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辦,河南廣播電視臺承辦的2025年河南省“最美醫生”學習宣傳活動候選人產生。即日起,河南廣播電視臺“大象新聞”客戶端、“健康河南”微信公眾號(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官方平臺)、“醫藥衛生報”微信公眾號進行2025年河南省“最美醫生”候選人事跡展示,接受群眾評議。
此次活動旨在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宣傳全省衛生健康系統在扎實推進健康河南建設過程中涌現出來的醫務工作者先進典型,展現醫務工作者堅持生命至上、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面貌,激勵廣大醫務工作者繼承和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職業精神,進一步增進社會各界對醫務工作者的理解,構建更加和諧美好的醫患關系,努力推動河南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提供堅實健康保障。
活動啟動以來,各省轄市、濟源示范區衛生健康委,航空港區教文衛體局、南陽市中醫藥發展局及省直醫療衛生單位高度重視,積極向組委會報送推薦人選。截至5月15日,共收到符合條件的推薦材料64件。主辦單位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經過初評,最終確定了20名候選人。現將候選人名單公布(按姓氏筆畫排序),接受社會評議。
評議方式:
手機登錄“大象新聞”客戶端進入2025年河南省“最美醫生”學習宣傳活動專區,或微信關注“健康河南”微信公眾號(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官方賬號)、“醫藥衛生報”微信公眾號,查看候選人名單及事跡,如對人選有異議,可實名向組委會辦公室舉報。
展示時間為:
7月16日8時—7月20日20時
組委會辦公室電話:0371-85961078、65951308
2025年
河南省“最美醫生”候選人事跡簡介
(按姓氏筆畫排序)
1. 衛海燕:兒童罕見病領域的“生命解碼者”
衛海燕,女,漢族,1968年10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兒童醫院內分泌遺傳代謝科主任醫師。獲評鄭州市學術技術帶頭人,獲鄭州市“最美母親”等稱號。
關鍵詞:兒童罕見病領域的“生命解碼者”
衛海燕深耕兒童內分泌遺傳代謝病領域34年,從紛繁的臨床表現中抽絲剝繭,破解藏在基因里的致病密碼,阻斷遺傳疾病向下一代傳遞。曾獲得省、市醫學科技獎7項,主持國家、省、市科研項目6項,發表學術論文127篇,參編專家共識15部。
衛海燕注重臨床和科研雙翼齊飛,開展河南首個兒童生長發育多中心研究、主導成立河南省兒童疑難罕見病診療中心、構建108家成員單位診療聯盟、創新性地設立青春期醫學病房……同時,她還把科室團隊打造成“臨床—科研復合型戰隊”,并通過舉辦學術活動,促使全省內分泌遺傳代謝專科醫生從不足20人增加到400余人,為全省兒童內分泌遺傳代謝疾病的治療作出了突出貢獻。
衛海燕經常自掏腰包或者借助社會公益基金幫助貧困患兒解決醫療費用難題;創建患者免費咨詢群;連續多年舉辦肥胖兒童減重夏令營,成為眾多兒童的健康守護者。
2. 馬海軍:微創脊柱領域的“能工巧匠”
馬海軍,男,漢族,1981年10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脊柱微創外科副主任醫師。獲河南省衛生健康系統“優秀青年”稱號;獲河南醫學科技獎二、三等獎各1項。
關鍵詞:微創脊柱領域的“能工巧匠”
累計完成腰椎脊柱內鏡微創1萬余例、頸椎內鏡微創手術2000余例、腰椎微創下融合手術800余例、胸椎管狹窄癥內鏡微創手術約400余例……從業20余年,馬海軍憑借在國內率先開展的脊柱內鏡微創技術,填補兩項相關領域技術空白,幫助省內外1萬余名相關疾病患者重獲健康。2023年,一位身患多種基礎疾病的80歲癱瘓老人,跨越5000多里從新疆慕名找到馬海軍做高難度頸椎手術。馬海軍精心制定方案,在神經血管密布的狹小空間精準操作,使老人重新站立,家人喜極而泣。
