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以阿里、美團、京東為核心的即時零售競爭如火如荼,一場"史詩級補貼大戰"正在激烈上演,預計未來一年內向市場投放超過1000億元的補貼。最新數據顯示,美團即時零售日訂單量達1.5億,淘寶閃購達8000萬。
對此,網經社發起“阿里猛攻、美團堅守、京東拓疆,2025電商‘三巨頭’干億補貼押寶即時零售”大型主題策劃,發布《2025年電商“三巨頭”押寶即時零售全景分析報告》,組織了18業內專家、投資人、律師、高校教授、分析師,全方位解讀此次電商“世紀大戰”!
廣東省現代移動互聯網研究院院長文丹楓接受數字經濟新媒體&智庫——網經社獨家專訪。
一、三巨頭在即時零售的戰略差異該怎么看?
美團精準打擊能力簡直是把“外賣帝國”的優勢發揮到極致!現在北京胡同里的煎餅攤都能用美團送,連樓下修鞋的老大爺都搞了個線上接單。不過人家精明得很,補貼從來不撒胡椒面,而是以人群屬性精準劃分。
阿里這波操作只能說“破釜沉舟”。去年雙十一GMV增速掉到個位數,搞得阿里人過年都沒過踏實。現在把餓了么塞進電商板塊,是要把淘寶的流量榨干喂給本地生活。不過500億補貼砸下去,有股“以戰養戰”的味兒,說白了就是用外賣的高頻場景給電商導流,等用戶習慣了在淘寶買柴米油鹽,會不會再割一波電商的韭菜?
京東這步棋走得挺懸乎。3C家電本來就不是沖動消費,用戶比參數比到眼紅。但他們愣是用“京東秒送”殺出條血路,有人凌晨兩點下單iPhone16,居然真在早高峰前拿到了——這配送速度堪比救命。京東打算用物流效率倒逼供應鏈升級?畢竟劉強東當年就是靠物流懟贏當當的,這招“以快制勝”玩得溜。
二、補貼大戰到底是搶流量還是搞生態?
實話實說,現在就是個“既要又要”的游戲。美團訂單量從1億飆到1.5億那個月,許多專業評論人朋友圈說外賣小哥都曬截圖說單量翻倍。但你別看數字好看,等補貼一停,用戶立馬鳥獸散。淘寶閃購非餐訂單翻6倍?我賭五毛錢里面一半是商家自己刷的。說白了現在就是比誰家補貼花樣多,美團發紅包、餓了么送會員,京東搞滿減,看得人眼花繚亂。
不過撥開迷霧看本質,這哪是搶用戶啊,分明是搶未來的飯碗。阿里想用外賣的高頻場景給電商輸血,美團想把配送網絡變成線下商超的數字化基建,京東則是想通過即時零售補齊供應鏈的最后一塊拼圖。就像當年滴滴快的打架,最后拼的是誰能把司機和乘客綁得更牢。現在這三家也是這個路數,表面看是補貼大戰,實則在搶奪商家資源、用戶數據和配送體系的話語權。等哪天補貼停了,誰的生態更穩固,誰就能笑到最后。
三、補貼內卷會不會坑了商家和騎手?
有的商家接入美團即時零售后,每天多了幾十單,但算下來利潤薄得像紙片。連鎖店還能靠規模扛,個體戶真是賠本賺吆喝。最慘的是生鮮店,本來毛利就低,再搞“0元促銷”,“直接虧到姥姥家”。不過話說回來,有些聰明的店家已經開始搞差異化了,比如賣手工水餃、現磨豆漿,靠著品質硬扛。
騎手這邊就更慘了。有時候一天跑十幾個小時,連上個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安全問題更是隱患,前兩天新聞里那個騎手闖紅燈撞人的事,說到底還是平臺派單機制逼的。不過也有騎手雖然累但收入確實比以前高了,就是不知道能撐多久。
消費者剛開始當然爽,9塊9能買整箱牛奶,但時間長了發現質量參差不齊,退貨率噌噌往上漲?,F在好多人都開始罵平臺“低價低質”,等新鮮勁過了,沒準轉頭就走。
要說解決辦法,平臺倒是說要承擔補貼成本,但實際執行起來估計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反壟斷的力度肯定會加大,強制要求保障騎手社保什么的,算是給各方兜了個底。長遠來看,只有平臺、商家、騎手、消費者四方都能賺到錢,這生態才可持續。
四、用戶心智靠補貼能守住嗎?
