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時期,“女真”已經成為了東北通古斯語族的共同名稱。金國滅亡后,蒙古統治東北地區。元朝將女真分為女直、水達達、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部落,采取“設官牧民、因俗而治”的管理策略。原本女直部是金國較為核心的女真部落,但該部落因為參與乃蠻之亂,被大量遷徙到南方,使得松嫩、遼東人口空虛,而水達達部則趁機南遷,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水達達,又寫為“水韃靼”,是蒙古人對居住在東北江河湖泊沿岸女真部落的泛指,主要的范圍是松花江、烏蘇里江、黑龍江、興凱湖一帶。直到明朝后期,蒙古人也依然將建州女真稱之為“水濱女真”,如林丹汗給努爾哈赤的信中將努爾哈赤稱為“水濱三萬女真之主”。
元朝的五個萬戶府分布
唐宋時期,水達達一帶是渤海國和金國的核心地帶,渤海首都龍原府、金國上京會寧、五國城都位于此地。金國曾在此一帶設立了上京會寧府。元朝,在水達達地區設置了五個軍民萬戶府,分別是桃溫、胡里改、斡朵憐、脫斡憐、孛苦江。朝鮮文獻記載“幹朵里、火兒阿、托溫三城,其俗謂之移闌豆漫,猶言三萬戶也”。
元朝末期,水達達五個萬戶只剩下了三個,分別是斡朵里部、胡里改部以及托溫部。斡朵里部,生活在松花江到牡丹江之間的地區;胡里改部,又稱“火兒阿部”,“胡里改”之名來自于胡里改江,也就是今天的牡丹江。金國時期,曾設胡里改路;托溫部,又稱“桃溫部”,位于松花江、牡丹江匯流的下游一帶。總體來看,水達達三部都位于松花江、牡丹江交匯一帶。
水達達三部雖不是金國皇族后裔,卻也和金國皇族存在聯姻關系,在金國有較高的地位。斡朵里部的姓氏為夾溫,據考證在金國為“夾谷”,漢姓稱“童”或者“佟”。其家族名人夾谷清臣曾擔任尚書左丞、平章政事等重要職位,“賜同本朝人”,夾谷氏也因此成為金國最顯赫的家族之一。胡里改部原姓氏為古倫(國倫),《李朝實錄》稱“金”姓。
猛哥帖木兒的堂弟于虛里之孫曾說“大金乃我遠祖”。明朝姚希孟在《建夷授官始末》說建州女真是“金之余裔”。朝鮮古籍記載:“斡朵里乃大金支裔也。”說建州女真是金國后裔,是指建州女真是金國臣民的后裔,并非是金國王族后裔,這兩種關系不要混淆。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了建州女真愛新覺羅家族起源的一個傳說,其傳說的大概是:在長白山上有一座山峰,名為布庫里山,山上有布勒瑚里湖。有一天,恩古倫、正古倫、佛庫倫三位仙女在湖中沐浴,其中最小的佛庫倫誤食了神鵲銜來的紅色水果,因而懷孕,不能返回天上。此后,她生下了一子,以“愛新覺羅”為姓,名為“布庫里雍順”。
布庫里雍順沿著河流順流而下,來到有人煙的地方,見到長白山東南的三姓為了互相爭斗,多有殺傷。布庫里雍順平息了三姓的斗爭,娶族女為婚,被擁立為三姓之主,于是大家組成了一個共同的聯盟,定名為“滿洲”。
此傳說和《史記·殷本紀》記載的類似:“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歷史學家認為,此傳說證明人類正從母系氏族轉化為父系氏族,契、布庫里雍順等就是該部族傳說的第一位父系首領。而吞鳥蛋而生則是東北各民族比較普遍的傳說。
傳說中的“三姓”之人,也就是滿洲前身的斡朵里、胡里改、托溫三部。布庫里雍順娶族女為婚的傳說可以說明滿洲三部之間相互通婚,緊密聯系。三部原本生活在松花江流域,但傳說卻發生在長白山一帶,可見三部已經南遷。
明朝早期建州衛的位置
元末明初,女真各部頻繁遷徙,各部分布范圍發生重要變化。水達達部各部四散遷徙,其活動范圍北到三江平原,西到松花江,南跨鴨綠江和圖們江,西到大海。核心的幾個部落南遷到了興凱湖、綏芬河、圖們江下游一帶。明朝將滿洲三部稱之為建州女真,原因是渤海國曾在綏芬河流域設建州。
部落南遷,對水達達女真的社會發展影響很大。在之前,水達達女真主要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姓被稱為“哈拉”。在大遷徙后,哈拉血緣部落已經解體,取而代之的是以地緣為基礎的穆昆部落,大部分部落從母系氏族轉為了父系氏族。女真的哈拉和穆昆,就好比漢人先秦時期的姓和氏。
穆昆的基本細胞是父權制的家庭,一般一家為五口到七口人。當男子結婚后,就會單獨形成一個家庭。女真人居住的地方最初是村寨,大者有百戶人家,小者僅有十來戶。受到大遷徙的影響,每個村寨生活的居民已經出現了血緣混雜、相互通婚的局面,所謂“諸姓雜處,締結婚媾”。血緣氏族在不斷解體,地域為基礎的新部落正在形成,附近的海西女真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村寨之中的近親家族被稱為“法拉嘎”,家族成員會推舉族長“法拉嘎達”主持宗族事務,而村長則由族長推舉(嘎珊達)。女真多依賴于漁獵為采集業,而從事這些需要到很遠的地方,需要呆上一段時間。一些臨時組建的采集團隊會在野外搭建臨時帳篷,組成一個“塔坦”(營隊),“凡遇行師出獵,不論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
遷徙之前的女真各部的狩獵營隊的成員基本都是同一血緣家族成員,但南遷之后發生了變化,其營隊的成員不僅可以是家族成員,還可以是朋友,鄰居等。以前,每個家族都有專屬于自己的狩獵營地,而南遷后原本的營地不復存在,各族各部也沒有了固定了營地。這種情況有利于女真各部之間的相互融合,為了后來滿洲民族的行程做好了鋪墊。而沒有南遷的女真部落在社會、組織方面還停留在過去的樣子。
南遷之后的女真各部和中原、朝鮮、蒙古的接觸更加便利,也更有利于吸收其他民族的先進文明和文化。在和中原、朝鮮的貿易中,許多先進的農耕技術、農耕器械會傳入女真各部,有利于女真各部農業的發展。在生活、習俗以及文化方面,南遷女真也更多受到中原和朝鮮的影響,“居有室廬,善耕種紡織,飲食衣服頗有華風”。
南遷后的女真分散在松花江流域南部,這些地區是遼東通往黑龍江流域的水陸要道畢竟之地。此后海西、建州兩大女真就可以控制東北貢道,獲利頗多。而海西建州兩大女真集團也通過壟斷朝貢貿易而興盛起來。
在和蒙古的交流中,蒙古的拼音文字對女真影響深遠。南遷的女真人基本會懂蒙古語,甚至用蒙古文書寫,這直接影響到了滿文的產生。蒙古的許多文化和習俗也對女真產生了影響,例如女真人可能會取蒙古名字,例如努爾哈赤的遠祖猛哥帖木兒也就是蒙古名。南遷后,一些女真部族和蒙古部落生活在一起,大家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部落群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