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指從外地來到其子女所在城市,幫子女看孩子、做家務的老人,是青年家庭的擺渡人。年輕人來大城市打拼是為了自己的未來,老漂們則是為了別人(子女甚至孫輩)的未來。但是,無論是影視、文學作品還是社交媒體的場域中,對于“城市漂族”的討論往往聚焦于來大城市闖蕩的年輕人,他們是制造大眾傳播聲浪的主力,也理所應當地成為大眾傳播的目標受眾和敘事中心,然而,年長的老漂們連帶著他們在家庭中的矛盾和關系調適在這些討論中卻被一同遮蔽。
《銀發擺渡人》基于對諸多老漂家庭的深度訪談,生動呈現了老漂家庭中的矛盾和關系調適,從家庭社會學視角描述和解釋了老漂家庭的育兒生活和家庭關系。書中以案例的形式,展示了普通人如何扮演父親、母親、丈夫、妻子、兒子、兒媳、女兒、女婿等角色。
正如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呂德文所說:“銀發擺渡人的學術性身份意味著:老漂族并不是城市化的苦情者,他們其實是社會過程的歷史見證者、助推者和中流砥柱。”想要想要透視中國家庭的現代轉型,就必須深入研究“老漂一族”。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陳輝研究“社會轉型與家庭發展”多年,在他的新書《銀發擺渡人》中,他精準切中了老漂族現象,為其帶來了社會學的回答。
為什么老漂是青年家庭的剛需?老漂家庭中的婆媳關系和親子關系有哪些新特征?中年人如何在“做父母”“做兒女”和“做自己”之間找到平衡?《銀發擺渡人》聚焦于“老漂”一族,由此透視中國家庭的現代轉型。
《老有所依》劇照
1
新書速遞
(點擊圖片進入購書小程序)
2
作者介紹
陳輝,社會學博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轉型與家庭發展”,在《中國農村觀察》《民俗研究》《中國青年研究》等刊物發表文章40余篇,專著《過日子:農民的生活倫理——關中黃炎村日常生活敘事》獲中國社會學會年度推薦好書(2016),近年來圍繞老漂族現象開展調查研究,主持完成以老漂族為主題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各1項。
3
序言
“媳婦熬成婆”新解
呂德文
高速變遷的時代,每天都在創造新的社會現象。很多社會現象,我們日常可見,卻又熟視無睹。這種忽視,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日常的慣習。當一個現象重復發生時,我們往往習以為常,懶得去追究其理由,也很難將其作為一個學術命題。老漂族就是這樣一種社會現象。
最近二十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年在城市生兒育女,因子女家庭再生產需要而隨遷的老人,已然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這一群體,肉眼可見,我們自己的父母可能就在其中,但嚴肅對待這一群體的研究,卻極為少見。他們被淹沒在城市化的洪流里,銷聲匿跡。然而,社會學的使命之一就是發現匿名者。《銀發擺渡人》的可貴之處在于,它讓老漂族進入學術視野,并獲取了“銀發擺渡人”這一學術性身份。銀發擺渡人的學術性身份意味著:老漂族并不是城市化的苦情者,他們其實是社會過程的歷史見證者、助推者和中流砥柱。他們不僅依靠自己的努力讓子女接受教育、在城市安居樂業,還在子女扎根城市的過程中,幫助(外)孫輩健康成長。他們以一代人的努力,讓兩代人在城市扎根,這是何等的氣魄!
