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67歲的黃高連總愛沿著漓江邊散步。“那是馬尾鲴,以前少見得很,現在游回來了。”這位居住在桂林市陽朔縣興坪鎮漁業居委的老漁民不再撒網,卻總愛盯著水面的波紋出神。
在他視線里的漓江對岸,朝板山碼頭游客熙熙攘攘,紛紛乘著竹筏與20元人民幣背景合影,一幅天然的水墨山水畫卷,正隨波光輕輕蕩漾。
漓江上,游船穿梭于青山綠水間。人民網 雷琦竣攝
看不見的“護江網”
在黃高連的記憶里,從前的漓江是另一番模樣。
“祖祖輩輩漂在江上,沒田沒地,全靠水養活。”黃高連回憶,20世紀70年代初,“漁民上岸”政策讓他家分到44平方米的房子,但生計仍系于漁網。1993年,黃高連轉行旅游業,在漓江上開起了游船,卻目睹漓江傷痕累累:柴油竹筏突突作響,污水直接排入漓江,過度捕撈讓魚越捕越少,亂砍亂挖破壞兩岸植被。
漓江之變,非一日之功。
“十四五”期間,桂林實施最嚴格保護制度,多方齊抓持續打響“漓江生態保衛戰”。關停兩岸采石場,搗毀非法采砂窩點,拆除漓江城市段洲島魚餐館,流域劃定禁養區,關停上千家養殖場……
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副支隊長王志鋮親歷了這場硬仗:“棄置船體銹斑滲油、非法網箱養殖、‘黑筏’攪亂江面,這些‘亂象’和山水格格不入,更污染水體。”他指著清澈的江面回憶。
每日,這位守護漓江10多年的“老漓江人”,都會帶著隊員駕駛“二郎神號”執法艇沿江巡邏。“每天至少巡邏100多公里,從江面到兩岸的山,都得盯緊。”王志鋮說。
2022年以來,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全面推進數字漓江5G融合生態保護利用綜合平臺項目建設,對漓江生態環境進行全方位、全流域、全覆蓋的保護與整治。
游客乘船觀賞美景。人民網 雷琦竣攝
藏在水面之下的“護江網”,帶來的蛻變鐫刻在漓江上:沿江棄置船舶全數清理,網箱養魚全部取締,5000多張無序排筏經整治壓縮至1210張合法電動筏。“現在再看,岸邊的船都整整齊齊,和山水協調多了。”王志鋮感慨。
無聲的變革
一場“無聲”的變革更在漓江上演。
“現在和客人細說‘九馬畫山’,不用扯嗓子吼,連唱山歌都比以前有勁!”去年夏天,朝板山碼頭筏工鄭海波操作的竹筏裝上電動機,他和漓江的故事從此靜了下來。
“以前開燃油竹筏,馬達聲蓋過說話聲,一天下來滿身油煙味,手都是麻的。”鄭海波回憶起10余年來開燃油竹筏的真切感受,那時的他駕駛燃油竹筏突突作響,江面漂著的機油花蓋住了魚影。
筏工鄭海波在操作竹筏。人民網 梁章暉攝
去年暑假完成“油改電”后,這位興坪鎮厄根底村的村民發現,游客停留的時間更長了:“有游客說,看不夠這山水,數不完這白鷺,想把家安在江邊。”
2024年,陽朔縣推動1000艘漓江游覽排筏“油改電”,綠色低碳旅游模式加速成型。
這“無聲”背后是一場綠色的變革。陽朔縣漓江景區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金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竹筏全面“油改電”后,每公里成本從1.5元降至0.55元,能耗成本降低了63%。每年充換電量可達250萬千瓦時,可減少碳排放2492.5噸。“對整個景區而言,每年節約油費大約1600萬元,省下的油錢反哺江岸生態修復。”黃金峰說。
來自西班牙的游客即將乘坐竹筏欣賞漓江風光。人民網 雷琦竣攝
不僅如此,陽朔同步進行著跨江線路拆除,泊位岸電全覆蓋,推動興坪鎮大河背村“綠電島”“零碳村”的建設。
生態之變,讓“喝著漓江水長大”的黃金峰看在眼里,喜在心頭。“現在,鳥鳴聲、水花聲順著風‘飄’進耳朵,游客能真正摸到山水的‘靈動’。”在黃金峰眼里,漓江的生靈最懂這份變遷:“沒了汽油機的轟鳴與污染,江水清了,魚蝦多了,候鳥自然愿意來,這才是漓江該有的模樣。”
在他看來,打造與山水同美的“世界范”景區,是漓江人對這一灣碧水青山的最好回饋。
岸上的新希望
漓江生態的脈動,直接牽動著沿岸村莊的生活。“現在連在村口賣水都能賺到錢!”嘗到“旅游飯”甜頭的黃高連感嘆,這比吃“江里飯”來得輕松。
“我們漁民不僅上了岸,還在岸上扎了根。”黃高連掰著手指細數:做筏工的、開民宿的、做農家樂的、做攝影模特的……如今漁民們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改變的,是吃飯的方法。
漁民轉型的背后,是陽朔縣漓江景區管理有限公司搭建的“上岸通道”。“漁民水性好、懂江情,培訓后當筏工、船員,收入比捕魚時翻了幾番。”黃金峰介紹,公司優先吸納漁民到景區就業,還從營業額中提取10%作為生態補償款,讓沿江兩岸的老百姓在家坐著也能賺錢。
游船停靠在碼頭旁。人民網 雷琦竣攝
筏工鄭海波就是其中一員。“以前捕魚時頓頓吃魚,身上總有股腥味;現在隔三差五燉排骨,冰箱里塞滿了肉。”他算起賬來眼里放光,旺季時每月能掙七八千,比捕魚時掙得多了。
如今40艘游船、1000多張電動排筏上的從業者,全是像鄭海波這樣的沿江村民,“半農半旅”的模式讓他們既能照顧果樹,又能賺到錢。
“這叫從捕魚飯到旅游飯,到現在吃上生態飯!”黃金峰說,漓江人肩頭的責任,就是守好綠水青山——為下一代留下更豐饒的旅游資源、更優良的生態環境,也給子孫后代攢下生生不息的生態紅利。
漓江風光。人民網 雷琦竣攝
“十四五”以來,桂林市堅決保護好漓江、保護好桂林山水,全方位構建保護機制,全領域提升生態功能,全覆蓋形成共建共享格局,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當前,桂林市正以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為統攬,把保護漓江、保護桂林山水與經濟社會發展一同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為建設美麗廣西、美麗中國增綠添彩。
漓江的故事,如今有了新講法。鄭海波創建的自媒體賬號里,以桂林山水背景創作的短視頻頻頻獲贊。而黃高連的兩個女兒也扎根景區,大女兒做起導游,二女兒忙著旅拍。黃高連的話語里滿是欣慰:“當年做夢都想不到,捕魚人的后代,能守著青山綠水過上好日子。”(何寧、雷琦竣、朱曉玲、覃心、梁章暉、韋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