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笑顏
ID | BMR2004
在全球化浪潮洶涌澎湃的當下,中國企業出海已然成為世界經濟舞臺上的矚目焦點。從早期試探性地邁出國門,到如今大規模、多領域地深度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中企出海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文明躍遷”。這一進程不僅關乎企業自身的興衰榮辱,更承載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與世界共享發展成果的宏大使命。而資本,作為其中的關鍵驅動力與黏合劑,正在發揮重要的作用。
日前,百億資管投資人、戰略天使投資人、戰略投融資操盤手胡曉帆在接受《商學院》雜志訪談時表示:“戰略資本是企業家的戰略合伙人,是跨文化的引領者、跨組織的架構者、生態利益的協同者,以資本產業化或產業資本化為驅動,助力企業公司戰略實現,開啟高質量發展的第二增長曲線。”
01
中企出海“文明躍遷”的資本初心
“戰略資本不僅是資金融通,更是資源的優化配置器,戰略資本要當好‘副駕駛’,根據企業家出海等公司戰略,精準適配資金、客戶、訂單、渠道等各類資源,助力挖掘政策和市場紅利。”胡曉帆如是說。
以前,中國企業投身海外,多為尋求資源、開拓市場,以彌補國內發展要素的短板。彼時,資本的目光聚焦于短期的收益回報,投資行為相對零散,缺乏系統性規劃。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技術水平的逐步提升以及全球格局的深刻演變,中企出海的底層邏輯發生了質的變化。
如今,資本驅動下中企出海的“文明躍遷”,旨在追求更高層次的價值共創。一方面,是國內產業升級倒逼企業向外拓展,通過整合全球優質資源,實現技術、管理經驗的雙向流動,助力本土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另一方面,則是響應全球可持續發展呼聲,秉持綠色、包容、共贏理念,以資本為紐帶,在海外構建起尊重當地文化、環境與社會生態的發展模式,塑造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貢獻”的轉變。
胡曉帆認為,戰略資本是資金的融通,也是資源優化的配置器。“我稱自己為戰略投資人,也是從企業視角出發。許多科創企業、初創企業在最初成立時就面對全球市場,可能只有研發部分在中國,或者同時在中國、海外設立主體,亦或先在海外先設立主體攻占海外市場后再進入中國市場。”
她強調:“資本本身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交易工具,更是一個相關利益方的資源整合平臺。但資本又處在‘副駕駛’的位置,我們非常清楚真正的掌舵人是企業家、是創業者,而資本要做好輔助位,做好‘副駕駛’,知道什么時候應該提供什么樣的資金,給到什么樣的渠道,給到什么樣的訂單,給到什么市場,知道哪個國家有政策性紅利。”
“例如,很多海外國家非常期待中國的機器人公司能夠支持當地場景降本增效,他們愿意提供政策、資金和訂單。這些都是基于資本項目隨之帶來的。”她補充道。
02
文化出海,資本融合下實現多方共贏
在出海浪潮中,文化出海已成為各國競相角逐的戰略高地,而資本為文化出海開辟了航道。
那么,為什么文化項目會有如此大的出海“魅力”?
胡曉帆認為,從行業周期來看,文化行業正處在非常好的發展階段。她將其概括為四個方面的關鍵因素:
首先,文化行業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新質生產力=技術創新×資源整合×綠色可持續。IP內容具有數字化的特征,非常符合ESG的要求。
其次,中國從制造大國升級為智造強國,必須依托于科技與文化的雙輪驅動。AI技術的成熟和應用,能夠降低行業的成本,提高產業效率。由于文化行業具有邊際成本低、毛利高的行業特征,實際上技術創新實施上已經幫助許多IP實現了降本增效。
再次,文化產業需要依托于國際化的資源整合。如電影《三體》,雖然是中國人的故事,但由多國團隊共創,其實是聯合世界公民的智慧共創的文化產品。
最后,文化出海是中華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精神文明領域的呈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中國文化的持續輸出并達成國際共識。
那么,如何判斷一個文化出海項目的商業價值?
對此,胡曉帆表示:“從企業的視角,我們非常看重文化的影響力以及對市場的滲透力,而這與其他領域的投資并無差別,會看重其變現能力和長期IP影響力。實際上,資產已經呈現資本化趨勢,包括海外上市以及被外資并購。未來,從文化或者消費出海方向,我們應該從made in China升級到created in China。”
“以IP為例,消費行業在中國很難上市,我們可以優先推薦他們關注香港市場或者海外市場。在海外市場某一個細分賽道中,例如,在日韓等國會有被并購的機會或者拆分出去的IP,都會有較大的的議價空間。在此過程中,企業不僅能夠得到資本支持,同時還有助于擴展在日韓等國的產業鏈,提升供應鏈能力,以及開拓當地市場。實際上,這一系列舉動是資本流動帶來了供應鏈和市場能力,這不僅能提高其營收,同時也實現了上市、并購以及市值管理。”胡曉帆解釋道。
她強調:“投資只是價值創造的開始,我們希望做好引領者,承擔‘副駕駛’角色,幫助企業實現資金、資源、人才、渠道等等的出海整合。”
03
資本護航“文明躍遷”行穩致遠
中企出海通過資本運作構建全球產業鏈生態,促進文明融合。
據胡曉帆介紹,實際上,企業從創業開始,需要的資金和資源不同,包括成長期、接近上市期。“正如每個人在人生各個階段的選擇,企業具有自己的生命力,我們希望能陪伴或助力企業在不同階段的成長,并且作為戰略合伙人幫助他們完成‘副駕駛’角色。”
從視野深廣來看,胡曉帆表示:“資本與創始人的資源稟賦和視角不同——創始人更垂直、更深耕,而資本有機會同時看到更多同行創業者的趨勢或曾經走過的路,我們可以更好地輔助他們,相互有很好的互補性。例如,在當前市場情況下,我們非常清晰地看到有些公司在創業初期就同時在中國和海外設立兩個公司主體,有些公司先在海外注冊公司,先進入全球市場再回到中國,以及有些海外成熟業務的拆分等,它們的戰略和出發點不同,也希望把不同的案例給創業者做借鑒和參考。”
而從政策支持角度,“我們的角色在于挖掘優質項目,知道海外市場當地國政府在不同階段需要什么樣的項目,我們幫其匹配、尋找合適的項目。此時,企業也能得到更好的支持政策,同時這個過程中可能也會有大的產業方與基金一起出海。那么,資本方、項目端和產業端,就能更好與當地市場談判,這樣也能提升議價空間和議價能力。此外,也能滿足創業公司、產業方的核心需求。”
胡曉帆指出,戰略資本是企業的戰略合伙人,是跨文化機制的引領者、各生態利益方的平衡者、競合的調解者。“由于涉及許多利益相關方,大家可能涉及跨文明、跨組織、跨文化,雙方如果單方協商,那么很多事情將出現不可調和的風險。然而如果有第三方參與,那么我們可以相互平衡、制約甚至見證。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共同朝著可持續方向發展,因此我們需要扮演這樣的角色來共創平衡規則或者利益協同機制。”
中企出海的“文明躍遷”是一場漫長而偉大的征程,資本在其中穿針引線、賦能添彩。通過多元路徑探索、全球生態共建以及直面挑戰砥礪前行,中企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世界舞臺,與各國攜手書寫合作共贏新篇章。未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持續增長、全球化理念深入人心,中企出海將在資本助力下,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更多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向著光明彼岸破浪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