相比于來自城市的老漂族,農村老漂族要面臨更多的適應成本。農村老漂族雖習慣于鄉土生活,卻成為子代和孫代城市生活的擺渡人,其中艱辛可想而知。他們得適應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中看似日常的語言、習慣、出行、購物、看護、清潔、烹飪、社交等,對他們而言都是一套全新的知識,他們得學習。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雖然是在擺渡他人,卻得先擺渡自己。對于大多數農村老漂族而言,讓他們放棄習以為常的鄉土生活,進入子女的生活空間,在城市里落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在老年階段,進行了再社會化。在社會學命題中,這無異于一種反傳統的行為。在鄉土社會中,老年人往往掌握社會知識,具有教化權力。然而,在城市生活中,他們卻得接受子代甚至孫代的文化反哺,繼續接受再教育。社會地位的轉換如此之徹底,他們受到的文化震蕩,足夠驚心動魄。
在這個意義上,老漂族在城市家庭中,并非憑借其生活智慧獲得存在感,而多是作為高質量的勞動力存在。正如《銀發擺渡人》所揭示的那樣,現如今的城市化家庭中,老漂族無疑是替代了高價卻未必可靠的保姆。需要注意的是,在家庭再生產的功能上,他們是以家務勞動者的形象出現的。盡管他們的服務對象是自己的子女,理論上他們也有家庭權力,但事實上,絕大多數老漂族,并不能當家做主。
在一個現代家庭中,“學會做老人”比“學會做子女”更具有挑戰性。傳統上,婆媳矛盾是家庭政治的主軸,它代表著父代和子代之間家庭權力的斗爭。盡管“媳婦熬成婆”無一例外是最終的結局,但“熬”的過程卻不容易。如今的銀發擺渡人,盡管在年齡上已經“熬”成了婆婆,但在家庭角色中,卻并未掌權,反而還要繼續處于被支配的處境。因此,老漂族是家庭政治轉型的中介。從那時起,老年人不再擁有當家權,他們要么留在家鄉成為空巢老人,自己對自己負責;要么就成為隨遷老人,受子女的支配。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家庭的現代轉型,在老漂族身上體現得最明顯。他們還有強烈的家本位觀念,把子女成家立業視作自己的人生任務。為此,他們以近乎奮不顧身的姿態,投入了子代家庭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家庭在城市化進程中形成了特殊的“代際合力”機制,老年人不僅掏空自己的積蓄支持子女在城市安家,更是把自己殘留的勞動力價值貢獻給了孫代成長。讓人感嘆的是,老年人“恩往下流”的后果是,子代可能已經放棄了代際反哺。可預見的結果是,當孫代已經不再需要銀發擺渡人時,許多老漂族的歸宿是返回家鄉自養。客觀上,年輕人事業獨立、生活自由等都市化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建立在傳統家庭“撫養—贍養”代際反饋模式的斷裂基礎之上的。
中國城市化的經驗世所罕見,規模龐大、速度極快,卻還保持了社會穩定。如果要發現中國城市化的奧秘,老漂族或許是一個觀察窗口。中國的城市化是由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城市化組成的,家庭韌性是城市化又快又穩的微觀機制。老漂族積極樂觀而又勇于變革的精神,是城市化的動力機制;他們任勞任怨、自我犧牲的品質,是城市化的穩定機制。在這個意義上,老漂族不僅是他們自己人生的擺渡人,也是他們子女的擺渡人,更是中國城市化事業的擺渡人。再過一些年,中國的高速城市化進程將要結束;在更長的一段時間以后,老漂族將退出歷史舞臺。我想,為他們立傳,是一項學術使命。非常慶幸,《銀發擺渡人》成功地完成了這一使命。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老漂族的群像,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心態,也有助于理解中國城市化的隱蔽機制。
最后,讓我們向我們的父輩和千千萬萬個銀發擺渡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呂德文,社會學博士,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長期從事田野調查、城鄉社會觀察和基層治理研究。)
4
推薦語
