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15日報道西班牙《國家報》網站7月6日刊登題為《幾乎沒有食物,沒有電,也沒有自來水:一個大家庭在加沙難以想象的艱難生活》的文章,作者是安東尼奧·希門尼斯·巴爾卡。全文摘編如下:
胡薩姆·加尼姆在電話里緩緩講述著加沙城一個普通大家庭不可思議的日常生活,那里沒什么是正常的。因為沒有電和煤氣,他們要用買來的柴火在陽臺做飯,到一些街邊攤給手機充電,因為那里有發電機,而1度電需要11歐元。生活中的一切都那么奇怪、昂貴、充滿危險、轉瞬即逝。幾周前因為缺醫少藥,胡薩姆的岳父去世了。據巴勒斯坦當局統計,以色列發動攻勢以來,加沙地帶已經有5.7萬人喪生,墓地已經滿了。在所謂“臨時掘墓人”的匆忙指示下,胡薩姆不得不將岳父葬在一個無人問津的墓穴中。這些臨時掘墓人就是靠給別人指點這樣的墓穴賺取一些費用。
一家八口勉強維生
胡薩姆一家共有八口人:夫婦兩人、五個孩子以及孩子們的奶奶。最小的兩個孩子穆罕默德和優素福分別為14歲和12歲。2023年10月戰爭爆發以來,他們就和60多萬加沙兒童一樣失學了。
只有為該地區供水的卡車到來時,兄弟倆才會出門。他們提著水桶下樓,打滿水,再回到樓上,僅此而已。每天他們都是在看手機中度過的:24歲的加齊是家中的老大,因為曾在一家電信公司工作過,他們每天都可以在家上網幾個小時。雖然網速不夠快,但這已經足夠了。
他們的家位于加沙地帶中心,是一棟三層樓高的公寓,離海灘不遠,在戰火中奇跡般地完好無損,只是沒有玻璃,一家人用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提供的防水油布把窗戶封了起來。“至少我們還能在家里。”胡薩姆說。他意識到,盡管遭受種種困難,但在這座滿目瘡痍的城市里,他們一家仍是幸運的,成千上萬個家庭還在到處搭建的帳篷里勉強維持生計。胡薩姆一家也曾住在帳篷里。戰爭爆發時,因為害怕轟炸,他們一路向南開始了此生難忘的逃亡之旅。他們流浪了好幾個月,最終來到加沙地帶中部的代爾拜拉赫海邊。
一家人在那里堅持了將近一年。2025年1月,他們踏上返回北部的旅程,這一次同樣永生難忘。家已被洗劫一空,但房屋還在。這樣的事情或許完全是運氣——炸彈落在隔壁的建筑物上。很多人并沒有這么幸運,他們的家早已是一堆瓦礫。于是,有些已經返回北方的人再次回到南部海邊,回到帳篷里。
盜匪猖獗趁火打劫
胡薩姆從不晚上出門,因為害怕被搶劫,他也不讓孩子們晚上出去。有些有組織團伙會偷竊分發中心送來的人道主義救援物資,然后再轉賣。但在加沙城夜色中出動的那些竊賊并不是有組織的,他們只是被絕望和饑餓驅使。“警察很少,這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用刀逼著你交出手機,或者你身上僅有的一點錢,有些人甚至可能因此喪命。所有人都瘋了一樣四處尋找食物。”胡薩姆說。他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做這些事:尋找食物、在街邊攤上討價還價和在陽臺上做飯。
他把當年用來經營一家服裝進口公司攢下來的積蓄用來干這些事。因為害怕落入以色列士兵設下的陷阱而喪命,他不敢去食物分發中心。據聯合國統計,僅一個月內在人道主義物資分發點就有600多人喪生。
他當然也不讓家里的幾個大孩子去,“他們的一些朋友去了,就像我說的,簡直就是命懸一線。那些去分發點的人是因為沒錢買食物,所以甘愿冒險。有的人在途中中槍了。那些成功拿到援助物資的人也會在市場上以天價賣掉”。
他曾經親眼目睹一個人把從分發點強行弄到的嬰兒奶粉拿去倒賣。那個人以每罐超過30美元的價格把奶粉賣給一家藥店。“你能想象嗎?每罐30美元,想象一下你有一個小孩,急需奶粉,但又沒有那么多錢,你該怎么辦?”胡薩姆說。
歷經磨難依然堅強
一家人盡可能節省開支,食物都是街邊小攤上能找到的東西:一罐豆子、一點奶酪和面包,還有用葡萄葉包裹的米飯……1公斤面粉需要10歐元,1公斤西紅柿要8歐元。還有另外的問題:現金短缺。電力不足也導致無法刷卡支付。街邊攤只收現金,而現金又異常稀缺。胡薩姆不得不求助于貨幣兌換商或放債人,讓他們收取50%的手續費,把積蓄換成現金。“我從我的賬戶里向他們的賬戶轉賬200歐元,他們給我100歐元現金。”胡薩姆說。
藥品也沒有了,更沒有醫療服務。小兒子優素福的哮喘每晚都會發作,胡薩姆認為這是近20個月的戰火和流離失所期間吸入的煙霧和灰塵造成的。
胡薩姆向記者轉發了一些他從朋友或孩子們那里收到的視頻,這些視頻顯示以色列對學校、咖啡店、醫院和其他建筑物的轟炸。在物資分發點有時也會發生槍戰。女兒哈拉幾周前得知她最好的朋友之一死于以色列的轟炸。小兒子優素福也得知自己過去的一位老師在一場轟炸中喪生。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近在咫尺。
胡薩姆看著孩子們日漸消瘦,最小的孩子每天早上都是在饑餓中哭醒的。這個家庭目睹了他們周邊的環境變得面目全非:“這不是我們的國家,不是我們住過的街區,不是我們的祖國。以前我們的人民是團結的,互相幫助,而現在,每個人都只關心自己的事情,關心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活下去。一切都不是從前的樣子了。”
盡管如此,胡薩姆一家人還是團結一心,盡管歷經磨難,卻依然堅強,努力擺脫戰爭給他們帶來的不幸。無論未來在哪里,他們都努力去面對。女兒哈拉已經18歲,在巴勒斯坦的大學完成了計算機工程一年級的課程。學習是通過遠程完成的,哈拉沒有見過老師和同學——就在那間沒有玻璃、沒有自來水、食物稀缺的房子里,利用手機能上網的那段時間學習。(編譯/王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