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晚,湖南芙蓉律師事務所每周案例研討交流會如期舉行。本次研討會以"不作為犯罪的司法認定與辯護實務"為主題,由實習律師姜曉舒主講。通過真實案例解析、裁判規則梳理和實務經驗分享,為青年律師呈現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專業盛宴。
一、例會開篇:不作為犯罪的理論根基
例會律師從刑法理論出發,系統闡述了不作為犯罪的核心要件:
1、作為義務的來源:法律明文規定、職務或業務要求、先行行為引發的義務、契約約定等。
2、履行可能性:行為人當時是否具備履行義務的客觀條件和主觀能力。
3、危害結果的因果關系:不作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4、罪過形式:故意或過失的心理狀態認定。
"在不作為犯罪案件中,辯護律師首先要厘清當事人是否真的具有法律意義上的作為義務。"周例會導師律師強調,"這是此類案件辯護的第一道防線。"
二、典型案例:從司法實踐看裁判規則
本次研討會重點分析了三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案例一:物業公司未及時維修電梯致人重傷案
爭議焦點:物業服務合同約定的維修義務能否轉化為刑法上的作為義務。
裁判要旨:物業公司對電梯安全隱患具有專業管理義務,未及時排除風險構成過失犯罪。
實務啟示:合同義務可能因涉及重大公共利益而升級為刑法義務。
案例二:母親目睹幼子溺水未施救案
爭議焦點:監護義務的邊界與程度。
裁判要旨:基于特定身份關系產生的作為義務具有強制性。
實務啟示:家庭成員間的救助義務認定標準更為嚴格。
案例三:值班醫生拒絕接診危急患者案
爭議焦點:職務義務的時空范圍。
裁判要旨:在崗醫務人員對危急患者的救助義務不因交接班等理由免除。
實務啟示:專業人員的作為義務認定需結合行業規范和職業倫理。
三、青年律師培養:在案例研討中成長
本次研討會延續了芙蓉律師事務所"以案促學"的培養傳統:通過真實案例解析,幫助青年律師掌握不作為犯罪的辯護要點,資深律師分享辦案經驗,傳授證據收集、法律適用等實用技巧,強調在辯護工作中恪守職業倫理,平衡當事人權益與社會公共利益。
主講人姜曉舒在總結中說到:"每個案例都是一面鏡子,既照見法律的尺度,也映出律師的專業水準。"
四、傳承與發展
湖南芙蓉律師事務所通過常態化的案例研討機制,致力于:構建系統化的青年律師培養體系、促進實務經驗的有效傳承、提升律所整體專業服務水平。本次研討會為青年律師辦理不作為犯罪案件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未來,芙蓉所將繼續舉辦系列專題研討,為青年律師成長保駕護航。
來源:指尖新聞
作者:姜曉舒
編輯:邱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