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溝里桅子花初綻。我的花,終于開了。
一個月前的6月16日,是惡人谷周年紀念日。2025年,是四周年。
房前一畝三分地自足有余,屋后原本人類不宜的山溝花香浮動——必須感謝這雙傷痕累累的手,用四年時間,手搓一條溝,送我梔子花。
?感謝雙手送我一朵梔子花(左圖重點是手腕色差)。
1
送我一朵桅子花
對吃貨而言,能吃才是硬道理。
2021年6月,懷揣自給自足的夢想來到這里開荒種地。第一年的中心任務是整理土地。我要求不高,能種東西就行,種什么都好,能吃就行。
開荒的難度超出想像,耗時四個月,到了秋天才終于整出一片可以耕種的地。先種蔬菜:第一梯隊是速生葉菜;第二梯隊是越冬菜。來年春天再種水稻雜糧和果樹。原本全沒桅子花什么事兒。我對土地的想象里是沒有桅子花的,那是北方人的稀罕物。
2022年暮春,晨跑路邊見到白色花開,各種望聞問切確診為傳說中的桅子花,單瓣桅子。路邊的野花不采白不采,于是每天拈花惹草。
?桅子花季,采花大盜日常。
再后來,戰戰兢兢挖回來試種,怕栽不活。但是當地朋友卻說這種花“很賤的”。“很賤”,潑辣好養活的意思。事實證明此言不虛,就像桂花——在南方是隨處可見的道邊樹,在北方卻動不動死給你看,一方水土一方花。
再再后來,基于敢想敢試的吃貨天性以身試花,證實了桅子花可以吃、并且好吃。
采下的花瓣晾至半干、辭水后糖漬,就會變成鮮花醬,然后又會變成桅子花鮮花餅,比市面常見玫瑰鮮花餅更勝一籌,高居惡人谷食物鏈之巔。
桅子花自給自足,至少需要三年,甚至更久。
2
自給自足的三年法則
雖然福建一年兩熟,但在我的種植體驗里,很多都是以“三年”為單位的:第一年能收回種子就是勝利;第二年繼續交學費;第三年才算是上軌道。最早實現蔬菜自給自足,然后是主糧,從“有什么吃什么”過渡升級到“想吃什么有什么”,差不多都得三年。
福建潮濕多雨,喜干怕濕的油料作物大多沒戲,試過向日葵(油葵花葵都試了),失敗;亞麻,也失敗;芝麻根本就沒敢試。紅衣花生是這里的地標作物,但是出油率低,我種家鄉品種小白沙。2021開荒整地曠日持久沒能趕上秋花生種植季,2022種了春秋兩季勉強抵回了種子,2023夠吃、夠種子,仍不夠榨油。但有意外收獲,拔掉秋花生后種了油菜當綠肥,今春金黃花海意外收獲的油菜籽,差不多五十斤,油自給自足不是問題。
蜜蜂從兩箱變成六箱,蜂蜜自足有余。如此,只有鹽非買不可。接下來的小目標,是桅子花自足。
惡人谷的桅子花季,餐桌、臥房、工作臺,花瓣到處是,貌似凌亂,實則藏著暗戳戳的用心。凡我出沒處皆暗香浮動,心里的老虎表示很滿意。嘴巴和皮囊需要吃好,心有猛虎需要聞香識花。
送我一朵桅子花,我就不會忘記自己啦。忙忙碌碌的人生為口奔馳,有時候會忘記嘴巴皮囊之外的小心靈。山谷里的桅子花,是送給自己的一份禮物。
?山溝現在的樣子,我種下的植物,從左至右分別是:一歲的野姜花、浮萍、香蒲、水葫蘆、野姜花、芭蕉。
3
能力與邊界
2022年的6月16日,我的第一個惡人谷周年紀念日,跟鄰居打賭:一年不請人做事,自己親手搞定一切。賭注是十斤瑞巖香米。
彼時我是四年級“老農夫”,臺灣種稻兩年+古田菜稻一年+惡人谷開荒一年。在臺灣稻田加上菜地差不多三畝,除了機械打田收割,所有的事情全靠一己之力,勝任愉快。
在惡人谷的實踐歿于2022年10月13日,水稻成熟不能不收,而我發燒一周,遲遲不退。
最痛心的損失不是十斤瑞巖,而是不得不承認我能力的邊界。
