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這個概念是2020年5月提出來的,為什么會在這樣的時間節點提出雙循環的概念?
進出口規模階段性下滑:受疫情全球蔓延影響,2020年1-5月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4.9%(據海關總署數據),其中出口額下降4.7%,進口額下降5.2%,反映出全球需求萎縮對中國外貿的直接沖擊。2020年5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和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情況如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5月,同比上漲2.4%,環比下降了0.8%。出口同比下降3.3%,生產者價格指數(PPI)5月,同比下降3.7,環比收窄0.9%。
也就是說,在2020年外部的不確定和內需不足的趨勢性已經形成,這就是宏觀文件提出雙循環的形勢背景。
那么幾年下來結果如何,按易綱的說法是縮了五年,宏觀文件沒有扭轉趨勢,
2025年5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1%,環比下降0.2。生產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3.3%,環比下降0.4%,出口增長4.8%,但中美關稅加征緩沖到8月12日,那時才是考驗。實際上5月數據已經低于4月的8.1%。5月份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商品金額同比下降了34.5%,降幅創下自2020年2月以來的最大值,且相較于4月份21%的降幅進一步擴大,頗有點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
結論是形勢更嚴峻了,這說明了一個問題。
在全球的產業鏈中,已經不存在一國孤立的生產性,一部手機的零部件可能來自十幾個國家,特朗普要建立獨立于全球的供應鏈,將大幅提高成本要素,失去市場經濟的靈魂:效率。現在全球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是供應商,也是客戶,如果不是戰時經濟,也不存在完全閉環的“內循環”,那么,內循環的本質,不是或不應該是建立一種戰時經濟城堡,而應該是建立一個擴張“外循環”的自主性平臺。
有了“內循環”的托底,未來將是得“外循環”者得天下,這也可以說是最高級別的安全性。
當然,對大國來說,現在最重要的是打造相對平衡的內循環系統,因為居民收入在GDP的占比偏低,外循環的與其說是經濟擴張,不如說是在消化國內過剩產能,這會在關稅談判中影響中國的議價能力。
而在世界叢林的競爭中,誰主導 了全球貿易格局,誰就是王者,這正是特朗普想干的事,能不能如愿以償,取決于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威脅的評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