馬海軍致力于普及脊柱微創先進技術,統籌建立椎間盤病專科聯盟覆蓋全國22個省(直轄市)132家醫院及海外機構;主辦的學術活動,幫助國內外600多家醫院的4000余名醫生掌握了相關先進技術;創新手術直播+模擬操作的培訓模式,累計有2200余萬人次進行觀看。
3.王帥 以醫術回報社會的拐杖仁醫
王帥,男,漢族,1987年4月生,中共黨員,洛陽市欒川縣中醫院兒科主治醫師。獲河南省衛生健康委“醫德醫風標兵”稱號、洛陽市五一勞動獎章。
關鍵詞:以醫術回報社會的拐杖仁醫
王帥雖然因患小兒麻痹癥致雙腿萎縮,但他始終沒放棄對理想的追求。2005年,他以跪地搶救中暑路人的義舉和超過分數線25分的成績考上醫學院校。求學期間,王帥珍惜得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苦學醫學理論,勤奮操練臨床實踐,最終以兒科專業第二名的成績畢業。他婉拒留校崗位,堅持選擇臨床兒科工作。
王帥常說:“我受恩于社會,當以醫術回報。”2008年,王帥參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因為縣域地處山區,許多農村患者依靠班車出行,為了讓患者早一些看完病,他連續10余天放棄午休,每次都是忙碌到深夜。一天下午2點多,帶孫子看病的王大娘端了一碗燴面到診室勸王帥:“孩子,吃口飯再看病吧!”診室的患兒家屬都抱著孩子默默退出門外,讓王帥休息。他只花了10分鐘時間吃飯,然后開門繼續看病。為減少如廁時間,他工作經常不喝水,長時間的高負荷工作致脊柱側彎加重,下肢多次失去知覺。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王帥牽頭建立線上問診平臺,為山區患兒提供遠程醫療服務,減少奔波之苦。面對群眾的贊譽,他始終謙遜:“我只是做了醫生該做的事。”
4. 王下放:服務鄉親46年的“山區120”
王下放,男,漢族,1959年7月生,中共黨員,焦作市博愛縣寨豁鄉田院村衛生室鄉村醫生。入選“中國好人榜”,獲焦作市“優秀共產黨員”“焦作楷模”等稱號。
關鍵詞:服務鄉親46年的“山區120”
凌晨兩點冒雨搶救心臟病人、寒冬夜翻越冰封山梁救治高燒患兒,嘴部摔傷縫針、肋骨骨裂仍出診……在46年村醫生涯,王下放累計出診7萬人次,騎壞8輛摩托車。寨豁鄉95個自然村的每一條山路上,都刻著他的車轍印。村民常說:“他的車燈一亮,咱心里就踏實!”
一次,王下放趕往心臟病患者家中出診時,摩托車在陡坡側翻,他被甩入山溝,鮮血從腳踝涌出,他用擦汗毛巾一裹,推車繼續狂奔。救治完患者才覺劇痛——膝蓋至今留著深疤。這并沒有打消王下放服務鄉親的決心,66歲的他仍負責南坡、田院、張三街三村醫療,隨時響應全鄉呼叫。
2025年初,王下放連續三天每天往返20里山路,為田院村的患者輸液,并在旁守候3小時防止意外發生。每次僅賺15元,只能勉強支付油費,在他看來:“鄉親需要,虧錢也得去。”46年來,王下放不僅對貧困患者醫藥費能免則免,而且還義務幫助村民捎帶糧油等日用品,被群眾稱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5.王建鋒 雙鏡合璧的胃腸健康守護者
王建鋒,男,漢族,1980年10月生,中共黨員,南陽市中心醫院內鏡診療部主任醫師。獲評南陽市學術技術帶頭人。
關鍵詞:雙鏡合璧的胃腸健康守護者
王建鋒是能同時精通腹腔鏡與消化內鏡四級手術的醫生,年主刀胃腸外科手術超千臺;創新運用雙鏡聯合技術,成功救治肝硬化術后胃瘺危重患者,實現“胃鏡下瘺口修補+腹腔引流”微創突破,被患者譽為“再生恩人”。
2009年除夕,一位16歲的患者術后突發消化道大出血,生命垂危。為了不耽誤患者治療,王建鋒守在患者床前寸步不離,餓了就吃方便面充饑,四個日夜過去了,患者的病情終于穩定下來,他才下班回家,與家人團聚。2013年,一位因嚴重的消化道瘺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慕名前來求治,王建鋒憑借高超的醫術,帶著團隊將帶著6根引流管,腹部切口大面積感染,同時合并尿毒癥的患者,從瀕臨死亡的邊緣救了回來。
