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農場是全球農業的普遍規律
不管是像美國那種地廣人稀的歐美國家,美國98.7%的農場都是家庭在經營呢,還是像日本、韓國這種資源比較緊張的國家,家庭農場都是最常見的模式。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顯示,全球超過90%的農業經營主體都是家庭經營。
這是因為農業生產有它自己的特點。
首先是監督成本低。家里人之間有血緣關系,干活的時候不用精確地去計算干了多少活,也不用一直盯著監督,做決策又快,每個人還都特別有責任心,不像企業式的農場會有代理方面的麻煩事兒。
其次是適應性廣。不管是搞大規模的農業生產,還是精耕細作,家庭都能靈活地調整生產的辦法。
還有激勵相容和管理成本低。家里人利益都是綁在一起的,干活的時候都特別主動,不會像雇來的人那樣磨磨蹭蹭不好好干活。而且因為都是親戚,組織內部管理和商量事兒的成本也低,調配資源能更有效率。
最后是應對風險靈活。遇到自然災害或者市場變化的時候,家庭農場做決策不用繞一大圈,能很快調整生產計劃,把損失降到最低。
家庭農場搞適度規模的經營,就比如說種糧食的家庭,平均每戶種個50到120畝地。這么一來啊,農民種地賺的錢就能和城里人掙得差不多,這樣就能把那些想好好務農的職業農民留在農村,保證農業能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家庭農場主要是由本地農民來搞的,他們通過流轉土地把資源整合起來,既保證了效率,又能做到公平,不會讓那些大資本把農民擠出農業這個行當。
家庭農場的規模是根據家里人能干多少活來定的,不會盲目地擴大。這樣就能讓土地、勞動力還有技術這些要素搭配得更合理。
家庭農場能成為農業生產的基礎,是有原因的。它是歷史發展必然會出現的,效率也高,還和國家政策很適配。它既保留了家庭經營的那些優點,又通過適度擴大規模解決了以前小農戶種地的難題;既避免了大資本進入農村帶來的壞影響,又給農業現代化打下了組織基礎。
咱中國是“大國小農”的情況,家庭農場把集約化、合作化還有社會化服務結合起來,成了讓咱們能穩穩端住“中國飯碗”、推動鄉村發展的核心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