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深處,總有那么一味香氣,縈繞在心頭,每當想起,便勾起無盡的思念與回憶。于我而言,那縷香氣,來自昌黎趙家館的餃子。這香氣里藏著舊時光的溫度,裹著小城煙火的柔情,更浸潤著獨屬于我的生命印記。
兒時,昌黎縣城的趙家館是熱鬧非凡的所在。透著古樸韻味的建筑,門楣 上“ 趙家館 ”三 個鎏金大字被歲月磨得發亮。店里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人們手里攥著皺巴巴的票根,臉上滿是期待。冬日里,哈出的白氣與廚房飄出的蒸汽交融;盛夏時,蟬鳴聲里夾雜著搟面杖觸擊案板 的“ 咚咚 ”聲 ,這些聲音與香氣,編織成小城最鮮活的市井畫卷。推開那扇被磨得發亮的木門,一股濃郁的餃子香便裹挾著熱氣撲面而來,瞬間鉆進鼻腔,引得人食指大動,連胃袋都跟著雀躍起來。
趙家館的餃子,有著獨特的魅力。師傅們遵循著傳承百年的技藝,將面團揉得韌如軟玉,搟出的皮兒薄如宣紙,卻韌性十足,透著微微的光亮,仿佛能看見里面鮮嫩的餡料 在“ 調皮 ”地 躲藏。最絕的是那提褶的手藝,每個餃子都要捏出勻稱的褶子,精巧又規整。餡料的種類豐富多樣,無論是鮮香的三鮮餡,還是醇厚的肉餡,每一種都讓人回味無窮。尤其是那三鮮餡,選用渤海灣清晨打撈的鮮蝦,剝出的蝦仁晶瑩剔透;土雞蛋煎成金黃的碎塊,帶著焦香;韭菜切得長短齊整,碧綠欲滴。三種食材混合時,還要淋上一勺自煉的豬油,那香氣瞬間迸發。咬上一口,湯汁四溢,蝦仁的彈牙、雞蛋的嫩滑、韭菜的清香在舌尖完美融合,鮮香散開的剎那,仿佛整個渤海灣的鮮味都濃縮在這一口之中。
記得那時,每逢重要的日子,父母總會帶我去趙家館吃餃子。過年時,全家老小穿著新衣裳,踩著滿地鞭炮碎屑,在蒸騰的熱氣里守歲;生日時,一碗熱騰騰的餃子端上來,母親笑著 說“ 吃了這碗,又長大一歲”;就連考 試取 得了好成績,父親也會騎著二八自行車,載著我穿過半座城,獎勵我一頓趙家館的餃子。一家人圍坐在斑駁的木桌前,等待餃子上桌的時光,滿是溫馨與幸福。當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來,古老的蒸屜里,一個個餃子宛如彎彎的月牙,散發著誘人的光澤。我迫不及待地夾起一個,輕輕咬上一口,滾燙的湯汁差點燙了嘴,卻又舍不得放下,一 邊“ 呼呼 ”吹 氣,一邊瞇著眼品味,逗得父母直笑。
趙家館的師傅們,個個手藝精湛。他們早早地便開始忙活,揉面、調餡、搟皮,動作如行云流水。揉面講 究“ 三光”— —手 光、盆光、面光,調餡時各種佐料的配比精確到克,搟皮更是一絕,一張面皮在手中旋轉,眨眼間便薄厚均勻。最精彩的當屬包餃子,他們專注的神情,對每一個餃子的用心,都讓我感受到匠人精神的可貴。老師傅們常說:“包餃子就像做人,要實實在在,褶子捏緊了,日子才能嚴實。 ”這 些話,伴著餃香,刻進了我的記憶里。
后來,因求學、工作,我離開了昌黎,走過許多城市,品嘗過各式各樣的餃子,卻再也找不到趙家館餃子的味道。速凍水餃的皮透著僵硬,連鎖店的餡料千篇一律,總覺得少了那 份“ 魂”。深夜加班時,望著窗外的霓虹,總會想起趙家館昏黃的燈光;逢年過節獨自在外,嘴里嚼著超市買的餃子,心里念的全是趙家館的餃子。那不僅僅是一種美食的味道,更是童年的味道,家鄉的味道,承載著太多的回憶與情感。
如今,每當回到昌黎,我定會去趙家館吃上一頓餃子。收銀臺換成了掃碼支付,師傅們的圍裙也印上了品牌LOGO,但那熟悉的餃香,依舊未變。坐在店里,看著周圍來來往往的食 客— —有 帶著孫子的老人,指著菜單 講“ 這是爺爺小時候最愛吃的”;有穿著校服的學生,邊吃邊討論考試成績;還有提著行李箱的游子,狼吞虎咽間紅了眼眶。聽著熟悉的鄉音,恍惚間,仿佛又回到了兒時一家人其樂融融吃餃子的場景。
昌黎趙家館的餃子,是歲月里的一抹溫暖,是刻在心底的鄉愁。它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像是一把鑰匙,輕輕一轉,便打開了記憶的閘門。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那份獨特的味道,那份美好的回憶,都將永遠珍藏在我的心中,成為我生命中最珍貴的一部分。每當餃香入夢,便知,心安處,是吾鄉。
點擊上方圖片鏈接參加活動
來源:秦皇島Plus(作者:王雙忠)
編輯:崔婷婷 編審:高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