在支援新野縣歪子鎮衛生院期間,王建鋒幫助衛生院培養了3名業務骨干,累計開展義診30余次,服務村民2000余人次,主動為貧困患者捐款捐物,普及消化道疾病防治知識,出色完成支援任務,切實踐行了“讓優質醫療照耀每個角落”的承諾。
6. 牛瑞林 鄉親們的“健康守門人”
牛瑞林,男,漢族,1974年1月生,中共黨員,平頂山市舞鋼市尹集鎮中心衛生院副主任醫師。獲中國農村衛生協會“全國鄉鎮衛生院優秀院長”、平頂山市“脫貧攻堅鷹城榜樣先進個人”稱號。
關鍵詞:鄉親們的“健康守門人”
1993年,19歲的牛瑞林從學校畢業,背起藥箱扎進故鄉尹集鎮的山坳,立誓要用所學的知識為山區群眾服務,努力不讓鄉親們為看病而東奔西走。
為了滿足鄉親們的看病需求,牛瑞林通過外出進修培訓以及自學等方式,學習了內科、中西醫結合、中醫適宜技術等知識,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科醫生。為了方便患者就醫,節假日和周末,他常常放棄闔家團圓在醫院接診。為24小時隨叫隨到,他常年住在職工宿舍,“住在醫院,心里踏實。”牛瑞林的付出,換來了患者的信任,衛生院的診療人次從每年1.2萬人次增長到8萬人次,牛瑞林本人平均每天接診并服務40余名患者。
牛瑞林還帶領大家新建標準化病房,配備先進醫療設備,創建特色科室,引進先進經驗及診療技術;積極推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山區群眾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開展健康體檢和慢性病管理,顯著提升了當地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與質量。
7. 鄧艷 寄生蟲病防控前線的“偵察兵”
鄧艷,女,漢族,1978年3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主任醫師。獲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個人記功和個人嘉獎各1次,獲河南省衛生健康委“消除瘧疾先進個人”、安陽市“終身榮譽市民”稱號。
關鍵詞:寄生蟲病防控前線的“偵察兵”
在看不見硝煙的寄生蟲病防控戰場,鄧艷是無畏艱險的“疫線偵察兵”。她曾自費采購螺類解剖尋找廣州管圓線蟲標本,也曾在臨產前堅守基層開展食源調查,直至深夜破水入院。
寄生蟲病發病率雖低,卻常成臨床難題。為了幫助患者治療疾病,鄧艷將門診作為重要窗口,通過對居住地、飲食史、接觸史的詢問排查,精準溯源。她為襁褓中的嬰兒找到土壤中的糞類圓線蟲源頭;為久治不愈的“移動皮疹”確診鉤蚴移行癥;為非洲歸國十年血尿患者揪出埃及血吸蟲,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鄧艷主持課題4項,發表論文20余篇,參編書籍5部,制定行業標準1項,參與完成的瘧疾防控案例被國際專著收錄,貢獻“河南方案”。她為上蔡縣幼兒園免費篩查蟯蟲,使感染率從33.91%降至4.2%;通過創作宣傳劇和科普視頻等,有效提升公眾防病意識。
8. 李艷麗 守護師生和居民健康的“火眼金睛”
李艷麗,女,漢族,1978年9月生,中共黨員,新鄉市紅旗區河南科技學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醫師。獲第五屆河南省科普能力大賽金獎,獲河南省“文明教師”、新鄉市“五一巾幗標兵”稱號;作品被評為國家新時代健康科普優秀作品。
關鍵詞:守護師生和居民健康的“火眼金睛”
學校男生胸痛求購膏藥,李艷麗堅持給他做免費心電圖篩查,揪出急性心梗,火速轉診,搶回一命;新生體檢,她敏銳捕捉學生腕部割痕,連夜聯系精神科介入,阻斷學生自殺風險;她常說:“我們雖是小醫生,卻是師生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李艷麗組建家庭醫生團隊,為師生居民建立健康檔案2.6萬人份,對老年人、慢病等重點人群實施動態管理;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入戶服務,累計隨訪3800余人次;連續10年跟蹤居民的體檢數據,通過早期干預,使居民慢病規范管理率提升20%,各項惡性腫瘤患病率也明顯降低。
