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歷史的漫漫長河中,年羹堯之死始終如一團迷霧,引得后人不斷探尋、揣測。諸多觀點紛紜,有人言其參與雍正帝奪位而后遭猜忌被殺;有人稱其恃功驕傲、專權跋扈而致朝野共憤,終被賜死。今日,便讓我們以獨特視角,重新審視這段塵封舊事,還原一個更為真實的年羹堯。
“奪位同謀” 之謬論
有一種說法甚囂塵上,即康熙帝原本指定皇十四子允禵繼位,雍正帝矯詔奪位,而川督年羹堯參與其中,受雍正帝指使,擁兵威懾在四川的允禵,使其無法興兵爭位。待雍正帝登基后,便對年羹堯欲擒故縱,時機一到,便網織罪名,卸磨殺驢。
然而,此觀點實則漏洞百出。雍正帝繼位之時,年羹堯遠在西北,并未身處權力核心的京師之地。且若參與如此機密且重大的矯詔奪位之事,年羹堯為何在雍正帝繼位之初未立即獲封重權,而是在后續(xù)因自身軍功才逐漸位極人臣?
若雍正帝真要滅口,又何必在初期對年羹堯大加恩賞,給予其諸多榮耀與權力,這豈不是徒增風險?再者,從現有史料來看,并無確鑿證據表明年羹堯知曉并參與了所謂的矯詔奪位。因此,將年羹堯之死歸因于其參與雍正帝奪位而后被滅口,實在是缺乏堅實依據的臆測。
恃功驕縱背后的權力失衡
年羹堯之恃功驕傲、專權跋扈確有其事,這也是眾多人認為其死因所在。他在軍中及川陜用人自專,號稱 “年選”,形成了龐大的年羹堯集團。在西安總督府時,令文武官員逢五、逢十在轅門做班,轅門、鼓廳畫上四爪龍,吹鼓手著蟒袍,與宮廷相似。面對雍正帝派來的侍衛(wèi),竟使其前引后隨,牽馬墜蹬。
雍正帝恩詔兩次到西寧,他竟 “不行宣讀曉諭”。與督撫、將軍往來咨文,擅用令諭,語氣模仿皇帝。甚至代雍正帝擬《陸宣公奏議》序言,要雍正帝頒布天下。如此種種僭越之舉,著實令人咋舌。
但深入探究,這背后反映的是權力的失衡。年羹堯在青海立下赫赫戰(zhàn)功,彼時雍正帝對其寵信至極,不斷給予加官進爵,使其權力迅速膨脹。在這種情況下,年羹堯自身逐漸迷失,開始逾越臣子本分。
而雍正帝,作為封建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皇權至上是其不可觸碰的底線。年羹堯的行為,已然對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這是雍正帝所無法容忍的。然而,若僅僅是恃功驕縱,或許雍正帝不會急于將其置于死地。
畢竟,年羹堯的軍事才能在當時是極為難得的,雍正帝初期對其的寵信與依賴也可見一斑。因此,恃功驕縱只是表象,權力失衡下對皇權的威脅,才是雍正帝對其產生殺心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因素。
與允禟之事引發(fā)的猜忌
允禟乃 “八王黨” 核心成員,是雍正帝的死敵。雍正帝繼位后,以軍中不可無皇子為由,命允禟跟隨年羹堯開赴青海,實則是將其發(fā)配,并讓年羹堯看管。這一安排,既體現了雍正帝對年羹堯的信任,也暗藏對年羹堯的考驗,是否與八王黨毫無瓜葛。
年羹堯卻未能把握好與允禟相處的分寸。雍正帝迫切希望年羹堯能及時、詳細地匯報允禟的一舉一動,年羹堯卻充耳不聞,還為允禟遮掩,稱其 “知收斂”“知畏法”,放松監(jiān)視,致使允禟得以經營買賣,并和傳教士保持聯(lián)系。
對于即位合法性本就有些許瑕疵的雍正帝而言,這無疑如芒在背。他無法容忍自己的政敵在自己的監(jiān)視下仍能如此逍遙,更無法容忍年羹堯的這種不作為。
于是,從對年羹堯的筆頭警告開始,一場由雍正帝親自發(fā)起的 “倒年運動” 迅速展開。這一事件,極大地加劇了雍正帝對年羹堯的猜忌,成為了年羹堯走向覆滅的重要推動因素。
“虎入年家” 與文字之禍的表象與實質
“虎入年家” 一事,充滿了神秘色彩。雍正三年十二月初三日,有野虎至京城朝陽門外,夜間從東便門上城,至前門,下馬道,直入西江米巷年羹堯家,咬傷數人后上房。次日天明,九門提督率兵至,放槍驅下,入年遐齡家花園中,官兵追到,用槍扎死。
相傳年羹堯出生時有白虎之兆,故而雍正帝稱野虎死年家為 “一大奇事”,并借此認為是 “天意” 亡年,從而下了處死年羹堯的諭旨。
但實際上,這不過是雍正帝為處死年羹堯尋找的一個看似順應天意的借口罷了。在封建王朝,統(tǒng)治者常借助 “天意” 來為自己的決策披上一層神秘而合理的外衣。此時的雍正帝,處死年羹堯的心意已決,“虎入年家” 正好成為了他向天下人交代的一個由頭。
至于文字之禍,雍正三年二月,日月合璧,五星連珠,年羹堯表賀,本想用 “朝乾夕惕” 一詞贊美雍正帝勤于政務,卻將此語誤寫。對于究竟如何誤寫,說法不一,一說是寫成 “夕惕朝乾”,語義與本來無異,文法亦無差錯;另一說是寫成 “夕陽朝乾”,這便說不通了。
雍正帝借此大加發(fā)揮,稱年羹堯非粗心者,如此謬誤斷非無心,是 “直不欲以‘朝乾夕惕’四字歸之于朕耳”。但這文字之誤,同樣只是一個導火索。即便沒有這次誤寫,以年羹堯當時的處境和行為,雍正帝也遲早會找到其他理由對其下手。
年羹堯之死的深層剖析
年羹堯之死,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從根本上來說,是封建皇權統(tǒng)治下的必然悲劇。在封建王朝,皇權至高無上,任何對皇權構成威脅的人或勢力,都難以逃脫被打壓甚至覆滅的命運。年羹堯雖有赫赫戰(zhàn)功,但其權力膨脹后的種種行為,嚴重侵犯了皇權的威嚴。他的 “年選” 破壞了朝廷正常的用人制度,其僭越之舉更是直接挑戰(zhàn)了皇帝的權威。
此外,年羹堯在政治上不夠敏銳。他未能正確處理與雍正帝的關系,沒有意識到皇帝對他的寵信是建立在他絕對忠誠且不威脅皇權的基礎之上。在面對雍正帝對允禟的監(jiān)視要求時,他的失職更是讓雍正帝對他徹底失望。而他所形成的龐大集團,也讓雍正帝深感不安,擔心其尾大不掉,影響朝廷的穩(wěn)定。
雍正帝作為一代帝王,其決策不僅僅基于個人情感,更關乎整個王朝的統(tǒng)治。年羹堯的存在,已經從初期的助力逐漸轉變?yōu)橥{。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為了確保皇權的絕對權威,為了整頓吏治和朝廷秩序,雍正帝最終選擇對年羹堯痛下殺手。
綜上所述,年羹堯之死絕非單一因素所致,那些認為其僅因參與奪位被滅口,或單純因恃功驕縱而死的觀點,都過于片面。只有全面、深入地剖析歷史背景、人物行為以及背后的權力博弈,才能真正理解年羹堯之死這一復雜的歷史事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