那一年似乎總是處在受傷進行時。割破手、敲到頭都是小事,真正危險的是推著沉重板車絆倒且人橫飛出去,或者大力推舉被掉下來的門板砸到胸口,索性都是有驚無險。明明是平時能夠掌控的車子、可以承擔的重量,一再意想不到地失控,說明我的愿望超出了身體的承受能力。
?工傷一則。
當年在臺灣新手農夫能夠獨力完成,得益于平整豐饒的蘭陽平原高效規范的排灌系統,以及完備的周邊服務體系。惡人谷不僅考驗體力、能力,也是對選擇、判斷和適應性的全方位挑戰。我要學的不僅是開荒種田六十八般武藝,還要承認能力的邊界,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
惡人谷東側的邊界是鄉村公路,西側是一條山溝。開荒整地期間對山溝的利用是被動的,挖出來的竹根雜樹堆積如山,就近推到溝里,省下一筆運費。挖出來的廢物有多少?看下圖所示,右側的田埂,是原本土地的邊界,田埂之外的大斜坡,開荒過程中慢慢墊平,有了三米左右的一條田。
?河邊地貌,右側高處田梗是土地的邊界,正中幾條花生地,都是開荒廢物墊出來的。
原本山溝兩側長滿了竹子,還有高可沒人的草。挖不凈的竹根、拔不絕的草、受不完的傷,還有花進去的錢。單是撒下去的苜蓿種子,就兩千多塊。
最初規劃是在農田菜地之外的地方撒上苜蓿。這種多年生深根草,成為優勢植被可以保持水土、抑制雜草生長,而且好吃,是草中蛋白質之王,做蒸菜麥飯好吃到爆。
第一批種子六十斤、耗資一千多,出芽率不錯,但我忽略了土里的草籽,苜蓿不敵地頭草,活活被草欺死。拔光了草繼續撒苜蓿,再三再四除草,但這里的優勢植物還是草。后來請挖機把溝底淤泥挖敷在最上層,本以為淤泥里面沒有草籽,苜蓿總能成為優勢植被了吧——我還是失算了,忘了來去無影無蹤的風,還有風吹來的草籽,拔草不但傷手,還傷心。
?上圖為山溝本來的樣子,左側竹,右側草,個頭都比我高多了。下圖為山溝現在的樣子。
4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折中
人手不敵,只好請怪手。挖機,在臺灣叫“怪手”,怪手也是手。
在臺灣跟老農夫學到,盡量把田埂修得垂直更易于控草,如果把山坡也修直一些,不僅控草,也順便治理一下這條溝。
原本想挺好,把溝里堆積的陳年淤泥挖出來填到坡面,坡直了溝窄了水深了,田多了草少了水里還可以種點荷花養點魚,一舉數得。但是事實上,改溝工程成了無底洞,2023這一年是惡人谷的“挖機年”,先后經歷了六位挖機師傅。
有句老話“爛泥扶不上墻”,溝里的稀溜爛泥,怪手挖一斗稀湯倒在斜坡,立即順著溝邊滑回去,勉強掛在坡面上薄薄一層,一場雨過就會再次沖刷下來。
爛泥扶不上墻,而我又不甘心這條溝,于是一遍遍請挖機,一遍遍被爛泥打臉。直到第五位挖機師傅,先將崖坡上的干土向溝里扒,在原本漫坡和山溝之間形成了一道寬約一米、幾乎直立一米多高的土墻,再把溝底爛泥填進去,得到一片全新種植區。
搞定了爛泥,又打了兩道一米多高的小水壩,得到兩片一百多平方的可種植水面,雞頭米、菱角、馬蹄各種水生植物買買買。買最多的是各種蓮藕,粉藕脆藕都有。我要讓這條滋生蚊蠅的爛泥溝變成夢幻荷塘,北側開滿白色荷花,南側紅蓮。
可惜各種種忙活一整年,一株荷花沒見到,其他東西也沒活,可能因為是生土,再則,泥土壩蓄水不靈。
2023施工季,以年底接受水泥壩做結。
一直抗拒水泥,盡量避免硬化,減少人對土地的侵害,一開始兩個水壩都是泥土壩。當然我知道不僅爛泥扶不上墻,黃土也耐不住沖刷,事先做了防范措施。壩基打了垂直方向和橫向的木樁,整個壩體是一層泥土一層迷彩網多層疊加的“泥巴混凝土”,壩的表層,過水區鋪雙層加厚的塑料膜,其他地方種草,上固浮土、下固壩體。
