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廿二雖非國定大節,卻正逢關帝誕前的三天。關公(關羽),自三國以來便是中華百業、武廟和商賈香火鼎盛之神。關帝不僅僅因忠義才智受人敬仰,更因“取信于人”“義利兼顧”被商家推崇。民諺有云:“關公面前無假賬,生意場中講誠信。”關公靠的不是威風霸氣,恰恰是那份“和氣為貴”的厚重。
在老北方,六月廿四前幾日生意人格外穩重,講究“口上積德”。有的店鋪還會提前備好紅燭、三牲、桂花酒,關帝誕當天焚香許愿,祈求本年平安順遂。甚至舊時晉商四合院,家中小堂供奉關帝像,凡與賬房、買賣有關聯,走動都要低聲快語,不起爭端。
不起沖突,不說晦氣話,是買賣人對生活與神明的敬畏,也是為自家招福納祥。
鮮為人知的典故和細節
唐代詩人杜甫云:“義氣素霄漢,聲名動鬼神。”杜甫口中的義氣,正是關帝精神。舊時廣州、西安等地商會,都會在關公生日燒頭香,店鋪掛“和氣生財”匾額,不讓粗疏口角煞了人氣。
據傳清代江南大戶,每年關帝誕前一周,賬房先生親自巡市,見誰攤頭吵鬧、放話怨言,隔天便敬而遠之:“此人浮躁,難成大事”。如此小于小,漸成風氣。
你可發現,有些老字號后門都寫有小小一聯:“忍口以養福,和氣自財臨。”市井小民把這當真理,閑言勿言,大事皆順。
食物里的關帝情誼
節令離不開餐桌,關帝誕期間的飲食同樣有講究。許多地方面店、飯館會供上一桌“和善宴”,講究三葷三素,象征“葷素有別,和而不同”。在老生意人家中,這些菜品既是祈福,也是對和氣的贊美。
關公面
關公愛吃面的典故源于《三國演義》。每年六月下旬,北方許多家庭都要煮一鍋熱面——寓意事業有長有順。“面”與“綿”諧音,圖個生意細水長流。簡單家常,煮面條,加醬油、醋,再撒一把小蔥花,重在一碗和氣。
剁椒蒸魚
魚象征“年年有余”,而蒸魚上的剁椒紅艷,與關帝赤面英雄形象呼應。老話說:“紅紅火火,吉利添道。”做法簡明:鱸魚或草魚兩面微劃刀口,撒鹽酒,鋪上剁椒,入鍋蒸熟,灑豆豉、香蔥,一氣呵成。
荷葉凍肉
夏令須清涼,荷葉包裹豬肉,久蒸后肉香滑糯,帶著一縷荷葉清香。荷葉有“和合”諧音。家常做法是五花肉焯水切塊,加醬油、料酒拌勻,用新鮮荷葉包裹,放入大碗蒸一小時左右。揭開荷葉,香氣撲鼻,寓意和氣合家。
豆腐羹
豆腐細膩潔白,素來被視為吉祥小菜,象征心底純善、家業清白。熱天里熬一鍋嫩豆腐羹,搭配香菇胡蘿卜,溫潤細滑,是大小皆宜的家常食。
這些菜肴,無論簡約還是豐盛,都透著商戶們愿平安、盼如意的心。
民俗宜忌:不說2種話,3件小事守和氣
2種話,說不得
不說“倒霉話”。舊習認為,開門做生意最忌言不詳之語。有個親戚做雜貨鋪,關帝誕前我去拜訪,他特意繞開“堵”“虧”“壞”,哪怕碰上摔碗,也只說“碎碎平安”。“要是嘴里跑出個‘不好’,一年都不利索。”這話雖夸張,卻反映出一種向善思維。
不說“爭吵話”。吵架嘴快一時爽,生意場卻最忌此事。街市偶有小口角,旁人多勸“大事化小”,關帝誕前這幾天尤其“水火不相容,氣場不順暢”。這也是老人生怕口舌之禍,壞了自家氣運。
3件事,記得做
小事一:早起灑掃門前
晨起第一事,將店鋪門前掃凈。老話說“掃一地凈,迎和氣。”無論是家門還是檔口,都講究干凈利落。潔凈迎八方客,帶來心情舒暢。
小事二:備小零錢、備茶待客
開門有迎,口袋揣零錢,茶水備足。以備鄰里、路人來買來問,聊了幾句順心順意。老人叮囑:“茶暖人,錢暖心,生意才有來頭。”
小事三:多用吉祥語迎客
“今天財運旺”“生意興隆”“有招必應”,類似吉語在這幾日常常掛在嘴邊。就算遇小難事,也笑著應對。你看,老梁開的面館,關帝誕前三天門口放著“心寬福自來”的小牌子,心氣順,鄰里暖,客戶回頭笑臉相迎。
這些老辦法,說穿了就是積人緣,藏口福。和氣生財,積口德,日子才能穩穩當當往前走。
當季節把夏意送進巷尾,關帝誕辰的鐘聲還未敲響,市井里的老生意人早已在語氣與心氣里鋪好了祥和的底色。什么叫“富貴不忘本”?也許就是一句不疾不徐的問候、一件看似不起眼的講究,撐起了一家人的安穩和繁榮。
生活里許多老講究,其實并不難懂。有些是祖祖輩輩留在舌尖的福氣,有些則是包裹著人情世故的無價傳承。“說好話,行好事,和氣自生財。”這金句送給每位為生活奔走的你,也許會溫柔你的一整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