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 峣
河北省秦皇島市,小朋友正在練習匹克球。 曹建雄攝(人民視覺)
匹克球示意圖
陽光灑進球館,球拍輕擊塑料球的“啪嗒”聲此起彼伏。周末,位于北京延慶的世園國際匹克球運動中心內,十多片球場上人聲鼎沸。匹克球愛好者來回奔跑、揮拍接球,歡笑與吶喊交織成一幅動感十足的畫面。
“我們現在有200多名會員,大家打球的‘黏性’很強,很多人一周要來四五次。”中心總經理姚裕說,作為華北地區最大的匹克球中心,這里不僅球友活躍,比賽也一場接一場。
從俱樂部到社區,從高校到中小學,近年來,匹克球運動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在中國各地“打”開局面,成為全民健身、體育消費與社交互動的新選擇。
匹克球,這項新興運動究竟有什么魔力?它又是如何在中國快速生根、加速成長的?
上手快、負擔小、樂趣多
“我原先喜歡打網球,后來接觸到匹克球,一打就停不下來?!眮碜蕴旖虻钠タ饲驉酆谜邉⒑f,今年50歲出頭。她說,匹克球上手快,趣味性強,場地更小,對奔跑能力的要求不高,“特別適合我現在的年齡和身體狀態”。
匹克球起源于美國,融合了網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的規則與技巧。它使用短柄實心球拍和帶孔的中空塑料球,場地大小接近羽毛球場,但布局更緊湊。憑借規則友好、節奏靈活、社交屬性強等特點,匹克球近年來風靡北美。根據美國體育與健身行業協會(SFIA)2023年報告,該項目在五年間參與人數增長超過170%,連續3年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運動。
“匹克球的門檻很低,穿著牛仔褲來也能打。”多多動匹克球俱樂部創始人王夕多說,匹克球結合了3種中國人熟悉的球類項目,社交屬性強,推廣門檻低,在國內發展的潛力很大。
2023年,在海外留學和工作多年的王夕多回到上海,創辦了匹克球俱樂部。短短兩年,俱樂部從最初的2片球場擴展至華東、華北2個城市、3家俱樂部,擁有多片匹克球專業場地。據她介紹,目前俱樂部會員已超過1200人,其中20至35歲的青年占比超過七成。
同樣是在2023年,中國網球協會正式啟動匹克球推廣工作,搭建起從競賽規則、器材標準到教練裁判管理的整體框架。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青少年與群眾網球部主任、中國網球協會副秘書長孫文兵說:“我們以標準化引領推廣,力求在起步階段就把基礎打牢,擴大匹克球在國內的普及范圍和人口規模,為推動全民健身提供新的路徑?!?/p>
打通推廣的“任督二脈”
2024年,全國范圍內的中國匹克球巡回賽(China Pickleball Circuit)應運而生。賽事按積分等級分級分類,既有面向初學者的低級別新手賽,也有吸納專業選手的高水平競技賽。2025年,賽事在原有單項賽、團體賽的基礎上,新增了青少年賽和高校賽,進一步擴大了賽事覆蓋的人群。
據悉,2024年CPC巡回賽在全國舉辦了80余場比賽,2025年這一數字躍升至300場,覆蓋20個省區市,已有上萬人次參賽。
賽事體系搭建起穩固的“骨架”,而學校、社區、俱樂部等多元推廣路徑,則像密布其間的“毛細血管”,源源不斷輸送著活力與熱情。
姚裕介紹,世園國際匹克球運動中心不僅為群眾提供場地和服務,還與海淀外國語實驗學校建立合作機制,作為學校的匹克球訓練基地,開設興趣課和公開課,推進體教融合。
“通過建立健全青少年培訓體系,未來如果匹克球能夠進入奧運會、有全球性的賽事,我們在體系建設上的領先將為中國匹克球培養出真正的巨星。”姚裕說。
在東莞理工學院,學校從2021年就將匹克球列為體育專業必修課,并面向全校學生開放選修,至今已有4000多名學生完成課程。東莞理工學院教育學院院長助理、體育系主任蘇敷志說,為提升教學質量,該校設計了“入門—進階—戰術—體能”四級模塊課程,還與計算機學院聯合開發“匹克球大數據戰術分析”實驗課,與機械學院合作開設“球拍材料與工藝”工作坊,實現跨學科融合。
社會力量的參與,讓匹克球真正走進了城市和社區的日常生活。
