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東區老廠房孵出獨角獸,上海黃浦、深圳羅湖寫字樓變身 “創新實驗室”……
全球范圍內,創新資源加速向城區集聚的 “科技回歸都市” 浪潮正在形成,成為支撐區域產業升級的重要動能。
重慶兩江新區雖已集聚 50 多家科研院所、100 多個科研平臺,2024 年直管區R&D 投入強度達 6.7%,但其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制造等支柱產業仍受 “關鍵環節缺失” 制約,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不順,是當前發展中需要關注的現象。
從空間形態看,兩江協同創新區作為郊區型創新集聚區,存在空間布局分散、功能配置單一的特征,這使得創新主體間的高頻互動難以實現,知識溢出效應的發揮也受到一定影響。
“十五五” 時期,正值兩江新區打造萬億級新區的關鍵階段,更需順勢而為,推動協同創新區部分功能向環照母山片區轉移,探索打造都市型創新區。
既是對 “創新資源向城區集聚” 全球趨勢的呼應,也有助于緩解 “兩鏈” 銜接不暢的問題,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的融合發展。
兩江新區現狀與挑戰
2010 年6月,內陸首個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掛牌,踞重慶中心城區長江以北、嘉陵江以東,直管區面積 638 平方公里。
作為內陸開放門戶、西部發展高地,兩江新區是重慶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和產業發展的核心區。
2024 年全域GDP破5000億元,排名國家級新區第四位,占全市16.1%,直管區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約12%。
撐起汽車、電子信息制造、軟信產業三大主導產業:
汽車產業以長安、賽力斯為引擎,產值 2481 億元,新能源汽車占全市 58%;電子信息制造業聚焦新型顯示等領域,產值 1554.9 億元,京東方等龍頭齊聚;
軟信產業布局海王星數字文創園等16個特色軟件園,營收超 1000 億元,占全市近四分之一,與新能源智能化深度綁定,共推智能網聯新能源整車高地建設。
同時,智能機器人、空天信息及低空經濟等新興賽道加速布局,欲搶跑未來產業 “新賽道”,打造代表全市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策源地”。
繁榮背后,兩江新區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脫節的問題卻不容忽視。
主導產業關鍵技術對外依賴度較高:
新能源汽車產業雖引入云潼科技、太藍新能源等關鍵項目,但核心部件自研嚴重不足,動力電池、車規級芯片等關鍵環節受制于人,整體本土化率僅 30%。
電子制造業整機組裝環節占比較高,集成電路產業偏重于設計和封測,晶圓制造等核心環節存在明顯短板。
盡管2023 年發布的行動計劃明確 “提質升級” 補鏈強鏈方向,但唯有突破晶圓制造、高端設計等技術瓶頸,才能實現從 “代工制造” 到 “創新驅動” 的根本轉型。
新興產業成長動能有待增強:
生命健康產業作為三大支柱產業之一,2024年其131.1 億元的產業規模,僅為汽車、電子、軟信三大主導產業的5.3%、8.4%、10.5%,在區域產業結構中的占比較低,對多元產業生態的支撐作用有待提升。
作為重慶機器人產業最發達的地區,兩江新區雖涌現出七騰等知名企業,但具身智能機器人尤其人形機器人領域落后于國內先進地區。
低空經濟雖聚集一批飛行器制造、運營服務及保障類企業,但官方也坦誠,缺乏核心龍頭企業,聚集度與影響力不足。
事實上,兩江新區從未放松科技創新。
其在龍盛新城布局的兩江協同創新區,作為全市重要科創核心承載區,已集聚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50 家科研院所、140 余個研發平臺,市級重大科研平臺明月湖實驗室也已揭牌,涉及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先進材料等數十個前沿產業、新興領域。
并建設成渝地區“一帶一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推動國際優秀科技成果在新區轉化和產業化。
但這些努力收效受限,根源在于創新的本質邏輯被忽視:創新依賴人才驅動,需要完善的生活配套與高頻互動空間,這與制造業追求供應鏈效率的邏輯截然不同。
這種挑戰并非個例,而是郊區型創新區在創新邏輯迭代背景下的適應性挑戰。
郊區型創新區源于傳統工業時代的發展需求——依托低成本的土地和寬松的規劃,能快速建成大規模科研園區,為制造業研發和孵化提供物理空間。正如東京筑波科學城在上世紀 60 年代通過集中布局產學研機構推動日本科技躍升。
但在后工業經濟時代,隨著生產性服務業從制造業內部剝離、數字經濟蓬勃興起,創新的核心已轉向高密度人才互動、即時信息交流與復雜知識協作。
這一背景下,郊區型創新區通過精準定位與短板補齊,仍可在創新鏈中承擔特定分工與基礎研究職能。
不過就兩江協同創新區而言,當前存在的空間布局分散、功能配置單一、配套服務不足等現實問題,使其尚未實現與梯度分工的有效適配:
既難以滿足核心城區式的高頻互動需求,也未能充分釋放郊區在基礎研發、專屬場景驗證等領域的空間潛力,客觀上導致 “兩鏈” 融合的推進面臨較大挑戰。
對標借鑒:科技回歸都市是破局關鍵?
