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原本可以避免的設備故障,卻讓超過1萬3千本血液制劑報廢,引發社會關注。2025年5月,位于東京都江東區的「東京都赤十字血液センター」發生了冷凍庫電源中斷的意外,事發當晚正值深夜,保管中用于重大出血時緊急輸注的“新鮮凍結血しょう”因溫度超標,最終判定有1萬3700本不再適合作為輸血用途。
據日本赤十字社公開的調查結果顯示,該次事故與前一年進行的冷凍庫改造工程有關。施工單位在作業過程中錯誤安裝了溫度管理系統,導致事發當晚電源中斷后未能及時啟動備用系統,冷凍庫內溫度持續上升。雖然電力在約4小時后恢復,但由于已違反血液制劑的保存標準,整批制劑不得不停止醫療用途。
這批“新鮮凍結血しょう”本是用于應對突發性大量出血等緊急醫療情況。雖然從整體供應角度來看,此次損失約占日本赤十字社全年供貨量的1.2%,數字上看似不大,但其背后所涉及的管理疏忽、公共信任與未來醫療安全,值得社會嚴肅看待。
值得注意的是,這批無法用于輸血的血液制劑并未完全廢棄。日本赤十字社表示,將轉作醫藥品原料使用,不會造成資源浪費。但此舉并未完全安撫部分民眾的疑慮。人們擔心的是,如果問題未能從根本上解決,類似事件是否可能再次發生?而一旦發生在醫療資源緊張或災難應對時期,后果將遠不止物資浪費那么簡單。
對此,日本政府也迅速做出回應。福岡厚生勞動大臣在事后記者會上表示,已向日本赤十字社強烈要求徹底執行再發防止策,并將在未來加強與其合作,保障血液制劑的穩定供應。赤十字方面也承諾,將重審全系統內各地儲存設施的設備配置及風險控制機制,防止同類事件再度重演。
這次事件也暴露出當今醫療物資管理中隱藏的一項現實問題:即便是在以精細管理著稱的日本,也無法完全避免因人為疏忽或系統漏洞造成的重要資源損失。在高依賴性的醫療基礎設施中,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生死交界的變量。
也有人借此事件提出反思:血液資源本身稀缺,而其獲取依賴全民自愿獻血。若社會信任因管理事故受損,是否會影響未來獻血意愿?面對突發事件,醫療系統如何強化“容錯機制”?如何把每一份捐獻都安全、高效地送到需要的人手中?
此次事件雖未直接波及臨床醫療,但對整個行業無疑敲響了警鐘。技術系統雖能提升效率,但最終依賴的是人的管理與責任心。確保血液制劑不出問題,不僅是對捐獻者心意的尊重,更是醫療體系最基本的底線。
未來能否避免重蹈覆轍,考驗的將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制度和責任意識的全面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