王夕多介紹,俱樂部與商場和社區合作進行場地改造,將原本閑置的馬場、商場空中平臺和街心公園空地改造成匹克球場,開業半年內,首家俱樂部月接待量從不足50人次漲到300人次以上。為了適應不同群體的需求,俱樂部推出了企業“午間輕運動套餐”、銀發族專項課程、中小學公益訓練營等形式豐富的推廣項目?!拔覀兺嗨行W合作匹克球公益課,1個學期后,續報暑期訓練營的孩子占比40%,這很能說明匹克球的吸引力?!彼f。
以球會友連接世界
今年4月,一支來自美國馬里蘭州蒙哥馬利郡的青少年匹克球文化交流訪華團來到中國,中美兩國的青少年以球會友,匹克球成為他們溝通交流的紐帶。
“雖然是第一天認識(中國同學),但我們在場下聊了很多,這幫助我們在場上配合得更好?!泵绹咧猩惛とR斯特·沙利文說,“我們還交換了社交媒體賬號,期待未來保持聯系?!?/p>
在此次的交流活動中,王夕多的俱樂部為上海站的賽事提供了專業的雙語裁判團隊?!昂⒆觽冊谇驁錾媳寂軞g笑的身影讓我更加確信:匹克球不僅是一項運動,也可以成為連接人、傳遞友善與信任的載體。”她說,“我對匹克球在中國的發展更有信心了。”
據了解,此次來華的美國青少年選手所使用的球拍、球、比賽服等裝備,均由美國運動品牌JOOLA(優拉)提供。作為匹克球行業的知名企業,該公司近年來積極參與匹克球中國本地生態建設,在中國市場布局制造、培訓與賽事等多個環節。
“相比歐美市場,中國在政策支持、賽事體系、產業生態和人群規模方面都呈現出巨大的行業機會。”JOOLA中國銷售市場部副總經理方騰表示,“中國運動人群呈現出年輕化、家庭化趨勢,對新興運動的接受度高,為匹克球提供了天然的參與土壤,讓這項新興運動在發展初期就有了完整的生態?!?/p>
對許多愛好者而言,匹克球不僅是一項運動,也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在參與和推廣匹克球的過程中,劉含穎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從京津冀到上海、成都、桂林……如今,各地匹克球賽事逐漸增多,劉含穎常常在背包里揣上球拍,趁著周末前往外地比賽,順道旅行,在球場上結識了許多年齡不同、背景各異的朋友,“特別輕松,也特別快樂”。
曾經,劉含穎有一個愿望——帶著網球拍去旅行。由于種種原因,這個愿望始終沒能實現。
“現在我可以了,只不過換成了匹克球拍。”她笑著說。
(實習生高丁丁參與采寫)
鏈接
匹克球誕生于1965年的美國,最初只是為孩子們設計的家庭娛樂項目。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匹克球從后院走向專業賽場。
匹克球場地類似縮小版的網球場,長13.41米、寬6.10米,球網中間高86.36厘米,兩側高91.44厘米,比羽毛球網略低。場地改造難度小,籃球場、商場平臺、街心公園等空間稍作調整即可變身為匹克球場,因此在校園和社區中推廣迅速。
匹克球拍多為碳纖維或鋁合金材質,重量約200至250克,輕便易控,外形似加大的乒乓球拍。球則為帶孔的中空塑料球,直徑約74毫米,飛行速度適中,不似羽毛球“飄”,也不像網球“猛”,對反應速度和力量的要求相對友好。
匹克球的核心規則簡明易懂:發球需斜線過網,落入對方發球區,腳不得踩線,可采用截擊或落地式發球;球在地面彈跳兩次后判定得分,交替發球,采用11分、15分或21分制;球過網后可直接擊打或落地后擊打,但在網前區域內禁止扣殺,以降低身體對抗風險;發球后,雙方必須各讓球彈地一次,之后才可截擊空中球。
匹克球的魅力在于其兼具運動性與趣味性。中等強度的運動量,每小時可消耗400至600千卡熱量,相當于快走1萬步,既有助于健身,又不像籃球、足球那樣對抗強烈,受傷風險小,適合各年齡段人群參與。
更重要的是,它天然的社交屬性。匹克球以雙打為主,4人共用一片場地,回合頻繁、互動自然。無論是朋友結伴,還是與陌生人組隊,雙方很快就能熟絡起來。社區里的“祖孫配”、公司團建的“同事局”、公園里的“鄰里賽”,讓匹克球不僅是一項運動,也成為連接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紐帶。
(高丁丁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