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發展一直是推動商業模式改變的關鍵力量,在數字經濟發展的這二十多年里,企業用來接觸用戶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連帶著全行業里面的商業價值的創造的思路也發生了轉變。
最早在互聯網時期,企業的官方網站就像是它們在網上的“門面”,是實體店在網上的一種展示。它們主要用來發布信息和進行簡單互動,目的是吸引人來看(流量),然后希望其中一部分人成為客戶(轉化)。
這時期催生了服務器托管、網站建設工具等基礎服務行業,賺錢主要靠賣廣告位或者收會員費,大家最關心的是網站有多少人訪問、看了多久。
到微信的出現,顛覆整個網絡社交行業,小程序這種形態,開始盛行。
它們是寄生在微信、支付寶這些超級APP里的輕便小工具,用完就走,非常方便。
這直接改變了企業接觸用戶的路子,商業模式也變了。
企業想辦法把自己的服務嵌入到用戶生活的各種場景里,讓用戶在一個地方就能完成所有操作,從而提升用戶的長期價值。比如在微信,平臺可以通過支付手續費、廣告分成來賺錢。
這時候,幫人開發小程序的平臺、教企業怎么經營自己粉絲群的服務成了熱門生意,企業競爭的重點變成了怎么留住用戶、讓每個用戶花更多錢。
現在,人工智能助手(AI Agents)開始興起,我們進入了智能交互的新階段。
和之前兩代相比,智能體的突破有三點特別重要:第一,交互方式變了,從“人去找服務”變成了“服務主動找人”,它們能通過理解語言提前猜到你想要什么;第二,提供的價值升級了,不僅僅是完成某個功能(比如買東西),而是能幫你做決策,比如在金融、醫療領域提供專業建議;第三,賺錢方式也創新了,不再是簡單地靠流量賣廣告,而是根據實際效果收費,或者把數據變成能交易的資產。
這種技術代代升級的本質,反映了商業價值創造重點的一個轉移,從最初爭奪用戶能看到你的位置(比如網站排名),到后來爭取占用用戶更多的時間(比如用APP粘住用戶),再到如今深入到理解用戶需求、嵌入到用戶的認知和決策過程中。
在智能體時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它的智能系統對具體行業有多深的理解、掌握的數據質量有多高、提供的服務鏈條是否完整無缺。
那些能打造出“技術、場景、數據”三者互相促進、越轉越快優勢的企業,最終將在智能經濟中占據最有利的位置。
怎么變現呢?基于一些淺薄的經驗和見解,我認為其實有些老路子依然有效,只是升級了。比如:
其一,替人干活,省掉一部分企業運營成本。就像當年企業建網站是為了展示信息,現在企業用智能體當客服、自動寫報告,直接省下大筆人工錢,按省下的錢或者服務量收費很合理。
其二,成為新的流量入口。以前門戶網站靠流量賣廣告,現在智能體通過對話就能精準理解你想要什么,比如一個旅行智能體不光能聊天,還能直接幫你訂酒店拿傭金,這比傳統廣告精準多了。
其三,能力如果足夠,可以思考構建智能生態,收取“過路費”。這就和小程序的制作類平臺很像,大公司提供開發智能體的基礎工具(就像微信提供小程序框架),其他人在上面開發各種用途的智能體,平臺從中抽成,大家都有錢賺。
但智能體更厲害的地方在于它獨有的新玩法,并不能直接局限于老路數,而是在老路子之上,拔高了一些深刻的思考。
比如“私人定制”,這肯定是更值錢的。就像當時幫客戶定制小程序、網站或者APP一樣。
以法律行業為例,一個法律智能體,它能像真正的律師一樣根據你的具體情況給出深度建議,甚至基于企業本身完成智能化的變現轉化、轉推介等這種高度個性化的服務,收費自然比網站上查標準法律條文高得多,而明顯,也更為便捷。
做教育培訓的企業則更應該做智能體,“越用越聰明”的會員費實在是太值得做變現的項目了。它能記住你的學習進度,動態調整課程,就像一個專屬家教。這種持續進化的能力,讓用戶更愿意付月費,而且價格能比普通網課貴好幾成。
在工廠、物流這些復雜領域,也應該善于利用智能體,例如多個智能體能互相配合,協調整個供應鏈,以“團隊作戰”創造更大價值效率,它們優化節省的錢或者創造的效益,是以前小程序或網站單打獨斗做不到的。
其實現在再去看過去二三十年的互聯網發展,我們會發現,每次技術浪潮的迭代都讓單個用戶能產生的價值翻了十倍以上。
網站時代可能一個用戶就值幾毛錢廣告費(CPM),小程序時代可能值幾塊十幾塊(CPA),到了智能體時代,因為它能深度參與你的工作生活,一個用戶的長期價值(LTV)輕松超過幾百塊。
為何?其核心就在于,智能體不再只是展示信息或提供服務,它是在“行動”,在“決策”,甚至是在“經營關系”。
所以,給想抓住這波機會的創業者幾點接地氣的建議:
- 別貪大求全,先扎進一個水深(高價值)的垂直領域干,比如醫療、法律、教育。這些地方決策成本高,一個能解決問題的專業智能體收費空間大。
- 定價要靈活組合:基礎功能免費吸引人用,核心的“殺手锏”功能收訂閱費,如果還能對接其他服務(比如訂票、買保險),賺點傭金也不錯。
- 想辦法和“實體世界”結合:智能體裝進硬件里,比如機器人,不僅能收軟件錢,硬件本身也能溢價賣。
- 別被“萬能AI”忽悠,解決具體痛點的小目標智能體更容易賺錢。做一個只懂處理保險理賠的智能體,可能比一個啥都懂但啥都不精的通用智能體更快盈利。
當然,路上也有坑。比如金融、醫療這些敏感領域,合規是大問題;智能體怎么做出決策的(黑盒子問題)需要解決才能讓人放心;用戶習慣也需要時間培養。
未來這三年(到2027年左右)非常關鍵,就像當年移動互聯網一樣,智能體的商業模式會逐漸清晰分層:那些能自動化重復勞動的工具型智能體會走量;而那些能輔助甚至替代人做復雜判斷的決策型智能體,則能賣出高價。
說到底,當智能體能夠代替你與客戶建立深度連接、處理核心業務時,它的價值就不僅是工具,而是你生意里不可或缺的“新合伙人”了。
本文作者 | 東叔
審校 | 童任
配圖/封面來源 | 騰訊新聞圖庫
編輯/出品 | 東針-知識頻道(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