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糖炒山楂
編輯| Mia
2025年短劇市場相當之熱鬧,配得上那句“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山人海紅旗招展”。各地扶持政策加碼,市場端爆款效應擴大、造星成果顯著,制作端聽花島、百川中文等廠牌效應凸顯,平臺端紅果持續增強市場占位、愛優騰芒加速布局精品化進程……
7月8日,DataEye《2025H1微短劇行業數據報告》指出,2025年微短劇投流規模將達約423億元,同比增長28%,核心原因是端原生模式的爆發式增長和免費模式的大幅激增;免費微短劇市場規模約350億元,同比增長40%,市場份額將達到55%左右。截止6月,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6.96億,半年增速達5.1%。
這個草莽中成長起來的產業,正在摸索中穩定航向,也占領著娛樂新高地。而這其中,被內容新業態攪動甚至重構的“中國文娛地域故事”,也在開啟新篇。
簡單來講,短劇的“地域故事”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臺前的”,有媒體報道,近兩年各省市對廣電總局實施的“跟著短劇去旅行”的響應率,達到了100%?!耙徊縿Щ鹨蛔恰保渤蔀闊o數地方文旅和短劇制作者的“心之所向”。
二則是“幕后的”,短劇興起帶來了影視中心的洗牌,西安、鄭州依托短劇“逆襲”的“城市神話”在前,各地也紛紛加速推動地域短劇的發展,短劇制作公司、產業基地扎堆涌現。
從內容制作到產業布局,短劇的地域生意正在全面爆發。只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現實真如此樂觀嗎?娛樂獨角獸對話多個短劇人,去傾聽他們在短劇地圖里更細分的謀變、熱潮之下更實操性質的選擇。
拍攝基地:燕歸巢效應顯著,制作方“主動上桌”?
2025年短劇爆款名錄里,必須要有一部《云渺》(《我,修仙多年強億點怎么了》)。而這部劇花落臨汾,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畢竟臨汾并非傳統熱門影視基地。
“山西是一個有著非常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省份,山西有大量的古建筑群,晉派建筑獨樹一幟。選擇臨汾,一是因為當地政府對短劇行業大力的幫扶政策,二則是當地的古建經過歲月的沉淀,在畫面里看起來古老神秘,拉高了整個成片的質感。”四月聯盟在接受娛樂獨角獸采訪時表示。
其實“故事的前言”還有:去年8月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建成,吸引了超40家影視企業入駐。而其中就包括《云渺》的制作方四月聯盟,臨汾分公司總經理曹祿洋本身也是臨汾人。典型的燕歸巢效應。
(臨汾四月聯盟公司,圖源臨汾廣播電視臺)
以產業園為地標,以政策幫扶和區域優勢不斷吸引著人才回流、內容公司入駐,最終勾連起一個城市的短劇網絡圖,正在成為很多城市的短劇發展策略。
本質上,短劇是一個高度講究集聚性的產業,而最能承載這一特質的經濟體,便是產業園的搭建。簡言之,當各種取景地所達成的效果大差不差時,那人群就會自然而然向成本更低、用時更短、制作更便捷的地方涌動。這也與短劇行業低成本、快節奏、高產量密切相關。
據媒體統計,目前鄭州、西安都已經有十余家相對成熟的短劇拍攝基地,其中像鄭州的航空港豎屏基地在8個月內拍攝了約390部短劇,西安西咸新區3萬平方米270個拍攝場景,每天接待劇組10余個。
(圖源鄭州航空港發布)
而這其中又有一個“進化”過程。如果說前兩年一些短劇基地主打的變廢為寶、多元化場景搭建、相對完善的周邊配套設置,服務劇組控制制作成本,越來越只是“基操”;那如今在政府扶持下的產業園,多可以做到全鏈條式,覆蓋劇本創作、拍攝制作、版權保護、發行投流于一體,甚至還能輻射到政策審批等層面。
短劇基地開卷,但僅是卷向了政策優勢、全鏈式服務上嗎?
