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餐桌充斥著“科技與狠活”,傳統飲食更加純凈天然——持這一看法的人不在少數。中國古代確實沒有食品添加劑,因為這個詞是最近一百來年才出現的。但古人的科技與狠活是一點也不含糊,用起來只會比現代人更大膽。
1、相傳豆腐是東漢劉安發明的,是不是他發明很難說,但考古證據能證明“ 漢代就有豆腐 ”。鄭州新密“ 打虎亭漢墓 ”的一副石刻壁畫,描繪的是做豆腐的過程——泡豆、磨豆、煮豆、點鹵、成形。鹵水和石膏一直用到現在,屬于食品添加劑中的凝固劑。
2、古法制作皮蛋要用黃丹粉,就是氧化鉛,最近天水鉛中毒事件估計也是某種鉛黃。 鉛和皮蛋里分解出的硫結合(硫化鉛)可以堵住蛋殼的氣孔,后來換成了硫酸銅,硫化銅也能堵氣孔。 這就是現代版的“無鉛皮蛋”,你現在想吃古法皮蛋很難,因為違法。
3、沙漠戈壁的蓬草,燒成草木灰( 蓬灰 )泡水,可以讓拉面筋道,實際上就利用碳酸鉀、 碳酸鈉等堿性成分。后來發現蓬灰重金屬雜質有點多,于是參照它的堿性成分配制“拉面劑”(酸度調節劑),結果一堆人噴“科技與狠活”,覺得還是傳統的好。這么喜歡重金屬,死亡搖滾聽多了吧。
古代文獻里關于食品添加劑的文字也有很多,舉幾個例子。
4、西晉《博物志》:海人膾之如絲,固之以礬,其色尤瑩,故曰水母線。現在海蜇依然是用明礬做凝固劑,“三礬兩水”算是古法了。你們說油條明礬多,和海蜇比都是弟弟。哦,油條加明礬也是古法,只不過在油條里的作用是膨松劑。
5、明《天工開物·丹麴(qū)》:世間魚肉最朽腐物,而此物薄施涂抹,能固其質于炎暑之中,經歷旬日蛆蠅不敢近,色味不離初,蓋奇藥也。這說的是紅曲,提取一下就是食用色素紅曲紅。為什么能防腐,有可能是 沒養好,產毒了, 比如桔青霉素。如果產的是軟毛青霉酸,那就是小林制藥,鞠個躬一波帶走。
6、清《中饋錄·制宣威火腿法》:先用硝水擦之,再用白糖擦之,再用炒熱之花椒鹽擦之。這說的是硝酸鹽,現在叫護色劑,讓肉顏色紅潤。 應該有更早的文獻,據說宋代就有,還傳到了歐洲。西班牙伊比利亞火腿工藝說不定受到了中國的啟發。
7、廣 西地方志記載,當地從宋代起就有做“五色飯”的傳統。其中有些地方黃色的米飯要用染飯花,學名密蒙花。提取出來的色素叫密蒙黃,也曾經是食品添加劑。新國標剛把它刪掉,在歷史更悠久的梔子黃(來自梔子)面前,密蒙黃毫無立足之地。你吃的白斬雞那么黃,多半是梔子染色的。
例子就舉這么些,總結一下。
1、 要以科學的方法認知世界,而不要用陳腐的思想懷念過去。古人不用食品添加劑只是幻想,他們煉丹嗑藥比你生猛。 古代也沒有“限量標準”,只有“神農嘗百草”,死了多少人天都未必知道。
2、 古代“人到七十古來稀”,現在延遲退休六十三。改革永遠在路上,但 現在的食品供應、食品安全就是歷史最好。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食品太安全,人民吃太飽(胖)。
3、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 以風險評估為基礎, 合規使用沒問題。凡是對此心存疑慮的,把錢準備好就行,“清潔標簽”“超加工”有一大堆概念在等你買單。
(網圖侵刪)
?飲食參考
飲食參考
解鎖美味里的奧秘
鐘凱 博士
資深食品科普段子手
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常委
用專業的態度和敬業精神傳播真知
用風趣幽默的語言點亮健康之路
原創科普 良心品質 值得擁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