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石緣璽
盛夏的山丹,田間地頭與車間廠房處處涌動著忙碌的身影。在清泉鎮綠色富硒蔬菜智慧化示范基地,20多名工人正圍著成熟的蔬菜麻利采收,60歲的白澤民和老伴便是其中一員。“要不是村里把我們拉進零工微信群,哪能安穩干上3個月活?”老兩口臉上的笑容道出了山丹縣用活“微信群”、建強“零工市場”帶來的就業新變化。
從“待業愁”到“上崗穩”:零工市場成就業“及時雨”
白澤民的務工經歷,是山丹群眾就業的縮影。這位位奇鎮十里堡村的老工人,曾在鐵合金廠有著穩定工作,卻因今年4月工廠效益下滑突然待業。“在家閑了半個月,地里零工干一天歇三天,急得睡不著覺。”轉機出現在他刷到朋友圈的零工市場招工信息那天——城北工業園區蔬菜加工車間急招叉車工,他抱著試試的心態報名,當天下午就接到了華盛達農業公司的上班通知,如今每天300元的收入讓日子重新踏實起來。
山丹縣改建的零工市場集待工區、停車區、服務大廳于一體,像一塊磁石,把打散工的群眾和找零工的雇主緊緊吸到一起。
微信群里“有活干”:指尖上的就業“導航圖”
“叉車工3名,日結300元。”“蔬菜采摘需20人,管午飯。”……每天清晨,山丹縣零工市場工作人員張亞男的微信都會準時“叮咚”作響,她熟練地將用工信息分類轉發到12個零工微信群里。這些群,最大的已有500多人,累計推送崗位2000多條,全靠“人拉人”滾雪球式壯大。
王以勛從“零工”變身“小包工頭”的故事,更顯微信群的力量。前幾年還在四處打零工的他,通過群里信息找到甘肅農墾金麥種業的馬鈴薯采收活,一天掙200元。后來企業急需300名采收工,他試著在群里轉發消息,縣零工市場接力擴散,沒多久就招滿了人。如今,他專門對接企業轉運零工,“以前招人得跑斷腿,現在群里一發,工人直接到市場集合,省心!”
服務跟著需求走:零工市場織密就業保障網
在山丹,零工市場的建設從不是“拍腦袋”決策。當地循著“零工聚集在哪,市場驛站就建在哪”的思路,在農村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片區布局1個零工市場和8個零工驛站,配備休息區、洽談室、開水間等設施,讓群眾候工有地方、歇腳有去處。
“即時快招”服務模式更讓就業效率大幅提升:求職登記、信息發布、現場洽談、當日上崗,全流程無縫銜接。這一模式精準破解了企業“季節性用工難”和群眾“找活無門路”的痛點,讓像白澤民這樣的待業者快速上崗,讓金麥種業這樣的企業及時招到工人,實現了“崗位找得到人,人找得到崗位”的雙贏。
如今,山丹的零工市場早已不只是“找活的地方”,更成了集就業培訓、維權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平臺。從田間地頭的采摘工,到車間里的技術工,一個個通過微信群和零工市場找到生計的群眾,正用踏實的腳步,踩出就近就業的穩穩幸福。
歡迎全省各地的通訊員踴躍投稿:mrgstx@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