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賀健峰;通訊員:杜謹宇 林金國)7月15日,武漢市首批核心醫療技術評審運動領域答辯評審在武漢市第四醫院(湖北省運動醫學中心)舉行。涉及骨科、脊柱外科、運動醫學科、創面修復科、疼痛科、手外科等多個領域的27項醫療技術集中亮相。“影像采集-AI規劃-3D打印-手術機器人操作”完整技術鏈的實踐及推廣,極大提高了運動領域診療水平,為患者提供了更高效、儉省、優質的醫療服務。
傳統骨科手術創傷大、出血多、術后易出現神經損傷,讓手術更精準、更微創是很多項目的創新方向。
為減少嚴重移位骨盆骨折手術創傷及出血量大,術后感染風險高等問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易成臘教授團隊在智能可視化系統的輔助下,結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骨盆復位架系統為患者進行微創手術,出血量相對傳統手術顯著減少,極大程度地提高了預后效果。
通過“脊柱畸形截骨矯形術”,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楊操教授團隊成功開展多例為“折疊人”(先天性極重度脊柱側彎患者)打開人生的手術。該醫療技術通過3D打印、三維規劃精準置釘結合超聲骨刀進行精準手術,大幅降低手術出血量,將神經損傷風險概率控制在極低水平,極大縮短患者康復時間。
武漢市第四醫院夏平教授展示的“非接觸過頂技術在大通道椎間孔鏡下減壓融合中的應用”,利用微創技術、孔徑手段、大通道方式,安全有效解除患者神經不適。目前,該院每年開展該手術400臺以上,患者創傷小、風險低、恢復快。為積極推廣該術式,該院將通過培訓班形式,在未來兩至三年培養100位熟練掌握該術式的外院醫生。
通過CT獲取準確數據,通過機器人復位骨折、定位螺釘,通過3D打印骨折處形態,武漢市第四醫院王俊文教授成功實現脛骨平臺骨折的數智化、微創化治療。
圍繞髖關節手術的技術創新和流程化、規范化管理體系的建立 與推廣,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肖駿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田洪濤教授也展示了各自的解決方案。
肖駿教授通過利用3D打印技術解決了髖關節置換手術后,患者雙下肢長度存在差異的問題,通過精準控制誤差,顯著降低患者跛行風險。
在互聯網+可穿戴設備輔助下,田洪濤教授建立了一個包括100多項標準化流程的關鍵技術體系,讓人工髖膝關節置換日間手術成為可能。這對于合理使用醫療資源、節約國家和患者資金極具意義。
和大部分運動領域答辯評審項目展示針對骨頭的“硬核”醫療技術不同,武漢市第四醫院張青松教授關注的是肌肉和軟組織。他在國內外創新提出,并在華中地區率先應用生物“補丁”促進撕裂的肩袖自愈并恢復功能。而在過去,這類型患者要么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要么面臨極大的手術風險。
運動領域答辯評審由來自廣東、陜西、湖北等5家國內頂尖醫療機構的骨科、創傷外科專家組成評審組。
評審組組長、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盛璞義教授表示,武漢市衛健委對于武漢核心醫療技術評審的頂層設計非常好,領航、先鋒、強基三個不同醫療技術申報類別,既符合科技創新的國家戰略,也為武漢地區不同醫療機構提供了展示舞臺,符合工作實際。很多申報領航醫療技術的項目,都是“從0到1”的技術創新,不是跟隨、加強和改良。
對于大賽所呈現出“影像采集-AI規劃-3D打印-手術機器人操作”這樣一條完整技術鏈,盛璞義認為,醫生的價值在于緊抓臨床問題,通過技術迭代去不斷解決。技術始終是工具,充分利用這個工具,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是醫生的職責,也是患者的期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