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兩個讀書人的名字火了。
一個是在工地搬磚的農民工,叫劉詩利。他一邊干活,一邊讀書、寫作,作品登上了《人民日報》,也走進了作家劉震云的眼里。
另一個是前幾天爆紅的“農民工版《我的母親》”作者。他在街頭寫作,思念母親,一筆一劃都帶著真實與敬意,視頻播放量一天破億。
在這個短視頻風行、“讀書不值錢”的年代,他們像兩個不合時宜的背影。
可恰恰是這種“不合時宜”,才讓人動容。
工地上的讀書人,被劉震云點了名
在陳行甲的新書分享會上,主持人介紹了一位特別的讀者。
他就是劉詩利,工地上的一線農民工。
在別人休息時,他總是拿出隨身帶的書,讀上幾頁,還堅持寫作,文章字跡粗糙,但情感真摯。
劉震云看完他說:他寫得比很多中文系本科生都真。
這不是夸獎,而是一種敬重。
因為在用力生活的間隙,還能抽出力氣去讀書的人,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撐住靈魂。
你讀不讀書,別人未必知道;
但你是否因為讀書活得不一樣,一眼就能看出來。
農民工寫《我的母親》,一天破億播放
不久前,一位工地大爺參加街頭活動,題目是《我的母親》。
他慢慢寫著,寫母親種地、縫衣、照料兒時生病的自己,寫到最后,淚如雨下。
這篇作文沒有華麗的辭藻,甚至語法也不夠標準,但句句扎心,評論區有萬人留言:這才是真正的中國文字。
人民日報轉發時說:真實的情感,是最打動人的作文。
是的,在這個時代,太多包裝好的“寫作技巧”,掩蓋不了一句樸素的真心話。
而真正懂得寫母親的人,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想技巧的人,是一邊流汗一邊回憶、用生活寫字的人。
閱讀率越來越低,仍有人在翻書頁中找回自己
一項調查顯示:
- 近六成成年人一年讀書不超過兩本;
- 大多數學生只讀課內指定書目,課外閱讀嚴重萎縮;
- 網絡搜索詞中,“讀書有沒有用”排在前列。
因為生活太忙,因為讀書不能當飯吃,因為短視頻、快信息、碎片化娛樂太方便。
可就是在這種“全民快進”時代,總有人選擇慢一點:
比如那個外賣小哥勝強,在送餐間隙看《人類簡史》,被問為什么要讀書時他說:為了明白,被生活拿下的原因。
這句回答,比任何一段文案都動人。
讀書的人,不一定成功,但一定更清醒
很多人覺得讀書是“學生的事”,出了校門就不再翻書。
可我相信,那些在生活泥濘中還能讀書的人,活得一定不一樣。
他們的眼神不空洞,說話有層次,哪怕只是工地上的拉扯、食堂的對話,也能帶點“體面感”。
他們從不把閱讀當標配,而是當作一種自我救贖的方式。
劉詩利說:讀書能把我弄得好一點。
這句話,說得真好。
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由,不是“改變命運”,不是“階層躍升”,而是——讓我今天比昨天好一點,明天不至于迷失。
我也曾被“面食里的母愛”打動得熱淚盈眶
不斷讓我想起那些媽媽與兒子發生的暖心故事:
讀書并不只是在圖書館,也可能在廚房的蒸汽里。
不久前看過一篇學生的《我的母親》,背景是學校食堂,一個普通的中午,一碗熱拉面讓他思緒飄回故鄉。
他寫到:冬天回家,母親教他做揪片。晨霧中母親笑著用筷子翻面,那一瞬間他記住了家的味道,也記住了母親的手藝。
臨走那天,母親送他,他故作堅強。
多年后,他在軍營吃著食堂的飯,卻總想起母親廚房的蒸汽和那碗湯面的香。
他說:她的面食哲學,是我人生的指南針。
這句話,讓無數人共鳴。
因為那一碗面,不是面,是母親的牽掛,是時光的縫隙,是無聲的愛。
寫在最后:這個時代,還讀書的人不多,但都不簡單
讀書能不能改變命運,不一定;
但它一定能改變我們看命運的方式。
你也許不會因一本書賺更多錢、升更高的職;
但你會因為一本書,在委屈時看得開,在低谷時走得穩。
你會發現:
- 在工地的灰塵中,也有尊嚴;
- 在食堂的拉面里,也藏哲理;
- 在母親的手藝背后,也藏人生的智慧。
真正讀書的人,從來不是為了炫耀知識點,而是為了照亮自己。
送給所有還在翻書的人。
也許你不被看見、不被鼓勵、不被認可,但你一直在努力把自己弄得好一點—
那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