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近日,“山西大同市兩名環衛工人4小時翻8噸垃圾幫游客找回兒童手表”一事,在網絡上掀起了輿論的波瀾。有人為這份熱忱的服務點贊,認為彰顯了城市溫度;也有人質疑,覺得此舉耗費資源,對環衛工人不夠體恤。兩種聲音的碰撞,恰恰道出了現代城市治理中繞不開的命題:溫暖與理性如何共生。
事件里的幾個細節值得細品。游客盧女士那句“實在找不到就別找了”的體諒,透著普通人的善意;環衛工人“已經攤開就繼續找”的堅持,藏著勞動者的質樸;而當手表最終被找到時,那種跨越地域的雀躍,比任何旅游宣傳都更能抵達人心。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善良的行為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這些細碎的瞬間,正是一座城市精神海拔的刻度。
面對爭議,大同市城管局副局長肖志剛的回應頗具分量:“不管本地市民還是外地游客,都會提供幫助。”這種對12345熱線轉辦事項“接訴即辦”的態度,勾勒出服務型政府的輪廓。在很多時候,群眾對政府的期待,恰恰體現在這種不敷衍、不推諉的即時響應里。當盧女士的求助通過熱線傳遞出去時,她收獲的不僅是一塊失而復得的手表,更是對這座陌生城市的安全感——這種感覺,往往比任何政策文件都更能拉近政府與民眾的距離。
但掌聲之外,理性的審視同樣必要。8噸垃圾像一座小山,2名環衛工人在高溫與異味中俯身翻找4小時,汗水浸透的衣衫、被污漬染黑的指尖,是這份“暖心”背后沉甸甸的成本。若單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這樣的投入確實會引發疑問:如果類似求助接踵而至,有限的公共服務資源能否持續承載?城市治理終究要面對現實的約束,就像醫生不能只憑熱情開藥方,管理者也需在“該做什么”與“能做什么”之間找到支點。
更值得關注的是環衛工人的權益。他們的日常工作本就與塵埃為伴,額外承擔這樣的任務,不僅是體力的透支,更需要被看見、被尊重。大同市承諾對他們進行獎勵,這步棋走得很關鍵——它既回應了公眾對勞動者尊嚴的關切,也用正向激勵守護了那份可貴的善意。或許可以更進一步,建立常態化的“助人激勵基金”,讓每一次超出職責的付出都能得到合理回報,既不讓熱心人吃虧,也讓善意有持續生長的土壤。
要平衡“暖心”與“理性”,還需在機制層面尋找答案。比如借助科技為善意賦能:在垃圾中轉站安裝智能監控,失主報案后可快速定位垃圾清運路徑;完善全城聯網的失物招領平臺,讓電子設備的定位信息能與公共服務系統聯動。這些技術手段未必能解決所有問題,卻能大大降低“大海撈針”式搜尋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建立分級響應機制:對于人工耳蝸、救命藥等關乎生命安全的物品,理應全力以赴;對于普通失物,則可引導失主參與尋找,或在不影響公共服務效率的前提下提供協助,讓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城市從來不是冰冷的鋼筋水泥集合,也不是只講投入產出的精密機器。它是無數人的生活場域,既需要高效運轉的理性框架,也需要人與人之間傳遞的溫度。此次事件也提醒我們,城市治理需要在“暖心”與“理性”之間找到平衡。既要秉持為民服務的初心,對群眾的訴求熱情回應,又要科學合理地配置資源,注重服務的可持續性。只有這樣,才能讓每一次的善舉都得到恰當的回應,讓公共服務更加精準高效,真正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簡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隊政治委員,海軍上校軍銜。現任大連市旅順口區委辦公室二級調研員。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