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八十六歲高齡原邳州市農行行長張全榮老兄抱著一撂打印好的材料,找到我,對我說,我又整理一些材料,寫一些小文章,想匯集成冊,完成我退休后的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請你給過過目。
他的《金融人生》、《足跡》是他退休后出版的兩部書。他的《足跡》。我給寫了序,徐景洲先生發到網上,有十多萬人給點贊,《徐州日報》記者張景良看后,給我打電話,他說:張全榮老行長的一言一行,體現了一個老共產黨的高風亮節,他是退休老干部中的翹楚,我將抽時間去采訪他。
這兩部書出版發行后,在社會上,特別是在老年群體中影響很大。如今他又完成了第三部,書名為《路就在腳下》的文稿,其追求多么令人感嘆。
含飴弄孫,是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皇后記》留給老人的一句成語,其意思含著糖逗小孫子玩,不理朝政,不問事非,享受晚年的天倫之樂。這句成語對張全榮老兄是不適合的。他不忘初心,勤奮自學,上老年大學,學詩詞,學音樂,學跳舞,他在“繁忙”的工作中又抽出時間奮筆疾書。為大好河山寫照,為家鄉景點攬勝,為佳節放歌,他真是活出了典范,活出了精彩,活出了老年人標桿。
生活就是沒有落幕的舞臺,承受著人生的悲歡離合;人生本身就是一場鬧劇,演義著生活的酸甜苦辣。我們從《路就在腳下》的篇章中,品嘗他獻給世人的滿漢全席,享受一次盛宴的佳肴。
書中那么一撂榮譽證書,展現了一種沉甸甸的豐收景象,這種豐收,絢麗歸于他努力的結果,榮譽經歷了人生的磨煉,獎章是在汗水洗禮中發光,證書積累了沉淀之后達到的深沉。水流花開,不負韶華,在他的人生中,沒有傳奇,但留下了許多人生的輝光。
河山尋覓中的旅游文章,以群山之巔俯瞰蒼茫大地,自歷長河洞見激蕩風云。對祖國摯愛和忠誠,對山水迷醉的向往和追求,使一棵老年的童心,飽含著對母親愛的深沉的敘說。這就是一個炎黃子孫永不衰敗傳承。張全榮的旅游文章,記載了一些旅游小事,但小事不小,拆射出一個讓人思考的大問題,愛她就是打扮她,捍衛她,使她在世界上熠熠生輝。
邳州攬勝,是對家鄉的懷念,是故地鐘情,自古就是祖國是放大的家,家是縮小的祖國,愛家鄉便是愛祖國。邳州是塊古老的土地,大墩遺址的開發,把江蘇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從五千年,推到六千年。秦磚漢瓦,俯手可撿,三國爭雄,邳州載入了史冊。邳州自古就是群雄爭霸的戰略要地,張良納履,韓信瓜屋,呂布射死白門樓,關公被困土山,這些孺婦皆知的典故,永傳不衰;邳州近代被稱為紅邳縣,一門三烈的宋綺云,徐林霞小羅卜頭均是邳州的英烈,臺兒莊大戰的禹王山分戰場打的殘烈,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碾莊圩戰斗的勝利,奠定了淮海戰役的勝利基礎。英雄王杰犧牲在邳州的張樓。這么塊熱土,這塊熱土上的人們,張全榮行長,納入了他的《路就在腳下》的書中,看后,讀者不由得唱起《誰不說咱家鄉好》的這首經典歌曲。
人生放歌,張全榮老兄收錄了他的習作88首。這些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讀后似春風佛面,使人感慨神飴。張行長的詩大多是小場景反映大背景。盡管他總是圍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歌出自己的心聲,娓娓道來,慢慢低吟,但他始終沒有脫離時代,沒有脫離初心的大背景。在建黨一百周年連發五首詩,他還寫出詠荷花,桂花、梅花、無花果、牡丹、詠蘭、油菜花、紫竹等。這些詩看似平淡,其實折射出他對生活的熱愛,對現實生活的滿足。
什么是經典,不僅是驚天動地的壯舉,也不是跌迭起伏的傳奇,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展現出無限的力爭,能不斷地挑戰自我,潤澤自己,用勇敢地奮進,去不斷地完善自己,豐滿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在生活的細微中,貢獻出自己的一切,這便是經典。如果每個人都在為國為民去完善這個經典,那將使社會一片光明。
張全榮在平凡中充滿了經典!
張全榮在生活中體現了偉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