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健康體檢的過程中,空腹血糖指數常被當做個人的血管健康評估以及糖尿病篩查的一大核心指標。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上一年體檢時血糖指標都屬于正常范圍,但近段時間卻意外的確診了糖尿病,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實際上,僅僅依靠空腹血糖指標來篩查和判斷糖尿病,是存在檢測漏洞的。
從臨床診斷指標來看,身體健康的人,其空腹血糖應該保持6.1個單位每升,而用餐之后的血糖則需要穩定在7.8個單位每升以內,如果空腹血糖高于7.0個單位每升,并且餐后的血糖超過了11.1個單位每升時,那么就可以判定存在血糖偏高了。
但在這兩個診斷閾值之間,其實還存在一個比較關鍵的過渡時期,也就是當空腹血糖保持在6.1-7.0個單位每升,同時餐后血糖保持在7.8-11.1個單位每升時,從臨床角度出發就可以被判定屬于糖尿病前期階段。此時如果沒有及時對自身的血糖水平進行干預,而血糖狀況很有可能會在短時間內發生惡化,不斷向糖尿病靠近。
所以說,如果只是依賴于檢測空腹血糖來判定是否存在糖尿病,的確很容易出現漏診現象。有很多人的空腹血糖值雖然處于正常范圍,但其體內卻存在明顯的胰島素抵抗情況,也就是說胰島素對血糖的調控能力出現了顯著下降趨勢,進而導致餐后的血糖水平異常升高,而這正是糖尿病前期階段的突出表現。
那么,要想初步判斷自己是否有糖尿病的隱患,除了檢測空腹血糖指數外,還有哪些指標是不能少的呢?其實,在臨床上有一項檢測指標能夠作為糖尿病診斷的參考標準,這項檢測叫糖化血紅蛋白。通過對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監測,能夠較為精確的反映過去三個月身體的平均血糖水平。
檢測糖化血紅蛋白時,并不會受患者是否進食以及檢測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并且對于及早發現糖尿病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從醫學角度出發,糖化血紅蛋白的數值越高,說明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會更大,只有盡可能使該數值指標下降,才能有效緩解并發癥相關癥狀。
而除了40歲以上的人群外,滿足以下相關特征的人均屬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加強對于自身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指標的監測。
1.家族遺傳隱患
糖尿病是具有一定遺傳特性的,如果自己的直系親屬,比如父母親以及兄弟姐妹等,有人患有糖尿病,那么自己與糖尿病打上交道的風險也會有所增加。
2.體重超標
結合國際的相關標準,如果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超過了24,那么就屬于超重范圍,如果身體質量指數大于等于28,那么則可以被定義為肥胖,除此之外,男性的腰圍如果大于等于90厘米,女性的腰圍大于等于85厘米,就可以被定義為腹性肥胖,這也同樣是引發糖尿病的一大關鍵因素。
3.飲食結構失衡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長期攝入熱量高、糖分高以及脂肪高且缺乏膳食纖維的食物,那么不僅容易導致身體出現熱量過剩的情況,還會導致體內的血糖水平在不知不覺中迅速增加。
【本圖文由“熊貓醫學”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莂枳,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