“病人不是冷冰冰的病例,而是需要被理解的生命。”李艷麗曾在寒冬夜趕赴老人心梗現場,幫助墊付醫藥費,一直陪護在老人身邊,直到老人子女趕來;她的微信存著4300名患者的聯系方式,深夜來電從不拒接。她堅持用三個月的心理疏導救回失戀抑郁女孩,女孩如今成為一名教師,始終感激:“李醫生教會我直面人生”。
9. 楊宏輝 精琢細研的生命難題“攻堅者”
楊宏輝,男,漢族,1971年4月生,中共黨員,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冠心病科主任醫師。獲“第十六屆中國藥學發展獎”,獲國家科技部、河南省科技廳等科技成果獎10余項,擁有國家發明專利2項。
關鍵詞:精琢細研的生命難題“攻堅者”
為了攻克冠脈鈣化導致的高死亡率,楊宏輝遠赴國外潛心學習尖端旋磨技術,于2009年成功完成了院內首例復雜冠脈鈣化旋磨手術。此后他不斷精進技藝,將此類手術時間4小時縮短至2小時左右。截至目前,他累計完成旋磨術超600例,帶領團隊4年蟬聯全國旋磨手術量第一。
面對全國旋磨技術使用率不足1%的困境,楊宏輝毅然肩負起推廣重任。他多次深入濮陽、信陽等基層醫院,手把手帶教;在全國率先開辦培訓班,培養數百名醫師;在院內精心培養年輕團隊,實現了“每個冠心病病區都有旋磨高手”。的目標。
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健康科普專家,楊宏輝深知預防重于治療的意義。他的足跡遍布全省100多個縣區,通過深入基層義診、普及健康知識、組建12個“冠心病預防”科普群(近6000名患者)的方式,他將技術火種與健康理念播撒到基層,為患者筑起一道心臟健康的防護墻。
10. 楊登科 零差錯的“三萬步醫生”
楊登科,男,苗族,1970年8月生,中共黨員,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九〇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榮立個人三等功2次,被評為“四有”優秀軍官2次。
關鍵詞:零差錯的“三萬步醫生”
楊登科堅守泌尿外科一線32年,主刀超萬例手術,始終保持零差錯的驚人紀錄。身患重病的時候,他緊急做完手術,術后以驚人的毅力迅速返崗,展現出醫者擔當。他是有名的“三萬步醫生”,每日巡查病房超3萬步,只為更精準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
2011年,河南首推“銩激光前列腺剜除術”時,楊登科連續72小時守在手術臺旁優化流程,并為高齡患者開辟綠色通道。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帶隊赴新疆開展醫療幫扶,在零下20℃的艱苦環境下,指導當地完成首例經皮腎鏡手術,填補了技術空白。
為減輕患者恐懼,楊登科創新“三維手術講解模型”,用可視化方案溝通病情;他發明的“泌尿結石多向沖洗裝置”獲國家專利,使手術出血量下降40%;自制“腹腔鏡操作訓練箱”,手把手帶教300余名基層醫生,其中50人成長為學科帶頭人;他熱心公益,呼吁設立針對貧困患者的“微創救助基金”,已累計減免費用50余萬元。
11. 張力 心跳搭橋的“探路先鋒”
張力,男,漢族,1971年4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胸科醫院心外八病區主任醫師。獲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年度清廉先進個人”“年度醫德標兵”“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關鍵詞:心跳搭橋的“探路先鋒”