當 OpenAI 誕生于舊金山教會區而非硅谷,當《舊金山市中心復興路線圖》將傳統城區定位為“未來 AI 城市創新區” 核心,“科技加速向都市回歸” 的趨勢已然清晰,這恰是破解兩江新區挑戰的關鍵啟示。
上世紀 90 年代,紐約曼哈頓以金融、文化與科技的交織催生出 “硅巷”,讓紐約躋身美國第二大科技城市。2020 年歐盟《新萊比錫憲章》提出 “生產型城市” 理念,推動科技初創企業“回歸都市、嵌入社區”。
如今,這一趨勢在紐約硅巷、肯德爾廣場、巴塞羅那 22@街區等全球標桿中持續深化,印證著都市對創新的強大吸引力。
國內一線城市亦步亦趨:北京東城區提出建設“硅巷”,布局元宇宙等未來前沿產業,釋放產業空間。上海虹口區北外灘依托高校資源構建協同網絡,聚焦數字科技賽道,實現創新與城市功能相互賦能。黃浦區提出把握科創回歸都市趨勢,加快提升科創發展能級。
作為深圳最早的建成區,羅湖區落地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以政府引導基金扶持,帶動建設都市型現代化產業體系,開啟“第二增長曲線”。
這些路徑雖形態各異,卻與舊金山教會區 “創業生態 +城市肌理” 的共生邏輯相通,共同指科技回歸都市的必然。
其底層邏輯,本質是創新生態對城市空間形態的重新選擇。
傳統工業時代,郊區型創新區憑借低成本土地與寬松規劃,快速建成大規模物理空間,契合制造業研發的集中化需求——東京筑波科學城的崛起即是明證。
但在后工業時代,數字經濟興起推動創新核心轉向高密度人才互動與復雜知識協作,城市核心區的獨特價值愈發凸顯:
密集的生活配套與高度集聚的要素,構建了國際化高端人才生態;而咖啡館、共享空間等高密度互動載體,既通過高頻次交流持續放大知識溢出效應,促進企業間技術協作與人才流動;又吸引風投資本同步跟進形成資金鏈響應,最終實現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的無縫銜接。
這些恰恰是郊區型創新區因 “位置偏遠、空間分散、功能單一、配套不足”, 而難以企及的創新生態。
對傳統中心城區而言,“科技回歸都市” 更是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將科技基因注入存量空間,以創新濃度提升觸發 “空間—產業 —人才” 正向循環,既能盤活低效資源,更能驅動區域產業能級系統性躍遷。
郊區型創新區的價值仍不容忽視。
硅谷、波士頓 128 科創走廊等經典案例持續展現活力,印證其在特定領域的不可替代性 —— 這類區域依托低成本空間與專業化布局,在基礎研究、特定產業研發等領域具有天然適配性,能為創新鏈提供獨特支撐。
對兩江協同創新區而言,其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等硬核領域的技術積淀與原始創新能力,正是郊區型創新區價值的直接體現。若能針對性破解交通、配套與人才安居等短板,即可釋放其在基礎研發、專屬場景驗證等方面的空間潛力,成為 “郊區策源” 的關鍵載體。
郊區型創新區的價值,正在于通過精準定位,承接創新鏈中需要獨立空間、長期沉淀的環節,與都市創新形成互補而非對立。
為什么是環照母山片區?
當科技加速向都市核心區集聚,環照母山片區的獨特價值愈發清晰。
通過承接兩江協同創新區部分功能,打造都市型創新區,與協同創新區構建 “郊區策源 + 都市轉化” 的梯度分工體系,成為破解兩江新區 ‘創新鏈與產業鏈脫節’ 挑戰的關鍵路徑之一。
環照母山片區
環照母山片區地處兩江新區核心,處在渝北、江北和北碚的腹心地帶,教育、醫療、商業等生活服務網絡完善,可充分滿足創新人才需求。
片區內咖啡館、共享辦公空間等高密度互動場景密集,通過高頻次人才交流、跨領域思想碰撞放大知識溢出效應,為協同創新提供天然土壤。
更重要的是,環照母山片區創新生態日益活躍、產業發展氛圍良好,數以千計的科技企業在這一帶高度聚集,是重慶數字經濟最重要的產業集聚區。
涌現出馬上消費、中科搖櫓船、梧桐車聯等標桿企業。
根據規劃,環照母山片區將聚焦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7大產業鏈,打造軟件和人工智能、汽車電子等9大特色產業園。這為飛地提供了 “研發有伙伴、中試有場景、量產有配套” 的全鏈條產業支撐。
更與毗鄰的禮嘉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園、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無縫銜接。
這種 “都市核心研發 + 近距制造腹地” 的空間組合,正是對 “科技回歸都市” 趨勢的完美承接,又通過地理鄰近性縮短了 “研發到量產” 的物理距離,讓技術成果轉化更高效。
因此,兩江新區若在環照母山設立 “明月湖創新飛地”,將實現價值的多層級躍升。
微觀層面聚焦成果轉化,聯動高校、企業、院所建立聯合實驗室,打造 “樓下中試樓上孵化” 平臺,攻關電控系統等 “卡脖子” 技術,打通 “研發—驗證—量產” 閉環,提升產業鏈自主化與核心技術掌控力。
中觀層面立足區域協同,延伸兩江協同創新區功能,構建 “創新策源 — 成果轉化 — 產業聯動” 體系,提升渝北、江北、北碚科創資源效率,推動技術成果向長壽、涪陵、萬州等周邊區域輻射。
宏觀層面深化川渝戰略協同,與天府新區、成都高新區共建跨區域創新平臺并設立攻關基金,聚焦新能源汽車與電子信息領域聯合攻關核心技術,助力打造 “成渝科技創新走廊”;
同步與宜賓、廣安等地共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協同基地等,凸顯兩江新區在雙城經濟圈產業發展中的旗艦作用。
聯系電話:028-652581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