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輝已經火了整整三年。在抖音的生態里,這幾乎是個奇跡。抖音里大多數網紅,都如同夏夜流螢,亮得快,滅得也快,而董宇輝從 2022 年 6 月,憑借 “雙語帶貨 + 文學金句” 出圈至今,火了三年時間,熱度始終未減。
不過近來風向漸轉,聶圣哲公開批評董宇輝 “文化表演”,胖東來的老板于東來先生,也是發文力挺聶圣哲,三方支持者,在網絡上你來我往,也是掀起一場不大不小的網絡風波。
但我并不想討論這場爭論的輸贏,也不想討論他們誰正誰邪。真正讓我坐立難安的,是“聶董之爭”的背后,那個更加刺眼的問題:董宇輝現象下的 “偽文化” 狂歡。
董宇輝現象,本質上是一場 “偽文化” 參與潮的集中爆發。而我,正是這場狂歡里最虔誠,也最糊涂的參與者。
在講這個問題之前,先簡單做一下自我介紹,我從事互聯網行業9年多,做過編輯,干過剪輯,搞過運營,也弄過直播。
2016年,我從兼職開始,到全職員工,到公司中層,再到創業老板,我自認看透了內容生產的套路??伤较吕?,我卻是個重度短視頻依賴者,每天至少刷5個小時。
大拇指往屏幕上一放,就好像打開了提線木偶的開關,手指在屏幕上機械滑動,一劃就是幾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
直到最近賦閑在家,對著落灰的書架發呆時,才突然驚覺:我早已陷進了 “偽文化” 的泥潭里,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陷越深。
還記得三年前,董宇輝在直播間里說:“當你背單詞的時候,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當你算數學的時候,南太平洋的海鷗正掠過海岸……”
我被這句充滿畫面感的金句擊中了,覺得這才是 “有文化” 的樣子。沖動之下,我不僅點了關注,還下單了一袋他推薦的大米,仿佛買了大米,就買走了那句詩里的浪漫。
從這個大米的訂單開始,短視頻算法便“趁熱打鐵”,瘋狂地給我推送一切跟 “文化” 沾邊的短視頻內容。從董宇輝的金句集錦,到唐詩宋詞的碎片化解讀,再到百家講壇的精簡片段……
我像個貪婪的孩子,對著屏幕頻頻點頭,憨憨點贊,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雅,實在是太雅了,這才是我該追求的東西?!?/p>
可現在回頭再看,那些曾經被我奉若珍寶的 “文化”,不過是短視頻推薦算法,喂給我的速食飼料。我真的理解那些詩詞的深意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當我拿起手機時,聽博主拆解 “床前明月光” 的三個隱喻,我頓時覺得自己通透了,可放下手機,轉身就忘了 “月光” 在李白筆下究竟藏著多少鄉愁。
刷到 “蘇軾一生三起三落” 的短視頻,跟著博主感嘆 “人生如逆旅”時,又瞬間理解了東坡居士的豁達,可放下手機,連《東坡志林》都沒有翻開過一頁。
有一條批評董宇輝的評論,最近總在我腦子里盤旋:“董宇輝的出現,滿足了大部分人懶得讀書,卻又想附庸風雅的需求?!?這句話像鋼針一樣扎在我的心上,這說的不就是我嗎?
整天攤在床上刷手機,看泛知識博主講《論語》,我能對著屏幕憨憨點贊,可桌上那本精裝版《論語》,塑封還沒拆開,灰塵已經厚到可以寫字。
在短視頻里,我用 “聽過 = 懂了” “轉發 = 認同” 替代真正的理解,用三兩分鐘的 “文化快餐” 填滿時間,卻騙自己這是 “熱愛學習”。
更可怕的是,我早已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作為一個曾經的內容創作者,我本該知道:短視頻的本質是情緒操控。它用快節奏的剪輯、精準的 BGM、掐頭去尾的金句,讓你在半小時內哭了又笑,笑了又怒,像個提線木偶。
可我卻心甘情愿成了傀儡。它讓我覺得 “懂了”,我就真以為自己懂了;它讓我覺得 “感動”,我就掏心掏肺地感動。
我們總嘲笑那些沉迷游戲、追擦邊視頻的人 “虛度光陰”,可轉頭就用 “刷文化短視頻” 包裝自己的懶惰。說到底,兩者又有什么區別呢?不過是換了件 “風雅” 的外衣,繼續在沙發上消磨生命。
董宇輝的爆火,從來不是一個人的成功。
他更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這代人的集體困境:我們渴望文化的滋養,卻懶于付出深耕的時間;我們想顯得有內涵,卻只想走 “聽過就等于學會” 的捷徑。
于是,直播間里的幾句詩詞、短視頻里的幾個歷史段子,就成了我們附庸風雅的道具,一場盛大的 “偽文化” 狂歡就此開場。
可文化從來不是用來 “刷” 的。它藏在一字一句的閱讀里,在一思一悟的沉淀里,在放下手機、翻開書本的那個瞬間里。
而我們,真的該從這場夢里醒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