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打了這么久,大家可能都發現了,烏克蘭軍隊(烏軍)從一開始被俄軍壓著打,到后來居然能穩住陣腳,甚至在一些地方反過來占上風,這事兒確實挺讓人意外的。烏軍為啥越打越強,越打越專業?俄軍那邊也慢慢回過味來,覺得自己可能不是在跟烏軍單挑,而是在跟北約的正規軍過招。
烏軍剛開戰那會兒,真的是被俄軍揍得夠嗆。俄軍仗著人多裝備好,一路往前沖,烏軍只能節節后退。可沒過多久,烏軍居然沒垮,反而越打越有樣子,從被動挨打變成了主動出擊。這可不是運氣好,而是有實實在在的原因。
烏軍能有今天的表現,其實不是臨時抱佛腳。早在2014年克里米亞被俄羅斯吞并之后,烏克蘭就知道自己軍隊那老一套不行了。當時的總統波羅申科就下決心,要把軍隊往北約的標準上靠,擺脫蘇聯那套死板的體系。這改革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但確實給烏軍打下了基礎。
從2015年到2022年,烏軍一直在利沃夫國際維和中心接受北約教官的培訓,總共有差不多2.2萬名士兵參加過。這可不是隨便練練,而是實打實地學現代戰爭的打法,比如怎么用反坦克武器、怎么守城市、怎么玩無人機。這些訓練出來的士兵,不少還變成了教官,把學到的東西再傳下去,烏軍的整體水平就這樣一點點提上來了。
烏軍以前打仗多少有點蘇聯那味兒,喜歡擺開架勢硬碰硬。但現在不一樣了,他們學聰明了,玩起了游擊戰、伏擊戰這些靈活的招數。仗著地形熟,再加上情報準,烏軍經常能打得俄軍措手不及。
比如2022年秋天那場赫爾松反攻,烏軍沒搞大部隊硬沖,而是分成小股部隊,配合無人機到處偵察,找準機會就下手,最后硬是把俄軍防線給撕開了,逼得俄軍撤退。這事兒干得漂亮,說明烏軍已經不是以前那支只會硬扛的隊伍了,戰術水平明顯上了一個臺階。
要說烏軍為啥能翻身,北約的支持絕對是繞不過去的坎兒。從訓練到武器,再到情報,北約給烏軍開了好多綠燈,硬生生把烏軍武裝成了能跟俄軍掰腕子的隊伍。
北約從2014年開始就沒閑著,美國、英國、加拿大這些國家輪番上陣,在烏克蘭搞訓練基地,教烏軍怎么打現代戰爭。反坦克、城市戰、無人機操作,這些都是北約教官的拿手好戲。
到了2022年7月,英國還整了個“Interflex行動”,直接把烏軍拉到英國去培訓。到2025年為止,已經有超過5.1萬名烏軍士兵在那兒學過東西,從怎么開槍到怎么包扎傷口,再到怎么跟隊友配合,全都學得像模像樣。這么一搞,烏軍的戰斗力蹭蹭往上漲,連指揮方式都從蘇聯那套死板的模式,變成了北約那種多兵種聯合作戰的感覺。
光會打還不行,手里沒家伙事兒也白搭。北約給烏軍的武器,那真是下了血本。美國的高機動性火箭炮系統(HIMARS)一送到烏克蘭,烏軍立馬拿它炸了好幾個俄軍彈藥庫,俄軍后勤一下子就亂了套。
還有那個標槍反坦克導彈(Javelin),2022年3月在伊爾平打得俄軍坦克滿地找牙,俄軍進攻的勢頭直接被打沒了。英國的“風暴陰影”巡航導彈,美國的愛國者防空系統,也都讓烏軍有了遠程打擊和防空的本事。這些裝備一上手,烏軍的戰斗力立馬就不一樣了。
打仗光有槍不夠,還得知道敵人在哪兒干啥。北約的情報支持讓烏軍跟開了天眼似的。美國用衛星盯著俄軍的一舉一動,然后把情報直接給烏軍。2022年4月,烏軍靠著北約的情報,精準干掉了俄軍的“莫斯科”號巡洋艦,這事兒可把俄軍嚇得不輕。
無人機也是個大殺器。北約給烏軍弄了不少偵察和攻擊型無人機,比如土耳其的TB2。2022年春天,這玩意兒在戰場上到處飛,炸了俄軍好幾支車隊,俄軍防都防不住。
打著打著,俄軍發現不對勁了。烏軍這戰斗力,咋看咋不像自己練出來的,背后肯定有高人指點。后來他們一琢磨,才明白自己可能是在跟北約的影子部隊過招。
2022年底,俄軍偵察機截獲了烏軍陣地的通訊信號,結果聽到了英語指令。這下俄軍高層坐不住了,感覺烏軍背后有北約的人在指揮。后來他們的前沿指揮部還被精確制導導彈炸了個稀巴爛,俄軍分析后覺得,烏軍這水平,已經跟北約正規軍差不多了。
