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一日,陰。晨起寫作。連日陰雨,天氣依然悶熱。持續高溫,書院讀書作畫,依然涼爽。深感故鄉氣候宜人,心靜酷熱自退矣。近日來訪交流者仍然不斷。有姑母家伏坡村四位仁兄來訪。在書院閱覽室觀摩良久,流連忘返。其中有姓穆者,年過八旬,為姑父本家,對書院尤為好奇。言伏坡村曾有鐵牛廟,廟院坍塌,文物盡失。其中大鐵牛被砸煉鋼,最是可惜。今魯坡有此書院,實為文寶也,必將恩澤后世云云。此話對余頗有鼓勵。此間要事,有渭南市延安精神研究會和渭南市慈善協會及大荔縣詩詞曲協會朝邑分會同仁來訪并掛“紅色書屋”,“愛心書屋”和“創作基地”招牌,特記。掛牌當日縣劇團副團長聞訊親率自樂班演唱秦腔助興。謝崔曉民,雷超武(老友本要親臨,因血壓高未到)對書院工作的支持。插友王延榮帶兒子,西安戲劇學院導演王亮來訪。談《同舟》讀后感及改編話劇事宜。十一日,陜西人民出版社冒雨送來近年出版的精品圖書三百余冊,設立了專柜。副總編輯王亞嘉親自帶隊,并簽定了反映陜北當代生活的小說《紅旗烈烈》出版合同。
《書院賦》按語:鄉居魯坡,近兩月,回顧書院建設初衷與始末,感慨良多。每天晨昏觀日賞月,作此賦以記之矣。
書院賦
安仁魯坡,古邨也。元末明初,始祖昆仲,抱椽漂流,夜渡黃河。此后蒙漢結緣,共濟蒼生。擇世祖之“忽”以為姓。天下忽氏,由斯肇萌。
家族繁衍三十世;子孫辛勞六百春。河岳曈曈,白駒匆匆;老屋垂垂,衰態凄凄。院中蒿蘺納垢,墻角鼠鼴遺蹤。游子歸拜,憂心忡忡。吾曾祖鳳鳴善文,祖父銀生好誦,父親聚田學成,陜北治水良工。昔日武訓,尚思行乞辦學;今朝培元,豈拒繕館修文?公眾閱覽、滋養少年。傳經布道鼎,示范楷模鐘。桑梓振興事,余非獨肩撐。老牛拉車猶遠慮,夕陽奮蹄還鞭催。文友親朋,加瓦添磚。書院誕生難,文脈賡續艱。四合瓦舍靜,五味鄉愁綿。八面友情真,九州愛意濃。童年瑣憶暖,老大夢境纏。爺奶親切教誨若聞其聲猶在耳;父母厲色訓導實屬恩德尚存心。經史子集開心智;詩書畫意潤文章。勤勞質樸時親踐,誠實堅定常躬行。國參既謝大任,告老還鄉義耕。秋歲歸故可秀婉,知恩結草思銜環。氣爽戀吉位,景瀾眷良辰。日出月落耕硯喜,東眺南望耘案歡。仰天俯地觀云影,神清氣爽益延年。詩曰:聚閑亭中匯嘉賓,瓦屋茅棚賽鑾宮。躬身相迎才開言,世態炎涼化淳風。青茶一杯滌俗念,細語兩句濯神清。未飲家醴心卻醉,笑聲朗然酣詩翁。
忽培元
公元二O二五年七月十三日于魯坡忽家巷
忽培元,祖籍陜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全國傳記文學創作與研究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第四屆、第五屆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2016年5月被國務院聘為國務院參事。
主要作品有文學傳記:《蒼生三部曲——群山、長河、浩海》《耕耘者——修軍評傳》《百年糊涂——鄭板橋傳》《難忘的歷程——習仲勛延安歲月回訪》《劉志丹將軍》《謝子長評傳》《閻紅彥將軍傳》等;長篇小說《雪祭》《家風》《神湖》《老腔》《鄉村第一書記》《同舟》等;中篇小說集《青春紀事》,中短篇小說集《土炕情話》;散文集《延安記憶》《人生感悟》《毛頭柳記》《大慶賦·鐵人銘》《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記》《秦柏風骨》《山秀珍》《地耳集》《義耕堂筆記》;長詩《共和國不會忘記——大慶人的故事》和詩集《北斗》英漢雙語長詩《紀念白求恩》和詩文集《守望大慶》等。
《群山》《耕耘者——修軍評傳》分獲第一屆、第四屆中國傳記文學優秀作品獎(長篇);長詩《共和國不會忘記:大慶人的故事》獲中華鐵人文學獎。作品被譯成英文、俄文在國外出版。先后組織并擔任主編大型文藝叢書《新延安文藝叢書》《大慶文藝精品叢書》。反映當代生活的長篇小說力作《鄉村第一書記》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改編成電視劇《花開山鄉》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長篇小說《同舟》入選2024年“中國好書“榜、作家出版社年度好書榜。2024年西安培華學院成立“忽培元《蒼生三部曲:群山、長河、浩海》研究中心”,曾被陜西省授予德藝雙馨文藝家。大慶油田開發五十周年文化建設特別貢獻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