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近40攝氏度的酷熱天氣中,兩位清潔工在堆積如山的8噸垃圾中連續(xù)搜尋了4個小時,最終成功找回了一塊價值超過千元的手表。官方對此事進行了廣泛報道,稱其為非凡之舉、貼心服務以及無私奉獻的典范。
整篇報道充滿了贊譽之詞,唯獨遺漏了兩位環(huán)衛(wèi)工人的姓名及其之后所獲得的感激之情。直到事件引發(fā)公眾關注后,才提及存在“助人為樂”基金。
為何總是底層勞動者承受艱辛?為何獎勵機制總是在事件發(fā)酵后才啟動?
先來算一筆賬
在40度的高溫下,面對8噸垃圾,兩位清潔工耗時4小時只為尋回一塊兒童手表。有人將這段視頻標記為“溫馨”,但網友們卻并不買賬。這場所謂的“溫情行動”究竟溫暖了誰的心靈,又讓誰感到寒心?一塊價值一千多元的手表,真的如此重要嗎?
對于孩子和家長而言,這塊手表自然意義非凡。但為了它,兩位年逾半百的環(huán)衛(wèi)工人,在近40度的烈日炙烤下,深入酸腐氣息彌漫的垃圾堆,徒手翻找了整整四個小時。熱浪裹挾著腐敗氣味,混雜著無數(shù)未知細菌與尖銳物品。
這四小時里,他們付出的僅僅是體力嗎?不,還有尊嚴被忽視的委屈,健康受損的風險,以及那種認為底層人士就該從事艱苦勞動的陳舊觀念。一千元的手表,值得讓兩位老人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和汗水嗎?如果真有人因此中暑倒地,又該由誰承擔責任?
有網友指出,如果是救命藥物或逝去親人的遺物,即便需要翻找八十噸垃圾也在所不惜。若真是這般珍貴的物品,我們當然全力支持。某些事物的價值確實無法用金錢衡量。但一塊隨時可以購買替代品的電子消費品,是否真的值得讓兩位勞動者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
當事人滿心歡喜地表示能夠找回手表是“幸運的”,卻完全忽略了兩位老人彎腰駝背、汗流浹背的身影。這筆交易真的劃算嗎?或許只有失主盧女士認為劃算吧,畢竟不是她親自頂著烈日苦苦尋找。
隨著輿論聲勢不斷擴大,當?shù)刎撠熑嘶貞Q“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聽起來這句話說得漂亮,充滿服務人民的熱情。然而細細品味,味道卻變了。這種“有求必應”的承諾,難道不是將老人推向烈日下翻找垃圾的根本原因嗎?
公共資源是有限的,它并非私人銀行可以隨意透支。如果任何人的任何遺失物品,無論價值高低、重要與否,都能觸發(fā)如此大規(guī)模的“專項小組”模式,那么我們城市的正常運轉秩序將如何維系?是否意味著誰哭得響亮、誰的聲音大,就能獲得不成比例的優(yōu)待?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無需討論值不值得”的思維定式。誠然,為了公共利益吃點苦幫助他人看似充滿人情味,但這公平嗎?理性嗎?此時為何無人質疑這些?付出與回報嚴重不對等,唯有吃虧者才有資格評判。
“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但翻找垃圾的人群中卻找不到“我”字的身影。臟活累活全由底層人員承擔,他們是“暖心故事”的工具、背景板。他們的辛勤與風險,被一句輕描淡寫的“職責所在”輕易抹去了。但這還不是最讓人反感的部分。
誰被刻意忽略了?
最令人心緒難平的,是找到手表后的處理方式。失主在社交平臺上感慨萬千,感謝“眾多好心人”成就了自己的好運。洋洋灑灑的文字中,唯獨不見那兩位在垃圾山中為她“奮戰(zhàn)”四小時的環(huán)衛(wèi)工人身影。
他們仿佛成了隱形人,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當?shù)孛襟w的報道也將焦點放在“大海撈針”的奇跡和地方“服務”的高效上,將整個事件包裝成一個完美的正能量故事。而那兩位環(huán)衛(wèi)工人呢?作為最關鍵的角色,他們連配角應有的幾句臺詞都未能得到。
他們的名字、汗水與疲憊,都被徹底過濾掉了。一場精心策劃的“暖心劇”就這樣上演了,但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看得明白,這出戲里誰在臺前風光無限,誰又在幕后默默承受一切。
真正的溫暖,從來不是經過濾鏡修飾的宣傳,而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尊重。一個社會真正的文明程度,不在于它能創(chuàng)造多少“從八噸垃圾中找回手表”的奇跡,而在于它如何對待普通勞動者。
這兩位環(huán)衛(wèi)工人,他們的本職工作是清理垃圾,而非尋寶。讓他們去翻找垃圾本身就影響了正常工作,還額外承擔了職責之外的任務。請問這次翻找是否有給予他們相應的補貼?在這種極端天氣下執(zhí)行此類任務,是否有特別津貼?
哪怕失主能當面遞給他們一瓶冰水,說一句發(fā)自內心的“謝謝您二老,辛苦了”,甚至給予一些經濟上的感謝,我都愿意相信這件事確實是正能量的體現(xiàn)。因為這代表著看見、承認,以及普通人對他人付出的珍視,這才是城市應有的溫度。
如果所謂的“溫暖”,是以壓榨和忽視底層勞動者為代價,那么這種“溫暖”不僅廉價,而且冰冷。它溫暖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卻寒了大多數(shù)旁觀者的心。試問有多少家庭的孩子能佩戴得起上千元的手表?未來的我們不會是指使環(huán)衛(wèi)工人的那群人,更可能成為那個環(huán)衛(wèi)工人。
這塊手表,映照出了誰的困境?
如果現(xiàn)在沒有人站出來為底層民眾發(fā)聲,等到我年老之時又會怎樣?當我老去,靠這類工作維持生計時,若有人對我頤指氣使,讓我頂著烈日翻找垃圾,我又該如何應對?那時的我也要強顏歡笑地說“這就是正能量”嗎?
個別求助者在尋求幫助時理直氣壯地追求自身利益,絲毫不顧及援助者的感受。“虛假”的宣傳只會讓人心更加冷漠,也讓我們真正看清了現(xiàn)實——有些人確實不把人當“人”看待。這樣的服務能否對得起良心?能否贏得大眾的認可?
對“人”本身的漠視迫使我們必須思考: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怎樣的公共服務?我們又該如何構建一個真正尊重勞動者、體恤基層工作者的社會?手表雖然找回了,但有些更為寶貴的東西,似乎已在那八噸垃圾中永遠失落。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