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閔行檢察
“司法是公民最后的鎧甲,執法者必先立于規則之下。”
“司法的人要是不公正,司法的過程要是不公正,光法律公正有啥用啊!”
“人生嘛,就是不搏不精彩。”
最近的熱播劇《以法之名》,劇中金句臺詞頻頻出圈,這部劇以檢察偵查職能“刀刃向內”的工作情境,將鏡頭對準司法系統內部的職務犯罪問題。在我看來,這部劇最動人的,是它沒有把檢察官塑造成完美的法律機器。作為檢察偵查人員,就像洪亮在挫敗時會對著卷宗發呆,我們也曾在連續加班后,對著滿桌的銀行流水懷疑自己,但也同樣像洪亮堅定尋找真相一樣,我們也始終保持對法治的堅定信仰和守護公平正義的履職擔當。
電視劇在法理與人性的博弈中為觀眾呈現了一幅檢察官能力圖譜的立體畫卷。檢察偵查人員的成長周期比一般刑檢業務的檢察干警要長,這段成長旅程也是把生活的褶皺一點點熨平成經驗的過程——那些在菜市場聽來的討價還價邏輯,在茶館里觀察到的人情往來,最終都會變成突破案件的鑰匙。透視檢察偵查職能,我們一起來解鎖檢察官都有哪些必備技能!
法律素養:
穿透暗礁的認知錨點
法律素養是幫助檢察官在多節事實、多重罪名的迷宮中找到正義出口的全景導航。
指導組在復查“萬海案”時,通過對涉案證據合法性、關聯性進行深入調查剖析,最終發現了因證據問題引發的定性不當,同時,敏銳發現部分司法工作人員的行為偏離了正常的辦案邏輯,依靠著對犯罪構成要素的精準把握,通過偵查手段固定證據,最終將其繩之以法。
這種法律適用的游刃有余,絕非碎片化的條文記憶,而是源于對法律體系的系統性認知。對法律條文熟稔于心,才使檢察官在復雜案件中能像外科醫生般精準切割事實與法律的肌理。
偵查能力:
抽絲剝繭的技術范式
偵查工作聚焦事實調查與證據收集,是打擊犯罪的“前端觸角”,是發現客觀真相的“基石”。
洪亮在調查喬振興死亡事件時,通過比對現場冰面裂紋方向與尸檢報告,發現偽造自殺的關鍵破綻;省檢察院決定對喬振興進行二次尸檢后,洪亮看似無意將消息透露給李人駿,卻因尸體被故意火化,牽出一條關系暗線,為后期偵查走向提供了新的線索;面對證人做偽證、關鍵證據頻頻被破壞的困境,檢察官團隊采用“反向偵查”策略,從萬海集團財務流水異常入手,逆向追溯資金流向,最終揪出司法系統內部的利益輸送網絡。這些都是檢察官敏銳偵查意識與周密偵查思維的具象化。
檢察偵查之路絕非坦途,新時代檢察偵查已從傳統經驗型向科技驅動型轉變,更是需要將逆向思維與大數據分析能力相結合,劇中多次出現的電子數據取證場景,更凸顯了檢察官掌握數字技術的必要性。
心理素質:
重壓之下的理性堅守
檢察偵查人員強大的心理素質往往體現在面對復雜局勢時的精準把控、應對突發情況時的冷靜沉穩、開展審訊突破時的強大氣場等方面。
劇中的檢察官們在面對各方面勢力的阻撓、同事的冷眼相待、關鍵證據被故意毀滅、甚至是不明來源的死亡威脅時,始終保持著“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職業定力,在危機處理中展現出情緒管理與應急處置的雙重能力。這種心理素質的養成,源于長期司法實踐的淬煉,也離不開對法治信仰的深層認同。
溝通協調:
在方寸間筑長城
檢察偵查工作涉及公檢法司等多部門協作,溝通協調能力往往會成為破局關鍵。
檢察官在工作中,既要與公安機關密切配合獲取更多案件線索,又要與法院就證據采信、法律適用等問題進行有效溝通。面對來自不同單位的觀點和意見,既要能夠以開放的態度傾聽,又要做到以專業的知識說服,確保各部門在案件處理上達成共識,尋找共同打擊犯罪的最大公約數。
職業道德:
人性暗礁中的價值羅盤
劇中洪亮那句“我這輩子可能辦不成什么大案,但至少得對得起這身制服”的獨白,道盡了檢察官職業道德的核心,不管是“打老虎”還是“鏟蠅腐”,都需要檢察職業道德守衛。當發現司法系統內部存在保護傘網絡時,檢察官們沒有選擇明哲保身,而是身著檢察制服一往無前,用熠熠的檢徽探查案件背后的真實,把法律信仰的絕對忠誠與對司法公正的終極追求作為羅盤,帶著公正駛離暗礁。
檢察偵查工作從來不是法條的機械套用,而是用生活智慧滋養法律理性的修行。就像之前帶教我的老師常說的:“能看透賬本的是會計,能看透人心的才是偵查員。”這或許就是《以法之名》留給我們的啟示——在法理與情理的交匯處,藏著司法最本真的溫度。檢察官們正是以檢徽為燈,在人性的暗礁邊閃耀出正義的璀璨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