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載歲月長河奔涌向前,那段烽火淬煉的歷史依然鐫刻在民族記憶的豐碑之上。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值此重要歷史時刻,由中華伏羲書院平臺聯合廣東豐湖書院、惠州市國防教育學會、惠州市紅色文化促進會、羅浮書院、廣東求知行集團共同舉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詩魂詠志壯山河 翰墨書史貫長虹》安想珍詩詞書法賞析系列線上作品展覽活動”正式啟動。該活動將持續至9月底。
念奴嬌·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志感
安想珍
烽煙驟起,宛平畔、鐵蹄踏碎明月。燒殺奸淫,三光策、赤縣哀鴻遍野。南京屠城,重慶焦土,白骨堆成岳。獸行天怒,九州悲淚凝雪。
幸有英雄奮起,平型關破虜,捷音初捷。百團揚威,正太線、破襲如風摧葉。武漢鏖兵,長沙浴血,虎嘯驚倭穴。芷江降表,浩歌響徹天闕。
賞析安想珍《念奴嬌·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志感》
趙正科:羅浮書院院長
以下賞析筆者依據“以史為骨、以情為魂”的鑒賞理念,結合抗戰歷史背景與詞作藝術特色,分上闋、下闋、總結三部分:
上闋:鐵血與苦難的悲愴畫卷
上闋以慘烈筆觸描繪日寇侵華帶來的深重苦難。開篇“烽煙驟起”直指盧溝橋事變。“宛平畔、鐵蹄踏碎明月”一句,意象慘烈而驚心:盧溝橋畔,侵略者鐵蹄踏碎了象征和平團圓的明月。這“碎月”不僅指現實中的破壞,更是山河破碎、家園淪喪的凄慘象征。“燒殺奸淫,三光策、赤縣哀鴻遍野”三句,如重錘連擊,直陳日寇“三光”暴行下中華大地滿目瘡痍,人民如失群的孤雁哀鳴遍野。“南京屠城,重慶焦土,白骨堆成岳”,濃縮了南京大屠殺的血海深仇與重慶大轟炸的慘烈焦土,“白骨堆成岳”以觸目驚心的意象,控訴侵略者累累罪行。上闋結句“獸行天怒,九州悲淚凝雪”,悲憤之情達到頂點。“凝雪”二字精妙:九州之淚何其多?何其冷?竟至凝結成雪!此意象既寫出人民血淚之深廣、悲痛之徹骨,又暗喻民族情感在重壓下如寒冰般凝固,為下闋的奮起抗爭埋下伏筆。
下闋:壯歌與勝利的鏗鏘回響
下闋筆鋒昂揚,禮贊中華兒女不屈抗爭與偉大勝利。“幸有英雄奮起”一聲號角,引出平型關首捷破敵神話,百團大戰“如風摧葉”橫掃敵寇,武漢長沙會戰浴血“虎嘯驚倭穴”,展現全民抗戰的壯烈圖景。這些戰斗場景的鋪排,由點及面,生動展現了全民族浴血奮戰、力挽狂瀾的壯闊圖景。最終,“芷江降表,浩歌響徹天闕”——日本在芷江呈遞降書,勝利的浩歌響徹云霄。“浩歌響徹天闕”則讓勝利的豪邁強音響徹云霄,盡顯民族自豪與浴火重生的榮光。“天闕”既指天空,更象征中華民族的神圣殿堂,歌聲穿透歷史,宣告正義的最終勝利。
縱觀全詞,安想珍先生將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對英雄的崇高禮贊、對民族精神的深情謳歌,熔鑄于這雄渾跌宕的樂章之中。其以血淚鑄就的文字與雷霆萬鈞的氣勢,讓那段血火交織的崢嶸歲月重現在讀者眼前,更讓那穿越苦難最終噴薄而出的民族浩氣與勝利榮光,永遠激蕩于歷史的天空之下。
筆者認為此詞“方寸載千鈞”:百字容量濃縮十四年抗戰,以“痛史為碑、壯歌為銘”,將“愛國情懷”熔鑄為可觸可感的民族精神火炬。結尾“浩歌響徹天闕”既是1945年的勝利歡騰,更是八十年后對英靈的永恒禮贊——昭示著一個民族從血火中站起的脊梁永不彎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