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嗎?中國歷史上最憋屈的戰神,韓信肯定是其中之一。
這位能“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滅趙”“濰水決堤斬龍且”的軍事天才,可論玩政治,頂多算個縣太爺水平,最后死于長樂宮鐘室婦人之手。
這位一代戰神一生最大的敗筆,不是最后被呂后弄死在鐘室,而是輸在“該狠的時候慫了那么一下”。
公元前 203 年,這時候的韓信早已不是那個受胯下之辱的窮小子了,已經活成了“戰爭機器”。
他破魏國,用木罌渡河奇襲安邑;滅代國,背水列陣殺得匈奴騎兵丟盔棄甲;平趙國,井陘關以萬人兵力全殲二十萬趙軍;降燕國,不用動刀只發一封恐嚇信;最狠的是濰水之戰,他用一萬士兵裝滿沙袋堵住濰水,引龍且追擊,再突然放水沖垮楚軍半渡,最后回頭砍殺——這一仗直接把西楚的“糧草命脈”給掐斷了……
此時的韓信手里攥著三十萬精銳,全是跟著他從漢中一路打出來的老兵,就算是新兵,在他手上也能迅速提升戰斗力。
更關鍵的是,楚漢兩軍在滎陽對峙兩年,劉邦被項羽壓得喘不過氣,全靠韓信在北方牽制。
用現在的話說,韓信就是天平上的“黃金砝碼”——往劉邦那邊挪半寸,項羽就得崩;往項羽那邊偏一寸,劉邦就得亡;要是他自己單干……那天下可就不是“劉項之爭”,而是“韓、劉、項三國演義”了。
天下的命運,那會兒真就攥在他韓信手里,即使他什么都不做,楚漢兩邊都得討好于他,到最后其實也能坐收漁翁之利。
你看他派使者送信,求劉邦封他為 “假齊王” 鎮撫齊地,劉邦迫于形勢之下,不還是大方的很,立馬就封他為真齊王。
韓信拿到真齊王印信,居然還挺感動,覺得劉邦夠意思,于是甘心給劉邦賣命。
當時韓信的實力以及天下的形勢,很多人都心知肚明,韓信的謀士蒯通就曾苦口婆心的對他說:“將軍您看,現在劉邦和項羽都快被您耗死了。您要是幫劉邦滅項羽,您最多是個‘功臣’;您要是幫項羽滅劉邦,您也是個‘功臣’;可要是您自己單干呢?”
蒯通還給他算了筆賬:您手里三十萬大軍,燕趙已經被您收拾服帖,齊地百姓都喊您“明主”;只要您聯合燕趙,再把項羽拖在滎陽,劉邦拿什么跟您斗?鼎足之勢已成,此時不動,更待何時?。
可這卻被韓信給拒絕了,他心中還記得劉邦是怎么對自己的。當年他跟著劉邦從漢中出發,劉邦把衣服脫下來給他穿,把飯推給他吃;他生病時,劉邦親自端藥;他打了勝仗,劉邦把功勞全算在他頭上……這些“恩義”,他記了一輩子。
所以他跟蒯通說:“漢王對我這么好,我怎么能背叛他?”
蒯通急了,又給他舉例子:“您看張耳和陳馀,當年親得能同穿一條褲子,后來為了爭權力,一個殺一個?”
“人心難測啊將軍!您功勞太高,威望太盛,已到了令君主不安的地步,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危險!”要知道再深的舊情也難敵功高震主的猜忌,帝王心術下,恩義不過是隨時可棄的籌碼。
可韓信還是搖頭:“劉邦不會這么對我的。”
對此蒯通拍著桌子喊:“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啥意思?老天爺給的機會不拿,早晚要倒霉;時機到了不行動,早晚要遭殃。
后來的事兒大家都知道了。
當垓下楚歌聲歇,項羽自刎烏江,劉邦坐穩龍庭,韓信的好運也就走到了盡頭。他先被奪去兵權,從齊王徒遷楚王,繼而再貶為徒有虛名的淮陰侯,最終如籠中鳥般被軟禁在長安。
高帝十二年,長樂宮鐘室陰冷,刀斧臨身。被呂后與蕭何聯手誘殺的韓信,臨終前那聲長嘆穿透千年帷幔:“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這遲來的悔恨,在此刻顯得格外凄涼。
你說這人有多擰巴?他能指揮大軍把項羽逼到烏江自刎,卻看不懂劉邦那點帝王心術;他背水一戰能算出對方什么時候崩潰,卻算不透 “飛鳥盡,良弓藏” 的道理。他的軍事才能夠寫進所有兵法教科書,可政治認知卻極為短視。
他不明白在帝王的棋盤上,從來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棋子。當你功高蓋主到能決定天下歸屬時,所謂的 “恩義” 早就抵不過權力的算計了。
說白了韓信的悲劇不在于呂后多狠,也不在于劉邦多陰,而是沒有明白這一點。
從韓信的嘆息里,我們能讀懂一個歷史扎心真心:能打天下的人,未必能坐天下;能贏戰場的人,未必能贏人心。
您說,要是當年韓信在齊地聽蒯通的話,真的三分天下,歷史會不會改寫?
可惜歷史沒有“要是”。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