張力是攻堅“大血管禁區”的探路先鋒。他克服了河南省心血管外科領域的“九個困難”:1998年在心臟不停跳的情況下完成冠脈搭橋,2002年完成全胸腹主動脈置換……2023年,他耗時12小時成功完成高難度的“巨創手術”(Bentall+全弓置換+胸腹主動脈置換+肋間動脈重建),挽救多臟器灌注不良的危重患者。
大血管疾病救治必須爭分奪秒,張力常年堅守手術一線,連臺手術是常態,常常持續十幾個小時滴水不進。一次急診手術中他突發腎結石,一陣陣劇痛向他襲來,為保障患者安全,張力給自己注射了三支止痛針,堅持完成手術才去就醫。
在工作中,張力始終將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病例討論時,“省錢”是必設環節;手術中,他在保障患者安全前提下,通過減少縫線開支、降低輸血成本等,為患者節省費用。他還多次參與紅十字會、慈善總會公益活動,幫助商丘市224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得到及時救治,用仁心大愛為困難患者撐起一片天。
12. 張玉娟 守護心靈的巾幗標兵
張玉娟,女,漢族,1968年4月生,中共黨員,新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精神九科主任醫師。獲評新鄉市“五一巾幗標兵”“最美醫生”、安陽市“終身榮譽市民”等稱號。
關鍵詞:守護心靈的巾幗標兵
作為精神科專家,張玉娟以精湛醫術為患者重塑人生,贏得“見到張醫生我就放心了”的高度認可。一次查房時,一位患者突然打了她一記耳光,把她眼鏡都打掉到地上了,她像什么都沒發生一樣繼續手中的工作。在她看來,精神科醫務工作者既然穿上了這件白衣,就要不畏困苦,銘記初心,照顧好患者。
危難時刻,張玉娟始終沖鋒在前。2020年,她擔任河南省首批國家心理援助醫療隊副隊長,馳援武漢,深入隔離病房為200余位患者及家屬開展心理疏導;2021年,新鄉遭遇特大洪澇災害,她參加心理援助志愿服務隊,巡回奔波在全市128個受災群眾安置點開展心理援助工作;2022年,她再赴安陽指導心理干預工作,創新應用心理危機干預技能。
此外,張玉娟主動投身健康科普工作,深入學校、社區開展心理健康宣教,入選2025年“河南省健康科普專家庫”,為守護群眾心理健康作出了積極貢獻。
13. 邵換璋 有溫度的“生命守門人”
邵換璋,女,漢族,1971年2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獲“全國十大優秀重癥醫學科主任”稱號、獲河南省醫學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河南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各1項。
關鍵詞:有溫度的“生命守門人”
在重癥一線奮戰的17年里,邵換璋始終秉持著做“有溫度的 ICU(重癥監護室)”的理念。她堅持開放家屬探視,用親情喚醒患者的求生意志;在病房里為·患者過生日等,于細微之處點亮他們心中的希望等。正是這份充滿溫度的堅守,在她帶領團隊參與救治的超2萬名危重患者中,近九成患者成功轉出ICU,重獲新生。
邵換璋成功確診并救治了省內首例H7N9患者,牽頭組建ECMO(體外膜肺氧合)技術團隊,累計實施ECMO 230余例;積極構建覆蓋全省的專業化重癥轉運綠色通道;推動醫院“四院七區”重癥醫學科實現同質化管理,建成全國首創的 “門診—重癥病房—重癥康復—隨診”全鏈條服務體系;在她的帶動下,科室成功獲批全省ECMO技術規范化培訓基地、省級臨床重點專科等。
邵換璋在省內首創“省醫重癥公開課”“重癥夜幕課堂”,每兩周線上直播授課,惠及全省同行。舉行河南省重癥醫學專科醫師培訓班,成為全省重癥醫師資質認證核心平臺。
14. 尚文俊 腎移植領域的“生命擺渡人”
尚文俊,男,漢族,1979年11月生,中共黨員,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腎移植科主任醫師。獲首屆國家優秀青年醫師稱號,獲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河南醫學科技獎一等獎3項,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河南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等。
