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戰役開打以后,當時傅作義對于是戰是和尚未下最后的決心,他請教閻錫山,閻錫山對他說:軍事上能守才能攻,政治上能戰方能和。不能守而謀攻是速敗,不能戰而和是投降。
只要陳長捷能夠把天津守住,傅作義和我黨進行和平談判就有討價還價的資本。
當時天津是華北最大的工業城市,擁有200萬人口,是華北第二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有4760余家工廠企業,占全國工業比重的十分之一;有28500多家商號,有13所大學和幾十所中等學校。
天津的守城部隊共有10個正規師,4個特種兵團,還有地方部隊,計13萬守備兵力。
同時陳長捷為了守住天津,已經是做好了超多的戰前準備,在1月14日凌晨,他還給部下發了一個命令:“如果我戰死,由兼防守副司令林偉儔繼承”,并規定“各級主官如果戰死,也要預先指定繼承人”。
但是,一打起來,陳長捷完全懵了,東野的火力又猛,戰斗力又強,突進速度又快,他的防御體系壓根就沒起到多大作用,解放軍就已經攻進來了,從1月14上午10點鐘發動總攻,到15日下午3點鐘結束戰斗,總共用時才29個小時,解放軍就解放了天津。
從這個結果來看,傅作義用陳長捷用錯了?換成更擅長防守的董其武,結果是否好一點? 我們先來看一下董其武的戰績。
第一次是45年綏包戰役,晉察冀和晉綏兩個軍區主力部隊要消滅傅作義,傅自己帶兩萬精銳守歸綏,把董其武空降到包頭堅定守住,包頭都是保安師補訓團之類的雜牌部隊,一萬多人。賀帥帶著晉綏軍區主力部隊圍攻包頭,一度打進城區了,結果巷戰被趕了出來,后續聶帶著晉察冀主力合圍包頭,也沒打下來。
第二次是46年大同集寧,董其武帶三個師打集寧,第一時間沒打下來,楊得志帶兩個縱隊從大同趕來救援,把董其武這三個師包圍在集寧城外,結果董其武原地構筑陣地固守待援,堅持了好幾天最后傅作義大部隊到了反包圍楊得志兩個縱隊,最后攻下集寧。
第三次是49年9月綏遠起義。北平在49年1月和平解放,當時軍統造謠說傅作義被軟禁了,董其武在綏遠拖著不起義,談判條件必須面見傅作義,最后沒辦法49年9月真把傅放回綏遠,傅還在綏遠會見了徐永昌。最后49年9月19日綏遠通電起義,離開國大典不到半個月。
看著看見,董其武可稱傅作義帳下第一防守猛將,深得傅作義防守精髓,同時傅作義集團另外幾個大將也都是意志堅定的猛人,要不就是像董其武那樣,真的可以堅守住,就算堅守不住,也有出城突圍的例子,也就是張家口攻堅戰中的孫蘭峰,再或者是郭景云那樣,直接兵敗自殺,最后就是有像安春山那樣,都全軍覆沒了,硬生生裝乞丐逃了回來,而陳長捷不同,因為只有他被我軍俘虜了,這也算他自己倒霉,被傅作義安排防守天津了,打這場實力懸殊的戰役,但真實情況就是,他是臨危受命,之前被傅作義安排的是閑職,就說他和傅作義集團核心圈還隔了一層。
就說真讓董其武守衛天津,他估計也守不住,因為他前幾次防守成功,是鑒于晉察冀部隊的裝備參差不齊,而且還沒有重炮,而這次面對的是攜遼沈大勝的東北野戰軍,當時解放軍攻擊天津的部隊計有5個步兵縱隊共22個步兵師,還有特種兵縱隊和野司警衛團配合作戰,總兵力達 34 萬人,配備火炮和迫擊炮1300 門,坦克 30輛,裝甲車 16輛。攻津部隊不僅陣容雄壯,而且裝備精良,僅山炮、野炮、榴彈炮、加農炮和重迫擊炮等大口徑火炮的數量就達 538門,超過天津守軍的 10倍,甚至超過淮海戰役中國民黨80萬大軍的全部重炮數量,可見其裝備的豪華程度,再加上我們的戰術得當,最后就是指揮官的問題上,天津戰役我方除了劉亞樓,還有李天佑 劉震和黃永勝等猛將,他們哪個人的軍事能力可都不在董其武之下。
圖片來自網絡 探究真實歷史 宣傳正能量 無不良之引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