社會學的使命之一就是發現匿名者。《銀發擺渡人》的可貴之處在于,它讓老漂族進入學術視野,并獲取了“銀發擺渡人”這一學術性身份。老漂族不僅依靠自己的努力,讓子女接受教育,最終使得子女能夠在城市安居樂業;他們還在子女扎根城市的過程中,幫助(外)孫子、(外)孫女健康成長。中國城市化的經驗世所罕見,規模龐大、速度極快,卻還保持了社會穩定。如果要發現中國城市化的奧秘,老漂族或許是一個觀察窗口。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老漂族的群像,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心態秩序,也有助于理解中國城市化的隱蔽機制。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呂德文
不知從何時起,育兒變成了一門科學、苦學甚至玄學。陳輝的這本《銀發擺渡人》,就像一個伸入千家萬戶的探頭,捕捉記錄了真實而被熟視無睹的一幕幕育兒生活片段。難能可貴之處在于,陳輝把焦點對準了從老家來到大城市帶孩子的“老漂”群體,他們貢獻大卻常被忽略或忽視。跟隨陳輝的筆觸,沿著“老漂”的視角,相信讀者一定會對育兒生活和家庭關系有新的感觸和思考。
——作家波波夫,著有《倦怠》《單數社會》
作為生活在北京的職業女性,我和許多同齡人一樣,特別需要老漂父母的支持,才能在要工作、要顧家、要發展這個人生三角中奔走。《銀發擺渡人》提供了一種超越個體經驗的視角。它不煽情,卻精準地點出了家庭結構中的張力:年輕父母的養育焦慮,長輩的情感失語,以及兩代人在多重角色之間的拉扯。它也發出了溫柔的提醒:請放下對“科學育兒”、“密集型養育”的執念和追求,為自己,也為家人松綁,學會經營更寬松、包容的家庭關系,讓每個人都更舒適、更滿足。
——騰訊研究院 竇淼磊女士
這本書,讓身在老漂家庭中的我讀懂父母,讓我在老漂群像中讀懂自己,讓我從平常中發現偉大,重新審視瑣碎而繁重的育兒生活。于父母,順心才是孝心;于妻子,有心才能同心;于孩子,開心才有童心。我在學會做丈夫、做父親的同時,還要學會做兒女。老漂父母終將老去,我以后也可能成為老漂。那時我更需要這本老漂家庭生活指南。
——武漢于先生
5
作者創作手記
我對老漂現象的研究,源于自己的家庭生活體驗。看著老漂媽媽每日辛勞,幫我們帶孩子、做家務,我深感這種父輩支持模式對于青年家庭的關鍵作用,于是寫下《我的媽媽是老漂》這篇隨筆,感慨人口流動背景下老漂群體的社會價值。2017 年 9 月,當我發表這篇隨筆的時候,根本沒想到日后會把老漂話題寫成一本書。
從寫一篇隨筆到完成一本書,我經歷了一個跳出個人生活體驗、感知更多人生活體驗的研究過程。作為社會學研究者,我很容易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有所感慨,有些感慨可能會轉化為學術靈感。但這種基于個人生活體驗而形成的感性認識,往往具有片面性,容易受到個人生活環境、人生經歷和認知視角的限制。因此,研究者要想把生活體驗轉化為學術研究,就必須走出個人生活,走入更多人的生活,去理解現象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獲得超越于個人直接生活經驗的一般經驗。
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在本書寫作中所發表的一些感慨,并不完全屬于我個人,而是融合了許多被訪者的感慨。它們由被訪者發出,被我記錄和綜合,通過我的文字表達出來。書中的一些認識,也全非我個人創見,而是源于訪談對象的認識。
6
目錄
引言 我的媽媽是老漂
一 老漂時代的來臨
老漂稱呼的由來
老漂現象與家庭轉型
走近老漂與走進老漂家庭
二 城市青年的育兒生活
以孩子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從帶孩子到育兒
育兒呈精細化趨勢
做好媽媽和做好爸爸
三 夫妻合作育兒的難處
0 ~ 3 歲孩子照料難題
接送孩子不容易
過于理想化的協作育兒
何以解困,唯有老漂
四 成為老漂不容易
抉擇
經濟難題
心甘情不愿
五 難處的婆媳關系
小事也是大事
誰的家誰做主
負氣返鄉的婆婆
兒媳婦離家出走
強勢的婆婆
在感恩與埋怨之間
關系新常態
六 親子關系新狀態
難得團聚
夾板氣
母女像婆媳
歷史遺留問題
中年叛逆期
七 老漂的委曲求全
氣上心頭
自我消化
憋出病來
新家庭政治
八 老漂眼中的帶娃生活
每個人都要走的長征路
老人就是不花錢的保姆
帶孩子是一份工作
帶孩子就是卡時間和磨時光
老漂生活像坐牢
九 老漂的群體肖像
城市老漂與農村老漂
單漂與雙漂
男漂與女漂
十 老漂的社交與休閑
人以群分
老鄉見老鄉
有人說說話
淺交
休閑活動
撿垃圾
十一 應對老漂養老之憂
兒女的家未必是父母的家
扎根養老
返鄉自養
與家鄉保持聯系
還沒到養老的時候
統籌一老一小
十二 走出育兒生活之困
育兒生活之困
如何做兒女
中年人的新活法
上下滑動,查看全部目錄
(點擊圖片進入購書小程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