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可能正在逼近一個轉折點。
德國《圖片報》披露,俄羅斯總參謀部已向普京提交了“夏季總攻方案”,預定發動一輪“決定性打擊”。而朝鮮1200萬發炮彈的到位,幾乎為這場攻勢提前鋪好了地毯。
與此同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也在社交媒體上直言:俄軍過去一周已連續發動大規??找u,出動無人機近2000架、導彈超1200枚,烏克蘭西部和南部的能源與通信基礎設施被重創。
局勢已經不再是小規模輪戰,而是系統性火力投送的節奏。火力密度、彈藥投送規模、作戰節奏,這三項指標全部飆升,意味著俄軍正在醞釀一次“突破線性戰場”的嘗試。以目前俄方手頭的資源儲備,加上朝鮮炮彈與人力的“額外輸入”,俄軍后勤短板已被臨時性填補。
這讓西方頗感尷尬。此前判斷俄羅斯“彈藥即將枯竭”“人力資源告急”的說法,正被現實一一打臉。而最讓華盛頓惱火的,并不是戰場形勢失控,而是他們原本設計的“資源封鎖戰術”沒起到作用——俄羅斯不但沒被拖垮,反而在亞洲找到了低成本、可持續的軍需補給線。
這一背景下,美國一些鷹派政客再次把氣撒到“第三國”頭上。
美國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公開放話稱:“中印等國的好日子該結束了。”他的邏輯很直接:這些國家通過購買俄油、提供外貿訂單,為俄羅斯提供了戰爭彈藥的“經濟氧氣”,等于“間接支援戰爭”。在他看來,俄烏戰場不是美俄之間的代理人戰爭,而是一個遏制全球“非西方陣營”的機會窗口。
這不是格雷厄姆第一次在戰爭邊上挑事。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時他就主張對中國實施制裁,理由是“中方在安理會未與西方站隊”;而在以色列對加沙發動軍事打擊時,他也曾主張制裁中國,因為“中國未支持以色列的反恐行動”。
如今他又把矛頭對準中印,并揚言“如特朗普再次執政,將對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征收最高達500%的懲罰性關稅”,并威脅全面制裁購買俄油的企業和國家。
聽起來很嚇人,但這話的可執行性有多高?
簡單說,格雷厄姆不過是在幫特朗普提前“吹風”,為大選備選方案“兜底”。從目前公開信息看,特朗普確實準備在7月中旬發布“對俄重磅新措施”,包括升級制裁、對俄油設限等,意在在選民面前展現“強硬姿態”,爭奪烏克蘭議題主導權。
但問題是,這場“懲罰秀”很難落到中印頭上。
一方面,中國與美國剛剛重啟了關稅磋商,美國企業普遍反對進一步加征關稅。另一方面,美方在稀土、光伏、電池、船運等核心領域對中國高度依賴,一旦“動真格”,反噬力不亞于對俄制裁初期的歐洲。
至于印度,特朗普更不敢輕舉妄動。美國眼下對印度的定位是“反中杠桿”,美印防務合作在近兩年已顯著升級。五角大樓甚至為印度量身定做了“第二供應鏈計劃”,試圖打造替代中國制造的核心環節。在這種情況下,貿然制裁印度等于打自己的臉。
也就是說,格雷厄姆的話,更多是一種政治恐嚇。目的是試圖用壓力制造“第三方中立國”的戰略焦慮,把“中立”拖向“站隊”。但現實是,中印對俄油采購從頭到尾都是基于市場邏輯和能源安全,國際法并不禁止,也沒有任何聯合國授權的禁運令。西方單方面的政治制裁,在大多數亞洲國家眼中,缺乏合法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方其實早就意識到自己很難“掐住”全球資源流動這條線。就連德國、法國的多家能源企業也通過各種渠道“買著俄油卻不露名”,而全球船運數據更顯示:大量俄油經由馬來西亞、阿聯酋、土耳其等地“混標”轉運,最終仍然流入西方能源體系。
也就是說,美國真正惱火的,不是中印買俄油,而是自己已經無法主導全球秩序,卻還得承受秩序破裂后的戰略成本。
至于俄烏戰爭本身,現在的態勢越來越清晰:烏軍正面戰場難以主動突擊,只能靠無人機騷擾與西方供武維持有限抵抗;俄軍則在兵力與彈藥補充到位后,準備“拿下一場像樣的戰術勝利”,以沖擊烏軍防線核心。
澤連斯基政府已明顯進入戰略防御狀態,多個戰線逐步收縮,并轉向用外交兜底。從他高頻次的“空襲信息公開”來看,烏方一方面在尋求外援情緒上的共鳴,另一方面也是在提前預告:“如果戰局失控,那不是我們的錯”。
對中方而言,這場戰爭既非我們挑起,也非我們參與。美方若以此為由搞“道義綁架”,只會暴露自身焦慮與霸權路徑的潰敗。真正的好日子要結束的,不是中印,而是那些靠挑起沖突維持秩序幻想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