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9歲的楊瀚森在夏季聯賽首秀中,用一記橫跨半場的背傳助攻隊友扣籃時,場邊的開拓者助教們集體起立——這不是7尺2中鋒該有的動作,更像是約基奇在總決賽舞臺上的即興發揮。這位來自中國的新秀,用場均4.1次助攻的表現,提前點燃了“中鋒組織革命”的討論。
天賦的稀缺性早已顯露:歷史上身高超過2.18米的球員中,生涯場均助攻能突破3次的只有張伯倫和薩博尼斯。而楊瀚森在夏聯的傳球視野更顯離譜——他的半場傳球失誤率僅8.3%,比不少控衛還低。開拓者籃球運營總裁喬?克羅寧直言:“我們不是要把他變成約基奇,而是要讓他成為‘楊瀚森式’的組織核心——他的身高比約基奇高5厘米,這意味著傳球角度和覆蓋范圍是前所未有的。”
為實現這一目標,教練組制定了“18個月技能躍遷計劃”,拆解來看堪稱“中鋒版球員發展圣經”:
· 三分投射:每天額外加練200記“移動三分”(包括擋拆后外彈、快攻跟進),目標是將訓練賽35%的命中率提升至常規賽38%——這相當于讓一個7尺2的巨人,擁有庫里級別的接球投籃效率。
· 快攻推進:專門聘請NFL跑衛教練指導“直線加速步頻”,目前他3/4場沖刺3.8秒的成績,目標是18個月內縮短至3.5秒(接近字母哥的內線沖刺速度)。想象一下:對方剛投丟三分,楊瀚森搶下籃板后自己運球推進,在弧頂一個變速過掉防守者,要么直接扣籃,要么分球給兩翼射手——這畫面足以讓任何防守教練失眠。
· 戰術記憶訓練:每天花1小時研究約基奇近5年的100個經典傳球回合,重點模仿“在防守形成合圍前0.3秒的出球時機”。開拓者甚至開發了專屬VR訓練設備,模擬被包夾時的視野壓迫感。
這種改造的野心,遠不止“多一個傳球點”。當楊瀚森站在高位時,防守方必須面臨“兩難抉擇”:若中鋒上提防他傳球,籃下就會空出克林根的扣籃空間;若放任他持球,他既能自己投三分,又能喂給切入的隊友。這種“身高+傳球”的雙重威脅,可能讓現代籃球的“5-out戰術”進化為“4-out+1(組織中鋒)”的新形態——而楊瀚森,就是那個改寫規則的變量。
當楊瀚森和7尺2的多諾萬?克林根同時站在場上,開拓者的內線高度驚人,但這對“雙塔”的防守兼容性,卻成了夏聯最刺眼的爭議點。
楊瀚森暴露的橫向移動缺陷(3/4場沖刺3.8秒,比聯盟平均中鋒慢0.4秒),在面對擋拆時尤為明顯:當對方小個子后衛利用掩護繞過時,他的補防往往慢半拍,夏聯中因此被對手打了6次“小打大”上籃。更棘手的是,克林根本身也是“重型中鋒”(體重260磅),兩人同時在場時,開拓者的防守轉換速度排名夏聯倒數第3,對手快攻得分比聯盟平均多4.2分。
但籃球的奇妙之處在于“揚長避短”。楊瀚森在夏聯展現的**“防守指揮官”天賦**,正在為雙塔找到共存邏輯:
· 暫停時的戰術板能力:多次在暫停期間,用手勢向隊友演示“如何收縮防對方底線交叉戰術”,甚至糾正了veteran球員凱爾登?約翰遜的站位錯誤——這種“場上教練”屬性,在20歲以下球員中極為罕見。
· 區域聯防的閱讀力:當對手打“5外戰術”時,他總能提前1秒判斷傳球路線,夏聯中3次在弱側完成“預判式搶斷”,這種意識彌補了移動速度的不足。
· 護框威懾的互補:克林根的垂直起跳高度(36英寸)和楊瀚森的橫向攔截范圍(臂展2.28米)形成“立體防護網”,兩人同時在場時,對手在禁區的投籃命中率驟降至41.2%,比聯盟平均低8個百分點。
開拓者的解決方案頗具創意:他們計劃采用“彈性聯防”——常規時段用2-3聯防壓縮對手內線空間,當對方祭出小個陣容時,迅速切換為“楊瀚森單防中鋒+克林根協防禁區”的模式,利用前者的傳球視野指揮隊友輪轉。助理教練斯科特?布魯克斯坦言:“我們不是要讓他們變成戈貝爾,而是要讓聯盟適應‘兩個7尺2巨人也能防小個陣容’的新范式。”
這場實驗的終極意義,或許超越了開拓者的戰績本身。當楊瀚森在訓練中完成“三分線外運球變向+急停跳投”,當他和克林根在快攻中完成“空中接力”,這些畫面都在暗示:中鋒位置的革命,不再是“要么像約基奇會傳球,要么像戈貝爾會防守”的單選題——而楊瀚森,正試圖把這道題做成“多選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