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脈如長河奔涌,
科舉求學恰似其中璀璨的浪花,
凝結著華夏文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密碼。
7月15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重磅推出
"三元及第——家國之夢與華夏文明傳承展",
邀您在紅墻竹影間,
開啟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尋蹤之旅。
展覽亮點
搶先看
當諸葛武侯的"鞠躬盡瘁"遇上古代士子的"經世致用",
兩種家國情懷將在祠堂深處激蕩出怎樣的文明共鳴?
01
一軸千年的科舉長卷
從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進士科的初創,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的科舉終章,展覽以時間為軸,串聯起1300年科舉制度的演進軌跡。您將在《大金榜》中,領略古代士子及第的喜悅。
02
三元及第的激勵榮耀
在中國科舉史上僅17人摘得"解元、會元、狀元"三元及第的桂冠,展覽陳列明代吳寬、清代張之洞等進士及第者的行書墨卷,字里行間可見治國人才對國家的重要性。更有清代"翁同龢行書對聯”、“駱成驤行書對聯”等珍貴文物,具象化展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傳奇。
03
巴蜀文脈的在地敘事
自文翁興學起,成都街巷中深藏著諸多文脈密碼:狀元街因明代四川唯一狀元楊慎而得名,方正街留存著方孝孺"正學齋"的遺風,簧門街見證著蜀地"身入黌門"的求學傳統。作為四川地區明代唯一的狀元楊慎,其“滾滾長江東逝水”,字里行間流淌著巴蜀士子“為天地立心"的豪情。
04
解碼三元及第基因
從《三字經》蒙學啟蒙到"小三元"的童試進階,通過《三字經句解旁訓》《繪圖增注七千字文》等文物,還原"蒙以養正"的教育初心。當您凝視那頁寫滿蠅頭小楷的童生試卷,仿佛能聽見百年前私塾里"學而時習之"的瑯瑯書聲。
(清)“通書”銀掛件 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藏
(清)中和堂《三字經句解旁訓》印本
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藏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p>
金榜之上,朱筆圈點的不僅是姓名,
更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階層躍升。
寒門士子憑苦讀突破壁壘,
官宦子弟以科名延續門風,
從唐代雁塔題名的詩意到明清鼎甲傳臚的威嚴,
“金榜題名”的輝煌始終與
“耕讀傳家”的信念相互映照。
紅墻映金榜,竹影撫青衿。
(清)繆勷臣“文魁”木匾額 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藏
這個夏天,讓我們在武侯祠的千年風雅里,觸摸科舉制度的文明肌理,感受"家國同構"的精神傳承——每一份對知識的敬畏,都是文明長河里永不熄滅的星火。
觀展指南
展期:2025年7月15日—10月28日
地點: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群賢堂展廳
圖文 | 陳列展覽部
審校 | 樊博琛
排版 | 辦公室
來源:成都武侯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