現在用戶跟墻頭草似的,哪兒便宜往哪兒跑。數據顯示70%的新用戶都是沖著補貼來的,一旦停止撒錢立刻流失。比如我家人之前為了薅京東外賣的羊毛,下了20次單,現在補貼少了,基本就不怎么用了。這說明單純靠補貼建立的用戶忠誠度就是“空中樓閣”。
想要真正留住用戶,得讓他們形成使用習慣。比如美團的外賣配送快到讓人上癮,凌晨兩點想吃火鍋也能立刻送到;淘寶的客服體系雖然慢但解決問題實在,買貴了還能一鍵退差價;京東的3C自營商品質量靠譜,就算貴點也認了。說到底,用戶要的不是最便宜,而是“省心+省時+省錢”的綜合體驗。
不過現在有個怪現象,年輕人一邊吐槽“消費降級”,一邊又對即時零售上癮。昨天看到個段子說“當代年輕人的命是外賣給的”,雖然夸張但挺有道理。未來誰能把“懶人經濟”玩出花,誰就能真正抓住用戶的心。
五、即時零售未來會怎么發展?
短期來看,補貼還得繼續打,但巨頭們已經開始偷偷練內功了。美團在搞AI調度系統,據說能把配送時間精確到分鐘級;阿里在整合數據中臺,想把電商和本地生活的用戶畫像打通;京東則在優化倉儲布局,準備把前置倉密度再提高一倍。對了,聽說抖音正在內測“抖超送貨上門”,短視頻帶貨+即時配送的組合,搞不好會殺出黑馬。
中期可能會有更多攪局者,拼多多的多多買菜“小時達”,快手搞了個“同城巨拼”。這時候技術就成關鍵了,誰家的算法能讓配送成本更低,誰就能撐到最后。說不定哪天路上跑的都是無人配送車,那成本直接能降一半。不過倫理問題也來了,自動駕駛撞了人算誰的?
長期來看,整個零售行業都要變天。以后超市可能都會變成前置倉,便利店不僅能買東西還能收快遞,社區團購這種中間商可能徹底消失。國家最近不是在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嘛,感覺政策風向很明顯。等補貼大戰塵埃落定,活下來的肯定是供應鏈最強的京東、生態最全的阿里和服務最穩的美團。而我們消費者呢,繼續享受“懶人服務”的紅利,只不過下回點外賣的時候,可能會更關注配送員有沒有按時拿到工資吧。
專家介紹:文丹楓,廣東省現代移動互聯網研究院院長。
【小貼士】
網經社深耕數字經濟行業18年,長期關注數字零售,旗下數字零售臺重點報道、研究與服務的公司有(1)綜合電商:阿里巴巴、京東、淘寶、天貓、拼多多、蘇寧易購、唯品會、得物等;(2)直播電商:抖音、快手、視頻號、淘寶直播、京東直播、多多直播、蘑菇街直播、唯品會直播、小紅書直播等;(3)生鮮電商:本來生活、京東到家、美團閃購、淘寶買菜、多點、叮咚買菜、樸樸超市、美團買菜、盒馬鮮生、多多買菜、美團優選等;(4)社交電商:識貨、芬香、花生日記、粉象生活、夢餉集團等;(5)二手電商:閑魚、轉轉、找靚機、愛回收、紅布林等;(6)美妝電商:聚美優品、逸仙電商、親親網等;(7)酒水電商:i茅臺、酒仙網、1919酒類直供、酒便利、也買酒、中酒網、酒廷1990等;(8)寵物電商:波奇網、E寵商城、寵物家、瘋狂的小狗等;(9)電商服務商:微盟、有贊、微店、光云科技、壹網壹創、麗人麗妝、寶尊電商、店寶寶、若羽臣等;(11)母嬰電商:寶貝格子、寶寶樹、媽媽幫、親寶寶等;(12)汽車電商:京東養車、天貓養車、途虎養車、瓜子二手車、人人車、好車無憂、優信、賣好車等;(13)奢侈品電商:寺庫、包大師、唯禮網、識季、爆爆奢、妃魚等;(14)鮮花電商:花加、花禮網、買花網、花點時間等;(15)私域電商:快團團、鯨靈集團、好衣庫、群接龍、團團團等。
網經社數字零售臺是一站式數字零售門戶,旗下運營:直播、社交、社區團購、農村、生鮮、汽車、二手、母嬰等系列頻道,提供包括:媒體、報告榜單、融資、會議、營銷、培訓、供應鏈融資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