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寧夏農林科學院就全球首個枸杞屬植物國際測試標準的通過sa組織現場觀摩。這是我國繼茶、粱、牡丹、丁香、荔枝、山茶、核桃屬測試指南后主導制定的第8個國際植物新品種測試指南。
走進位于銀川市西夏區的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種質資源圃,宛如來到了豐富多彩的枸杞世界。該圃占地25公頃,是目前國內外收集枸杞種質資源種類最豐富、活體保存數量最多的基因庫。6月24日,該院枸杞科學研究所聯合中國林業科學院林業研究所編制的《枸杞屬植物新品種特異性、一致性、穩定性測試指南》,在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第56屆果樹技術工作組會議上順利通過,成為該所多年來深耕枸杞種業的最新成果。
“何時觀察葉片形態?如何描述果實色澤?指南其實就是給枸杞品種的特征特性‘畫像’。”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安巍介紹說,“沒有標準之前,我們測試的方法五花八門,得到的結果也千差萬別。比如描述葉片時,有人選基部,有人選梢部,差異特別明顯。為保證結果真實有效,我們統一規定了測試的方法、部位和時間,再進行量化分析,最后就能得到統一準確的結果。”
在國家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曹有龍看來,今后國際上審定枸杞新品種必須參照本指南執行,既為枸杞種質資源保護和商業化育種提供了統一的規范,又為全球枸杞品種知識產權保護建立了統一的技術框架,“這標志著我們牢牢掌握了枸杞新品種審定的國際話語權,也有力推動了枸杞產業標準化與國際化進程。”
指南編制項目自2019年啟動以來,科研人員通過對1886份種質資源和46個審定保護品種的64個形態指標數據分析挖掘,同時吸收枸杞育種項目和一線種植企業、大戶的經驗,形成測試指南草案。之后多次邀請國內外同行專家進行討論修訂,篩選出27個能夠規范化描述、精準化辨識新品種的特征指標,經過2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專家的5次論證,指南最終得以通過。
今后,寧夏農林科學院將以此次枸杞屬測試指南發布為契機,加快培育兼具優質、高產、抗逆性的枸杞新品種,進一步夯實枸杞種業創新根基。該院尤其強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及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成員國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分享枸杞育種經驗、種植技術及標準化管理模式,鼓勵國內枸杞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品種權交易,推動自主培育品種走出國門、拓展全球市場份額。
編輯|高瑜審核|趙允
來源|科技日報作者|王迎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