這想法就像種苜蓿一樣,都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福建多雨,每一場大雨都席卷表層植被、沖刷表層土,雨后我再覆土補種,接著又是一場雨,直到我俯首稱臣水泥壩。
5
有心栽野花
有了水泥壩,不再操心抗洪保壩,瘋狂各種種,單荷花一項花了一千多,各種出芽,但沒一片荷葉活下來——我的荷塘夢毀于鴨子。上游和下游的鄰居,都開始養鴨子。一開始新手沒經驗,鴨棚總有堵也堵不完的漏洞,到處都是自由流動的游擊鴨,小荷才露尖尖角,都成了鴨子的午餐。
?時常來竄訪的游擊鴨。
但也不能因此說我的2024一事無成,失之荷花,收之野姜花與金雞菊。
野姜花和金雞菊都是路邊野生野長,沒花一分錢。野姜花根莖來自鄰村河溝,金雞菊是晨跑路上的偶遇。
金雞菊火焰一般,能點燃情緒的高亮金黃,野姜花潔白芬芳,香氣逼人,我不分伯仲地偏愛她們中的每一個。
金雞菊種在溝岸稍高,與路面齊平,野姜花喜水,沿水位線種一溜,她們都是宿根草,且是當地優勢植被,第二年一棵就能長成一叢。現在溝邊已經有了小片小片的金黃花毯,明年花毯就會連成整片,三年后,就會有野花夾岸的兩壁花墻。
?金雞菊。
木本的桅子花比野姜花金雞菊需要更長的時間。單瓣、復瓣,大花、小花,每一株移栽、扦插、日常管理的細節都是尋常瑣屑,曠日持久,我在花的生命里,花在我的生命里。
6
花的心藏在蕊中
2025,四周年之前,完成了惡人谷基建終結篇。房前,終于有了門,在外部世界和我的生活之間,做了有意識的區隔。屋后,橫跨山溝東西兩側,建了一個跨水涼亭。門和涼亭無干生產,不是農場必須基建,是我給自己的犒賞。
惡人谷雖小,但一天到晚干不完的活,唯有炎熱正午,不得不停。福建的夏天炎熱漫長,跨水涼亭是躲避酷暑的清涼之地。吊床高一點,面西,視線里金雞菊滿目金黃;搖椅低一些,面東,視線正對我的桅子花山坡。勞作之余,癱在吊床或者搖椅里,翻一本閑書或者什么都不翻,想想“人為什么活著”一類沒用的問題或者什么都不想。
?山溝里的跨水涼亭,是惡人谷夏日最涼快的地方。下圖的桌板上可以看到一小堆桅子花。
喜歡薩特那句話:“不管我們處于何種地獄般的環境之中,我想我們都有自由去打碎它,如果有誰不去打碎它,那就是他們自由地留在其中,也就是說,他們自由地將自己置于地獄之中。”
人各有命。可以是命運、無影無形難以琢磨。也可以是生命、一日三餐的肉身。如此安頓這副皮囊,有造化冥冥之中無形撥弄,也是我自己雙手親力親為的塑造。
我用四年時間打造一種關起門來朝天過的生活,山溝里的涼亭,是我送給自己的一個禮物,是蛋糕上的櫻桃。
?惡人谷也終于有了門。
緊挨涼亭的兩坡種滿了復瓣桅子。大瓣大葉的是高個子,小瓣小葉的貼地匍匐,也能形成一面綠毯。最早種下的桅子花,一年扦插育苗,二年移栽,活下來的第三年見花。雖然眼下只有少少幾株,但我不著急,每年花季過后修剪扦插,慢慢一點點移栽擴大,相信總有一天,我會親手種出一片鮮花覆地的山坡。
美色入眼,花香浮動,南面王不易也。
-這是食通社第724篇原創-
食通社
作者
扣子
農夫毅行者,村莊釀酒師傅。全職吃貨,兼職農夫,業余寫作。
圖片如無說明,均由作者提供
編輯:天樂
版式:明林
掃碼打賞,支持原創知食
點擊圖片,閱讀相關文章
點擊關鍵詞,進入更多文章合集
星標我們,不錯過更新
「點贊」「轉發」「在看」「留言」
▼ 擴散美味知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