6月中旬,時刻互動與贛江新區共同打造的微短劇產業基地在贛江新區投入運營。這是江西省首個全鏈條微短劇產業基地。
據江西時刻互動短劇營銷負責人曹榮介紹,之所以將產業基地落在贛江新區,新區的扶持政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相較非常成熟橫店、象山等傳統影視基地,西安、鄭州等短劇影視基地,江西作為中部城市,短劇市場仍處于快速成長期,競爭格局相對開放。
“我們選擇這里,是希望借助區域發展紅利,在內容制作和資源整合上形成差異化優勢。"她解釋道。——事實上,這條路已經在多產業、多地域被驗證。
遠景規劃之外,最核心、最直接的目的,還是“滿足自身需要,降低制作成本”。而所謂降低成本,是因為短劇本身是一個講究“性價比”的產業。鄭州、西安的崛起,本身也是因為其勞動力、場地成本相對一線城市較低,交通便利同樣是為了降低成本。當下短劇承制公司最大的默契之一,便是本地化拍攝。
據曹榮介紹,目前公司一個月的產能約在30部,且還在持續擴張中。這背后的“省錢”和雙贏邏輯是:作為場地運營方,相當于擁有了穩定的制作公司合作方,有效降低空置率;作為制作方,則可以有效降低拍攝成本。
這一切的根基是:江西獨特的區域占位,如2小時經濟圈可輻射長三角、珠三角的地理優勢,運營成本僅為一線城市40%-60%的成本優勢,以及豐富的文旅資源。這也是成熟的產業基地所必需的。
據了解,目前這個15000平的產業園里,已經完成了將近100個場景搭建,涵蓋了年代、現代等常用場景。
(時刻互動微短劇基地場景圖)
如果說時刻互動是注重發掘區域市場的差異化機遇、是短劇制作方主動向上下游求索布局,那當然有人在思考著,如何在已經成熟的繁華地帶咬下一口蛋糕。在市場普遍謀求全鏈式、更大更全的時候,細分化、差異化往往會成為別樣的破局之道,真的適用于所有行業。
一夜成名影視科技公司被關注,是因為其專攻古裝短劇拍攝基地??偨浝砝钣颀堅诮邮苊襟w采訪時,給出的前景圖是:以洛陽為古裝樞紐,串聯開封宋文化場景,再嫁接鄭州、西安高校的影視人才庫——120分鐘高鐵圈內,將崛起一個“古裝短劇黃金拍攝圈”。
整體來看,這個賽道仍然熱火,且變則通、新則贏。有闖入者、有破局者,這個看起來極易被復刻的生意,自然也有早期入局者在謀變。在媒體采訪報道中,一些成立時間較早的短劇拍攝基地,也在籌謀著通過向外投資、合作的方式去豐富自身的產品空間,維穩競爭力。
短劇文旅:真出圈還是自嗨?“人熟地熟”更易出精品
短劇地域生意經的另一面,是其與地域文旅的聯動。
7月4日,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印發相關通知,具體條例包括但不限于:對創作反映深圳題材、宣傳提升城市形象的劇本,在優秀劇本創作獎勵基礎上增加50%的扶持額度;對在深圳取景不少于5處且充分展現城市形象或促進城市旅游宣傳推廣的作品,給予最高200萬元資助。
這是地方政策大力幫扶短劇文旅的典型縮影。甚至更重磅的還有,山東以“3年投入10億元、單項目最高補貼500萬元”成為全國最高獎金扶持力度;廣西提出了“到2025年底實現創作‘微短劇+文旅’作品超過100部,全省微短劇產業總收入超過50億元”的愿景。
(圖源貴港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
政策對短劇文旅的持續加碼非常容易理解。“短劇與文旅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關系,短劇的爆紅勢必會帶動當地文旅的發展,而文旅發展又會吸引更多的短劇前來拍攝”,四月聯盟在接受娛樂獨角獸采訪時指出。
這兩年市場也的確催生了一批品相上佳的文旅短劇?!段业臍w途有風》的美食探店片段引流超50萬條短視頻二創,五一期間樂山市43家國家A級景區共接待游客200W+,同比增長45.5%;《飛揚的青春》帶動浙江曹村鎮民宿訂單暴漲300%;《涼山小廚娘》帶動“涼山彝族”“彝族美食”搜索指數同比上漲186%、177%等。
作為聽花島的“自選題”短劇,《家里家外》對文旅的帶動同樣不容小覷。網絡數據顯示,該劇在爆火后成功帶動四川成都彭祖山景區、青龍影劇院、雙流區軍工廠家屬院等取景地,青羊電視機、粉絲牡丹花床單、編織鑰匙扣等時代老物件,蛋烘糕、叮叮糖、天府可樂等地域美食,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
(短劇《家里家外》)
只是更多的,短劇與文旅的聯動遠沒有達到長劇的效果。文旅聯動轉化需要深度長情的吸引力:短劇雖然浪潮高漲,但真正全民爆款仍然較少;其次,短劇扎堆上線、劇播期短等特質,決定了觀眾的視線很容易被新的內容吸引。更遑論還有各種打著文旅幌子的短劇,不過是懸浮故事的背景板、或是地域元素的簡單堆砌。
