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諸葛亮晚年最器重姜維,北伐扛大旗的也是他。但仔細扒拉扒拉《三國志》和裴注,發現其實諸葛亮心里早有個“親兒子”人選,足足培養了快20年,結果北伐前腳剛開打,后腳人就沒了……你說這命,嘖。
一、諸葛亮為啥收養諸葛喬?
諸葛亮這人吧,跟劉備一個毛病——忙事業忙到忘了生娃。劉備46歲才得阿斗,諸葛亮呢?46歲才生下親兒子諸葛瞻。之前一直沒孩子咋辦?嗯,古人流行過繼。 他扭頭就找親哥諸葛瑾商量:“哥,你那二兒子喬,給我養唄?”諸葛瑾也是實誠人,轉頭請示孫權,把諸葛喬打包送去了西蜀。這事兒大概是公元208年后,孫劉聯盟還蜜月期呢。諸葛喬當時多大?估摸著四五歲吧,小娃娃一個,就這么被諸葛亮帶去了成都。
對了,為啥選諸葛喬?嗯……可能因為諸葛瑾長子諸葛恪在東吳混得風生水起,次子“閑置”著?或者純粹是兄弟情深?誰知道呢。反正諸葛亮給喬改了字叫“伯松”,當親兒子養,還封了駙馬都尉——聽著挺唬人,其實是個虛職,重點在培養。
二、秘密練兵20年,就等北伐這一刻
一晃二十來年過去,諸葛喬長成了大小伙子。北伐前一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干了一件特有意思的事:他讓霍峻的兒子霍弋帶著諸葛喬,倆人跑去漢中“考察地形”。 這操作熟悉不?像不像領導帶實習生熟悉業務?更狠的是,諸葛亮還給諸葛瑾寫了封信:“哥,我讓喬帶著五六百兵進山谷練兵去了哈。”輕描淡寫一句話,背后全是老父親的深意——這是要把親傳弟子塞進北伐一線鍍金啊!
當時諸葛喬23歲,年紀剛好,理論學了一肚子,就差實戰刷經驗了。諸葛亮連路線都鋪好了:先當基層指揮官,再攢軍功晉升,最后順理成章接班……劇本寫得明明白白。
三、228年,北伐的鑼鼓剛響,人就沒了
然后呢?北伐開始了。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勢如破竹。可就在這節骨眼上——諸葛喬死了。死因?史書就倆字:“早卒”。行軍太苦?水土不服?還是突發疾病?鬼曉得。 但你想啊,諸葛亮啥心情?養了20年的接班人,剛準備大展拳腳,啪,沒了。擱誰不得懵?《三國志》里寫他“痛惜之至”,裴松之補刀說諸葛亮后來提到這事還“流涕終日”……嗯,是真傷心了。
更扎心的是,諸葛喬死后不久,親兒子諸葛瞻才出生。接班計劃直接斷層,北伐大業總不能停擺吧?唉……
四、姜維真是“備胎”嗎?
這時候姜維登場了。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在天水收降了這個“涼州才俊”。姜維能力強嗎?強!但你說諸葛亮立馬把他當親兒子培養?那倒未必。 姜維投降是228年初,諸葛喬死在同年——時間線一拼,真相浮出水面:諸葛亮是先痛失愛徒,再遇姜維。
所以啊,什么“姜維是諸葛亮接班人”?不如說是“救火隊員”。 當然,諸葛喬若活著,姜維還能不能出頭?難說。諸葛喬是根正苗紅的“諸葛家血脈”,從小耳濡目染;姜維半路出家,再厲害也得從零磨合。這差距……嗯,你品。
有時候想,歷史真是充滿意外。諸葛喬要是不早逝,北伐會不會是另一番光景?諸葛亮會不會少幾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壯?甚至三國結局…… 可惜啊,歷史沒有如果。諸葛亮擦干眼淚,把姜維推上前線;諸葛喬的名字,卻漸漸被遺忘在史料角落里。
直到今天扒開灰塵一看——哦,原來他才是諸葛亮心里那個“最合適的接班人”。 等等,說到接班人……諸葛亮親兒子諸葛瞻后來咋樣了?嗐,那就是另一段憋屈故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