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公雞打鳴時,張嬸已經在灶前熬粥了。鍋里咕嘟咕嘟冒著熱氣,她一邊攪著粥,一邊往灶膛里添柴火。男人在千里之外的工廠打工,她獨自守著兩間平房、三畝薄田,還有臥病在床的婆婆和剛上小學的女兒。
這樣的日子,張嬸過了七年。可她的生活里,從來沒有 “性蕭條” 這回事。
一
晌午太陽最毒時,張嬸戴著草帽在田里除草。汗珠順著下巴砸進泥土,后背的衣服濕了又干,結出白花花的鹽漬。她的手掌磨出了繭子,卻把三畝玉米地侍弄得整整齊齊。隔壁李叔路過,總說:“你一個女人家,能把地種得比男人還好,真不容易。”
張嬸笑了笑,沒說話。她心里清楚,這不是 “不容易”,是 “必須”。男人每月寄回的錢剛夠買藥和學費,家里的開銷全靠地里的收成。她掰著手指頭算:玉米賣了能換化肥錢,養的三只母雞每天下蛋,夠給女兒煮碗雞蛋羹。
二
去年秋天,縣婦聯辦了個電商培訓班。張嬸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了。課堂上,老師教她們用手機拍照、發朋友圈。張嬸盯著屏幕,手指微微發抖 —— 她連智能機都是女兒用剩下的。
“嬸子,你家的辣椒醬曬得真好,拍出來肯定有人買。” 年輕的志愿者姑娘幫她調整角度。照片里,紅亮的辣椒醬裝在粗陶罐里,背景是自家的土灶臺,冒著裊裊炊煙。
第一單成交那天,張嬸盯著手機屏幕,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三斤辣椒醬賣了三十塊,夠給婆婆買兩盒降壓藥。她連夜又曬了十斤辣椒,把玻璃瓶擦得锃亮。如今,她的微店里有辣椒醬、筍干、臘肉,每個月能掙千把塊。
三
村里的留守婦女們自發組了個微信群。農閑時,大家在群里曬自家的菜園、分享孩子的成績單,也聊聊家長里短。有次,王姐在群里說:“我家那口子半年沒打電話了,是不是外頭有人了?” 消息剛發出去,十幾條語音立刻彈出來:
“別瞎想,男人在外頭掙錢不容易。”
“我家那口子也是,上個月寄錢時多打了五百,說是給我買件新衣裳。”
“明兒來我家,咱們一起包餃子,別悶在家里。”
張嬸看著這些消息,眼眶有點熱。她想起去年冬天,自己發燒到 39 度,是群里的趙姐冒雪送她去衛生院。“咱們女人啊,就得互相幫襯著。” 趙姐當時說的話,像一盆炭火,暖了她整個冬天。
四
夜幕降臨,張嬸坐在門檻上,看著女兒在院子里跳皮筋。手機突然震動,是男人發來的視頻通話。屏幕里,男人的臉黑了瘦了,身后是嘈雜的車間。
“家里都好,你放心。” 張嬸習慣性地說。
“我給你買了條圍巾,過年帶回去。” 男人的聲音有點沙啞,“你別太省,該吃就吃,該穿就穿。”
張嬸鼻子一酸,趕緊把手機轉向女兒:“快,跟爸爸說你考了全班第一。”
視頻掛斷后,張嬸摸出針線筐。女兒的校服破了個洞,她要連夜縫補。月光透過窗戶灑在炕上,針腳細密而溫暖。她知道,日子雖然苦,但只要心里有光,就不會被黑暗吞噬。
小縣城的留守婦女,不是 “性蕭條” 的主角兒。她們是土地上的耕耘者,是家庭的頂梁柱,是彼此的星光。她們用粗糙的手掌托起生活的重擔,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了自己的尊嚴和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