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隊走進企業車間。
機器轟鳴的生產車間里,自動化設備的精準運轉成了最直觀的教學案例;企業家的親身講述,從創業艱辛到技術領跑的歷程化作生動的成長教材。近日,湖北工業大學“精神永續·匠心啟人”社會實踐隊走進湖北襄陽博亞精工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一場融合專業實踐與價值引領的勞動教育活動,讓“車間課堂”與“匠心思政”碰撞出育人新火花。
校企雙方座談交流。
智能化車間里,專業知識正以可觸可感的方式“活”起來。電氣控制原理藏在設備的每一次精準啟停中,系統設計的邏輯體現在精密部件的加工流程里。隊員們邊看邊問,在觀察與解析中,抽象的課本理論變成了看得見的工業圖景,更從工人師傅專注打磨的身影里,讀懂了“嚴謹”二字的千鈞分量。該校團委副書記朱夢說,這場實踐打破了傳統育人邊界,車間里的技術觀察,讓專業課接了“地氣”,機器聲中的匠心分享,讓思政課有了“底氣”。
“做產品先做人,這是匠心最根本的傳承。”博亞精工董事長李文喜的開場白直擊人心。作為深耕實業多年的“過來人”,李文喜以企業從起步到領跑的真實故事為藍本,給隊員們上了一堂扎根實踐的“思政課”。“勞動教育從不是書本上的名詞,而是在崗位上讓知識發光的智慧,是工匠們為一微米精度死磕到底的執著,是工人對質量環節寸步不讓的較真。”李文喜的話帶著車間的溫度,“這種融進骨子里的責任與敬畏,才是育匠心、成棟梁的根基。”他叮囑隊員們,要沉下心練真本事,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為行動自覺,用實力贏得認可。
“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掛牌。
“原來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就藏在這些奮斗故事里。”隊員們的感慨道出了此行的收獲。活動現場,校企雙方還簽約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人才培養就業創業基地”,并為“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掛牌。
該校電氣學院黨委副書記王旭表示,當車間變成課堂,當實踐替代說教,勞動教育在產業一線找到了鮮活的生長點——這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初心的浸潤與匠心的培育。(圖/文 常恒越、劉筱、王子怡、柳玉超、湯江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