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丁櫻妙用烏梅、 烏梅炭經驗拾萃
丁櫻老師多年來執著于研究兒科腎病、紫癜等疑難病癥,今日將丁櫻教授臨床應用烏梅、烏梅炭的經驗介紹如下。
01 過敏性紫癜
1.風熱夾瘀
紫癜瘙癢, 此起彼落, 惡風或咳嗽, 咽紅, 發熱, 流黃涕, 舌質紅, 苔薄黃或薄白, 脈浮數。
治法: 疏風清熱涼血, 活血化瘀。
經驗方: 生地黃、牡丹皮、紫草、忍冬藤、當歸、雞血藤、丹參、連翹、徐長卿、烏梅、地膚子、川芎、赤芍、甘草。
2.血熱夾瘀
皮膚瘀點瘀斑較多, 此起彼落, 色澤鮮紅, 心煩, 口干欲飲, 面紅或唇赤, 便秘, 舌質紅或舌紅絳或有芒刺, 苔薄黃或黃厚, 脈數有力。
治法: 清熱涼血解毒,活血化瘀。
經驗方: 生地黃、牡丹皮、水牛角粉、紫草、當歸、丹參、 雞血藤、 川芎、徐長卿、忍冬藤、烏梅、墨旱蓮、 黃芩、甘草。
3.陰虛夾瘀
舌質紅、少苔或無苔, 咽暗紅, 低熱或盜汗, 手足心熱, 口干喜飲, 脈細數。
治法: 養陰清熱, 活血化瘀。
經驗方: 生地黃、牡丹皮、知母、黃柏、當歸、丹參、雞血藤、益母草、玄參、墨旱蓮、茜草、女貞子、忍冬藤、烏梅、甘草。
4.氣陰兩虛夾瘀
神疲乏力或易疲勞, 納差或便溏, 面色白, 素體脾虛 (如易感冒、腹瀉),舌淡苔薄或舌淡胖, 邊有齒痕, 脈細數。陰虛證候及血瘀主證同上述。
治法: 益氣養陰清熱, 活血化瘀。
經驗方: 生黃芪、太子參、菟絲子、桑寄生、當歸、丹參、生地黃、知母、川芎、茯苓、薏苡仁、益母草、雞血藤、忍冬藤、女貞子、甘草。
按語
烏梅酸以斂精, 能增加水牛角中角質成分的利用率, 促進其吸收,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烏梅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及對非特異性刺激的防御能力, 二者皆有抗過敏作用, 起到抑制免疫復合物沉積形成的腎臟損害, 改善腎血流量及其功能作用。
02 小兒泄瀉
1.濕瀉經驗方
太子參15g, 車前子 30g, 陳皮 10g, 半夏 15g, 茯苓 30g, 藿香 10g, 烏梅肉10g, 粉葛根 10g, 炒山楂 5g, 炒麥芽 5g, 大砂仁 5g, 薏苡仁 10g, 砂仁 10g, 桔梗10g, 白術 20g, 白扁豆 15g, 山藥 20g, 黨參 20g, 甘草 10g。
共為細面, 1次1g,1日3 次, 用適量烏梅炭水沖服。
本方有健脾利水、除濕止瀉、消積化滯之功能, 方中烏梅澀腸止瀉。
2.秋瀉經驗方
烏梅15g, 黃連10g, 廣木香2g, 炒蒼術30g, 茯苓30g, 黨參9g, 焦白術6g,山楂3g, 神曲3g, 麥芽3g, 金銀花30g, 木香3g, 煨肉豆蔻6g, 車前子15g, 石榴皮6g, 山楂炭 10g, 地錦草10g, 甘草3g。用法同上。
本方有清熱斂陰止瀉、消導止痛之功, 方中烏梅清熱生津, 兼有收斂之效。
善用烏梅,丁櫻教授根據小兒肝常有余,陰常不足,肝木乘脾土是泄瀉的主要原因,用烏梅以起斂肝之目的,其次烏梅味酸養陰生津,可防暴瀉傷陰,其養陰清虛熱之功,可療泄瀉時的發熱癥狀。
現代藥理研究炭類有吸附毒素保護黏膜之功,無論細菌或病毒感染均可應用,烏梅炭妙用在此。
烏梅酸斂較過,量不宜大,若配他藥組方,每劑控制在 15g 以下。
提示:文中處方,僅供臨床中醫參考,非專業人士請在專業中醫指導下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