血流動力學變化,促進高血壓和心力衰竭6。
圖11. 內皮損傷參與CVD及心血管代謝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CVD和心血管疾病在病理生理機制上既存在共享之處,又各自保持著獨立性。兩者均表現為內皮損傷、高凝狀態和全身性炎癥,但CVD主要累及微循環,導致毛細血管通透性改變、靜脈重塑及氧化應激增加。此外,CVD患者常因癥狀減少活動,進一步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種復雜的相互作用,使得CVD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聯更加難以分割。
CVD治療應側重于消除內皮炎癥,同時控制CVD和心血管疾病。目前,國際指南推薦多種保守治療,包括使用靜脈活性藥物(VADs),以改善CVD的癥狀/體征。微粒化純化黃酮類成分(MPFF)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VAD,有高質量證據支持其用于緩解CVD的癥狀/體征并提高生活質量11,12。
總結與展望
CVD不容忽視,應系統全身管理
CVD與心血管疾病之間并非平行線,而是有著深刻交匯的“隱性循環”。EVF 2025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更全面的數據圖景,也為臨床實踐敲響了警鐘:靜脈病的治療不能“只看腿”,更要看到它與“心”的聯系。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目前關于CVD患者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相互影響已有較為清晰的認識,但針對CVD實施心血管干預是否能夠帶來確切的臨床獲益,相關證據仍較為有限。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一領域的證據補充有望為血管疾病的系統性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未來,CVD管理亟需多學科協作,在初診、評估、用藥、預后等環節都應納入心血管視角,建立以靜脈-動脈系統為整體的風險識別與干預體系。我們期待通過機制深入、療法升級與管理理念轉變,真正實現對CVD患者的“全身關照”。
參考文獻
[1]Damay VA, et al.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9, 2025.
[2]Chang S, et al. JAMA. 2018 Feb 27;319(8):807-817.
[3]Abuarqoub M. EVF 2025. Abstract P15.
[4]Prochaska JH, et al. Eur Heart J. 2021 Oct 21;42(40):4157-4165.
[5]Singh TP, et al. J Vasc Surg Venous Lymphat Disord. 2022 May;10(3):683-688.
[6]EVF 2025.
[7]Gianesini S, et al. Adv Ther. 2023 Dec;40(12):5137-5154.
[8]Hamburg NM. Eur Heart J. 2021 Oct 21;42(40):4166-4168.
[9]Yang L, et al. Front Physiol. 2025 Mar 26;16:1555118.
[10]Triggle CR, et al. Can J Physiol Pharmacol. 2020 Jul;98(7):415-430.
[11]Feodor T, et al.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May 2024;42(Suppl 1):p e117-e118.
[12]Ochoa AG, et al. J Vasc Surg Venous Lymphat Disord. 2025, 13(2).
本視頻/資訊/文章的內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醫脈通是專業的在線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