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胡金牛到張一鳴看南開大學“日新月異”校訓
(來源:百度圖片搜索)
當南開大學胡金牛教授在個人主頁寫下"目前火得一塌糊涂的研究方向其實都是為了生存"時,當陳璟教授坦然承認"應該拿不到諾獎"時,象牙塔里的學者們突然集體卸下了學術鎧甲——原來,真誠才是最高級的幽默。
(來源:胡金牛個人介紹)
南開大學,肇始于1919年,由著名愛國教育家嚴修、張伯苓秉承“教育救國”理念創辦,是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坐落于天津的南開園,既有深厚的人文積淀,又始終涌動著創新的活力。從西南聯大烽火歲月里的剛毅堅卓,到改革開放后的銳意進取,再到今天新百年征程中的守正創新,南開始終以“知中國,服務中國”為宗旨,培養了一代代兼具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棟梁之才。
在這所百年學府的青磚黛瓦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正以最鮮活的方式綻放。胡教授調侃論文發在"水刊",陳教授直言"不會幫學生找工作",這些自嘲就像學術圈的"卸妝直播",讓公眾第一次看清了學者們可愛的素顏。南開大學給予教師的這份編輯自由,恰似給嚴謹的學術殿堂開了扇落地窗,讓真實的人性陽光灑了進來。
(來源:陳璟教授)
這種包容的土壤,培育出的何止是率真的學者?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2015年曾有個發言,他說,“好的老師,優秀的同學,好的圖書館,南開都有,其實,想象中的繁華和熱鬧并不重要。怎么打發這些時間呢?我主要在做3件事情,一是寫代碼,因為我是搞技術的,二是看書,看了很多很多書(尤其是人物傳記),三是修電腦。基于此收獲了3件事:耐心,知識,伙伴。”他提到南開對他創業的影響,今日頭條小有所成后,“每天都面對很多誘惑,包括天價的并購,我們都堅持住了。這離不開南開的熏陶。”
物美集團創始人張文忠,這位從南開園走出的商業領袖,用三十年的堅守詮釋了“允公允能”的另一種可能。當互聯網風口不斷變換時,他始終扎根零售行業,將柴米油鹽的民生生意做成了一份有溫度的事業。在他的商業版圖里,超市不僅是交易場所,更是連接千家萬戶的生活節點——疫情期間保供應、數字化升級惠民生,每一步都踏在“知中國,服務中國”的南開初心上。正如他常說:“商業的本質是創造價值,而最大的價值就是讓普通人的生活更方便。”這種將“公能”精神注入實體經濟的實踐,讓南開的校訓在菜籃子里、在收銀臺前,有了最接地氣的回響。
胡教授在"水刊"玩笑背后堅守學術本真,張一鳴用算法重構信息宇宙,張文忠讓超市貨架承載民生溫度——這些南開學子正在用各自的方式詮釋:真正的精英不是論文機器,而是活色生香的生活家。當其他高校還在用KPI丈量學者時,南開早已搭建起讓靈魂自由起舞的舞臺。
在這個"內卷"成風的時代,兩位教授的"學術坦白局"為何能引發海嘯般的共鳴?或許因為我們太久沒見到如此清爽的學者畫像——沒有學術頭銜堆砌的鎧甲,只有帶著煙火氣的真誠。就像張一鳴用抖音解構嚴肅傳播,南開教授們正在用幽默解構學術神話。
從實驗室的顯微鏡到字節跳動的推薦算法,從校園講臺到社區超市,在這里,文科的厚重與理科的鋒芒交相輝映,經濟學的嚴謹碰撞人工智能的前沿,而“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精神,早已超越石刻銅鑄,化作師生們治學、創業、為人的內在基因。無論是胡金牛、陳璟教授的“自嘲式真誠”,還是張一鳴、張文忠等校友的開拓性實踐,都是南開精神在不同時代的生動注腳——這所大學從不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是塑造敢于直面真實、勇于突破邊界的探索者。
(來源:經視直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