關鍵詞:腎移植領域的“生命擺渡人”
作為腎移植領域的行業領軍者,尚文俊帶領團隊累計完成腎移植6000余例,2024年完成685例,居全國第一,所在中心更是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三。在兒童腎移植領域,他創造多項國內最小年齡、體重移植紀錄,帶領團隊完成兒童腎移植750余例,連續8年全國領先。
在科研創新方面,尚文俊構建遺傳性腎病研究隊列,有效提升腎臟病分子診斷水平;建立多種動物模型,發表38篇SCI論文,其中多項成果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此外,他主導7項新技術,編撰全球首部《兒童腎移植》專著,主筆6部行業指南,并推動相關診療體系在30余家醫院落地推廣。
尚文俊始終心系患者,他積極推動建立救助基金,帶領團隊為偏遠地區患兒義診,成為腎移植患者心中的“生命擺渡人”。
15. 鄭紅艷 溫暖生門的萬嬰“媽媽”
鄭紅艷,女,漢族,1979年10月生,中共黨員,許昌市婦幼保健院產科副主任醫師。獲許昌市五一勞動獎章。
關鍵詞:溫暖生門的萬嬰“媽媽”
22年間,鄭紅艷親手迎接1.6萬名新生兒,救治4800余名高危產婦,且始終保持零醫療事故的記錄。為練就“生死時速”的縫合技術,她用水果模擬手術:在葡萄未滲汁液的情況下,精準完成8層組織的縫合。擔任急難重癥組長時,她的手機24小時開機,電話鈴響起5秒內必接——因為她知道,產科的每一秒都是與死神賽跑。
鄭紅艷開創水中分娩、自由體位產法等6種模式,只為減輕生育痛苦。面對皮下脂肪厚達15厘米的超級肥胖產婦,她創新采用發絲穿刺針+分層縫合術,90分鐘成功剖宮產。三孩政策后高齡產婦激增,她主攻妊娠高血壓、胎盤植入等危癥,曾為完全性前置胎盤患者5分21秒極速縫合,既保命又守子宮,給患者再育希望。她還帶領團隊接生孕26周超早早產兒(僅760克),刷新許昌超早早產兒存活紀錄。
作為許昌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帶頭人,鄭紅艷下鄉開展300余場生育科普,培訓縣鄉醫生超千人;推動醫院晉升省級母嬰安全管理中心,使區域孕產婦死亡率下降35%。
16. 房佰俊 血癌患者眼中的希望
房佰俊,男,漢族,1975年8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腫瘤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獲河南省“科技創新杰出青年”“科技創新杰出人才”“優秀青年科技專家”等稱號;獲評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高層次(B類)人才、中原英才計劃(育才系列)中原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等,獲河南青年五四獎章。
關鍵詞:血癌患者眼中的希望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系統腫瘤,且極易漏診、誤診,平均生存期僅2-3年。面對這一治療困境,房佰俊經過長期摸索梳理,在全國率先創立了多發性骨髓瘤診療路徑,將患者平均生存期延長至8-10年,為同行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河南方案”。
“把患者當自家人”是房佰俊的行醫信條。他常為經濟困難患者墊付醫藥費;每天的數次查房,“張大叔”“李大姐”是他對患者的習慣性稱呼,拉家常、關窗戶、掖被角,是他習以為常的舉動;他坐診時必起身迎送患者,細問病情,點滴細節盡顯溫情。
即便自身不幸罹患聽神經瘤,出現左臉麻木、左耳失聰的癥狀,房佰俊依然堅守崗位,“現身說法”鼓勵患者:“你看我也是個腫瘤患者,我不也很想得開嘛!”一位患者家屬曾將感謝信寫成“投訴信”給醫院,只為懇求“讓房主任多休息”。他的患者們常常感慨:“真沒見過比他更拼的醫生!”
