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2025年三伏時間表已出爐,共計30天,啥時候入伏?該如何防護?
一年之中,有沒有人和我們這些怕熱的人一樣,最關心三伏天啥時候到來?不瞞你們說,對于我們這些不太喜歡夏天的人來說,熬過三伏天,就等于把整個夏天都熬過去了,等待我們的都是涼爽的日子。所以在每年,就很關心入伏的具體時間?伏天共有多少天?提前最好什么準備,才能更健康更科學的應對酷暑難耐的三伏天?而2025年三伏天,馬上就要來到了,今年的三伏天到底是幾號入伏?伏天有多少天?今年的三伏天會不會創下歷史記錄?我們又該如何做好防護?
我們都知道三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每一伏為10天,一共30天。而有些年份有閏中伏,那么就是總共40天。無論是看公歷還是農歷,每一年入伏的時間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三伏的計算方法比較特別:夏至三庚入頭伏,立秋一庚入末伏。古人用天干地支來記錄日期。天干的數字有10個,依次配一日,每隔10天輪回一次: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日,然后再重新從甲日開始。
“三庚”,就是從夏至之后的第一個庚日數起,過20天,到第3個庚日,就是入伏日,也就是初伏的第一天。而今年的夏至時間是6月21日,第1個庚日就是10天,按照推理,今年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就是7月20日(較晚)。
而入伏的天數,和中伏的關系比較大,因為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而中伏有10天和20天的區別,而中伏的天數和夏至到立秋的庚日有關系,夏至到立秋之間如果有4個庚日,當年中伏就有10天,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間有5個庚日,則中伏有20天。而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較早(8月9日),導致中伏僅為10天,所以導致整體三伏天縮短,從而創下近10年最短的記錄。
具體時間表如下: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10天)
﹣中伏:7月30日﹣8月8日(10天)
﹣末伏:8月9日﹣8月18日(10天)
8月19日正式出伏,標志著炎熱三伏期的結束。
民間有“秋包伏,熱得哭”的說法,末伏在立秋后,“秋老虎”可能更兇猛。
三伏養生必備防護指南:
飲食:多喝綠豆湯、薏米粥,少吃冰飲(傷脾胃)。
運動:選清晨/傍晚,避免正午暴曬。
空調:別低于26℃,避免“空調病”。
情緒:按揉內關穴防“情緒中暑”。
掐指一算,還有4天就要入伏了,2025年伏天一共有30天,過完三伏天,涼爽的秋天還會遠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