2023年,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就公開說過,北約可能派了職業軍人,以雇傭兵的名義摻和進來。國防部長紹伊古也提到,戰場上有2500多個外國雇傭兵,里面不少是波蘭、美國、英國的特種部隊成員。這些人一來,烏軍的戰斗力直接上了一個檔次,還帶來了不少實戰經驗。
2023年夏天,烏軍在俄羅斯境內搞了一次突襲,用上了北約給的裝甲旅和無人機集群,把俄軍打得暈頭轉向。尤其是在庫爾斯克戰場,俄軍還發現烏軍陣地上飄著北約制式臂章,這下算是徹底坐實了北約深度參與的說法。
烏軍現在的專業化,真不是吹出來的。從戰術到指揮,再到后勤,北約的訓練讓烏軍脫胎換骨,變得越來越像回事兒。
以前烏軍指揮跟蘇聯似的,上級說啥就是啥,下面沒啥自主權。現在北約教他們把權力下放,基層指揮官能自己做決定。這樣一來,戰場上情況一變,烏軍就能馬上調整。2022年赫爾松反攻那會兒,小股部隊靠著實時情報到處機動,硬是把俄軍防線給撕開了。
北約教的多兵種協同作戰,烏軍學得挺到位。步兵、炮兵、無人機,現在都能捏合在一起打。2022年春天,烏軍用TB2無人機偵察,引導炮兵精準打擊俄軍車隊,這配合看著都讓人覺得順眼。
打仗不光是前線的事兒,后勤跟不上一樣白搭。北約不光給武器,還派技術人員幫烏軍修裝備、管后勤。吃的、藥的、彈藥這些物資,也都靠北約支援,烏軍才能撐到現在。
俄軍現在是真有點扛不住了。他們發現,自己不光是在跟烏軍打,還得面對北約整個體系,這仗打得太憋屈。
俄軍還是老一套,喜歡大部隊硬沖,陣地戰打得歡。可烏軍現在玩靈活,游擊戰、精確打擊一套接一套,俄軍根本跟不上趟。2022年赫爾松戰役,俄軍想靠人多搶回來,結果被烏軍打得灰頭土臉。
烏軍有了HIMARS這些家伙,后勤打擊那是準得嚇人。俄軍補給點老被炸,只能往后撤,前面部隊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再加上經濟制裁,俄軍人力物力都撐得有點費勁。
仗打得越久,俄軍越沒勁。網上老能看到俄軍士兵抱怨的視頻,啥裝備不行、吃的不好,全都暴露出來了。反過來,烏軍有北約撐腰,士氣高得不行,這差距越來越大。
烏軍越打越強,國際社會也跟著熱鬧起來。北約和俄羅斯的博弈越來越明顯,大家都在掰扯自己的利益。
北約國家沒停下支援的腳步,美國、英國、波蘭這些國家到2025年還在給烏克蘭送武器。瑞典4月份還宣布了1.3億美元的援助計劃,烏軍這靠山看著還挺硬。
俄羅斯這邊也在忙著拉人,想打破孤立。2025年3月,他們跟一些中立國家走得近了點,想在國際上找點幫手。可經濟和軍事壓力擺在那兒,仗打得越長,他們越難受。
國際社會對這事兒看法不一。美國和北約鐵了心挺烏克蘭,但也有國家開始猶豫,怕援助拖太久自己也吃不消。2025年3月,美國還暫停了部分情報共享,英國、法國只能趕緊補位。還有人喊著談判解決問題,別讓仗再打下去了。
烏軍現在看著挺牛,但未來的路也不好走。國內資源快撐不住了,士兵也累得夠嗆,國際援助還得看別人臉色。
烏克蘭工業早就扛不住大戰了,全靠國際援助吊著。可這援助不是鐵飯碗,哪天斷了咋辦?2025年7月,烏克蘭開始搞新型無人機,比如“POP Fly”,想靠技術翻身。
打了好幾年,前線士兵都快熬不住了。身體累,心也累,烏克蘭得想想辦法,別讓隊伍散了架。
北約這幫大哥現在挺給力,但誰知道以后呢?2025年3月,美國還停了部分防空導彈的運送,烏軍壓力一下子就大了。烏克蘭還得靠外交多拉點人,頂住俄羅斯的壓力。
烏軍能在俄烏沖突里打出這成績,北約的功勞真不小。訓練、武器、情報,哪樣都幫著烏軍往專業化、現代化靠攏。俄軍現在也看明白了,自己面對的不只是烏軍,而是北約整個體系。
可烏軍要想一直硬下去,也不是那么容易。資源不夠、士兵太累、國際支持不穩,這些問題都得解決。不然再牛的靠山,也架不住自己底子太薄。烏克蘭接下來咋走,還得看他們自己怎么努力、北約怎么配合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