17. 趙文霞 德術雙馨的杏林典范
趙文霞,女,漢族,1956年8月生,中共黨員,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病診療中心主任醫師。獲評全國名中醫、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名中醫、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省勞動模范,獲“首屆全國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郭春園式好醫生”等稱號。
關鍵詞:德術雙馨的杏林典范
在臨床一線,趙文霞是不知疲倦的“拼命三娘”。年近七旬仍堅持每周5個半天門診,年均門診量為1.5萬人次,日均工作超10小時,累計救治患者超56萬人次,疑難重癥占比59%,外地患者達69%,群眾滿意度100%。
作為全國知名肝病專家,趙文霞將肝病外治技術推廣到全國127家醫院,吸引72家單位前來參觀學習;研發醫院制劑“消脂護肝膠囊”“軟肝丸”“利水顆粒”等;主持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20余項,獲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8項;培養碩士115名、博士及博士后21名,帶教培育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24名,河南省拔尖人才12名。
此外,趙文霞熱衷公益事業,積極投身健康科普知識傳播。她累計參加義診78次,年均開展16場公益講座,編寫的科普讀物獲省級優秀作品,還獲聘國家及省級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專家。
18. 錢俊偉 守護“視”界的光明使者
錢俊偉,男,漢族,1965年6月生,中共黨員,信陽市固始縣中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 。獲“全省助殘先進個人”、信陽市“優秀青年科技專家”稱號。
關鍵詞:守護“視”界的光明使者
自2010年投身“白內障無障礙縣復明工程”以來,錢俊偉帶領團隊,走遍全縣32個鄉鎮,累計篩查15萬余人,他主刀完成2萬多例白內障復明手術,讓這些家庭重獲希望之光。
為提高公眾眼健康意識,錢俊偉深入社區、學校、企業開展科普宣教,免費為學生體檢,篩查低視力兒童13000余人。2024年,他響應醫改號召,主導籌建方集鎮衛生院眼科診療中心,填補南山片區5個鄉鎮的眼科空白,服務輻射商城周邊,有效解決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推動區域眼科診療能力提升。
錢俊偉的仁心遠不止于診室,更延伸到了社會的多個角落。他為廟山小學捐贈150張課桌、200把椅子(價值3萬多元);為趙崗鄉學校送去文具、書包、體育用品(價值2萬多元)。他救助治療了153名弱視患兒,用實際行動溫暖了孩子們幼小心靈。每逢春節,他總會專程探望貧困戶、低保戶,為他們送去衣物和生活用品,將醫者大愛播撒到社會每一個需要關懷的地方。
19. 徐蘭娟 照亮暗夜的生命之光
徐蘭娟,女,漢族,1983年5月生,中共黨員,鄭州市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獲河南省疫情防控個人記大功1次,獲評鄭州市“道德模范”、鄭州市學術帶頭人。
關鍵詞:照亮暗夜的生命之光
2015年,12歲的琪琪車禍導致重度顱腦損傷、嚴重頜面部損傷及多發肋骨骨折,就在琪琪父母絕望放棄時,徐蘭娟說:“給我三天!” 她吃住在科室,根據琪琪的病情不斷調整治療方案……96小時后,病床上的琪琪手指動了,這細微的動靜,讓在場所有人喜極而泣。多年后琪琪報考大學志愿,特意打電話告訴徐蘭娟:“我想成為你”。
“患者病情進展迅速,1小時內病原學送檢,3小時內完成限制性液體復蘇……第7天患者清醒,第一次睜眼……”這是徐蘭娟為曾經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孟先生記錄的救治日記。孟先生的女兒在其父康復轉出ICU時,拿到了這本記錄父親救治全過程的日記。這樣的日記,徐蘭娟6年寫了3000多本,她常說:“患者來到重癥監護室就像走進了暗夜,而我愿做一道光,不斷照亮。”
徐蘭娟主持并參與研究8項科研項目;發表相關學術論文30余篇,其中SCI 6篇,專著1部,擁有新型實用專利3項。在她的努力下,醫院重癥醫學科被評為河南省醫學重點學科。
20. 褚玉霞 婦科圣手的仁心傳承
褚玉霞,女,漢族,1943年10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中醫院名醫堂主任醫師。獲評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河南省名中醫,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全國“最美中醫”稱號。
關鍵詞:婦科圣手的仁心傳承
褚玉霞深耕中醫婦科領域,創立“褚氏女科”學術流派,提出“衷中參西,以中為本”診療理念,創新中西醫結合“周期療法”促排卵、輸卵管不通“綜合療法”等特色療法,研制調經助孕膠囊等院內制劑,臨床應用近30年,效果顯著。累計診治患者30余萬例,238面錦旗見證了醫患深情。
教學中,褚玉霞提出“治學六則”,培養52名研究生成為學科骨干,主編《褚玉霞婦科臨證傳薪錄》等多部專著,推動中醫婦科經驗傳承。她恪守“三不原則”:不看完最后患者不下班、不開大處方、不拒千里求醫者;奉行“三心準則”:仁心、細心、耐心。曾帶病為流產高危孕婦診治,助力不良孕產史患者圓夢,用“慢”與“暖”架起醫患橋梁。
如今82歲高齡的褚玉霞仍堅持每周坐診,從青絲到白發,她以半個多世紀堅守,托起萬千家庭生育希望,詮釋共產黨員醫者的初心擔當。
來源|河南省衛生健康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