越是如此,成功的方法論也就越彌足珍貴。本地化、人熟地熟效應,是娛樂獨角獸在其中發現的第一個關鍵詞。后者常用于基層工作場景,簡單來講就是用本地人做本地事。
《家里家外》就非常典型:不僅主創團隊一半都是川渝人,還在創制的各個階段都極致強化地域。在劇本創作階段,不只是通過文字資料查找時代印記,還讓編劇就近取材采訪家中長輩、實地走訪符合劇中年代的人群,劇中蔡曉艷幫小姑子伸張正義去廣播站播報壞人壞事,便是取材自真實。
在語言上,劇組還邀請了四川話顧問打磨川渝方言,“務必做到地道”。在取景上,劇組選擇將拍攝場景落于四川成都,一方面是這里潮濕的植被、磚瓦墻的小院子等更符合劇中的特色,另一方面是“制片人對這些地方很熟悉,拍攝也比較方便”。
這其實也提醒了創作者:文旅聯動不只是刻板的以地域建筑為背景,而是包括了當地的民俗風情、歷史積累、美食文化等,也融貫在創作的各個階段,如此才能具有極強的地域感染力。
《云渺》的取景思考,除了上文提及的城市古建、制作公司及團隊中有臨汾人外,還指向了另一個維度:虛構背景的或是泛化的題材創作,如何與文旅聯動?在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追問該劇在臨汾的具體取景地,當內容足夠好看的時候,觀眾自然就會“拿著放大鏡去追劇”,也自然就有了“追根溯源”的熱情。
據四月聯盟介紹,《云渺3:鎮魔世家》中選用了國學館、市中心的鼓樓作為取景地,《云渺4:絕嗣佛子》則用了曲沃的顧園、襄汾的汾城古建筑群。希望隨著紅果站內開通預告片、預約功能,接下來我們也能看到取景特輯之類的花絮釋出。
(《云渺4》拍攝現場圖,圖源臨汾廣播電視臺)
第二個關鍵詞,更適用于定制文旅短劇的打造,即無論是選材還是營銷,都要學會“隨風而動”,精準出擊。畢竟這類內容往往因為過于說教和刻板,而難以被市場端買單。
《涼山小廚娘》的故事主要是講一位彝族少女廚師如何在廚神爭霸賽中奪魁,不算新穎但經典好用。以此背景展開,彝族服飾、地域美食、民族文化、民俗風情和自然美景都自然而然被納入其中。這其中創制上的“小心思”,是在抖音等平臺上彝族服飾、美食本身就很火熱,觀眾接受度很高。
如果停留在此,那可能還是會泯然市場。這部劇的突圍還在于它的營銷不斷追著觀眾造梗的方向去打。如“霸道總裁愛上吃烤豬兒肉/涼山小漢堡的我”引發網友造梗風潮,一時間評論區里到處都是網友主動艾特自家文旅號的信息,如“@甘孜文旅我要看霸道扎西愛上煮牛肉坨坨的我,你努力一下”。
其實這里面有一個文旅短劇的出圈邏輯:它首先應該是引發本地人的強烈回應,而后才能在他們的助推下以內容和營銷并行的方式全面爆發,多點發散,輻射向全國。這本身也是一個地方文旅降低門檻、擴大興趣點的階段,而也不要小瞧這屆觀眾對自己喜愛的事物的造風能力。
“我們(時刻互動)本身就是做全案營銷的,包括給當地文旅在抖音、小紅書、微博等全媒體平臺上做宣傳;現在我們涉足到短劇領域,也希望成為短劇里相對來說更懂得內容營銷的,內容營銷里又更懂得短劇的公司”,曹榮強調。人熟地熟外,還有公司跨界優勢。
當然文旅定制劇成功的模版不止于一種,還有如《我的歸途有風》是大熱劇《去有風的地方》的衍生短劇,也成功“復刻”了這部劇作為文旅聯動劇新標桿的市場效應。文旅劇想要好看,最根本的還是要講好一個小而美的故事,其他的如IP熱、營銷,都是借風而動。
作為從業者,曹榮坦言當下打造文旅定制劇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首先,它對拍攝協調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文旅定制劇常涉及多部門協作,景區場地使用、文物拍攝等審批流程較長。
其次,也是我們最常討論的創作平衡難題,部分地區對文旅劇的要求偏向正統,而如何在政策導向與市場需求間找到平衡點也是需要反復摸索的。
最后,她提出了專業支持需求,認為部分題材需要專家學者指導,確保文化表達的專業性和準確性。這也可視為短劇精品化的必備過程。
當市場開始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提出新訴求時,或許本身就在前進。
從文旅聯動的內容經濟,到產業基地引流的集聚發展,短劇的高速發展讓地域命題持續火熱。而一切也都是暫時的,就像短劇的草莽時代正在過去,短劇的地域生意仍在洗牌;又像最近的新聞里,“短劇公司集體進京”的消息傳來,其中玩家包括了掌玩、山海、麥芽等。
野蠻生長下沉淀的地域優勢會消失嗎?小池能否成就大魚、又是否終會長成湖泊?短劇文旅會產生可以比肩長劇的帶動效應嗎?一切都難以預料,而未來想想都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