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7月15日5時34分
搭載天舟九號貨運飛船的
長征七號遙十運載火箭
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
天舟九號入軌后
于8時52分成功對接
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后向端口
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由我校楊善林院士、丁帥教授團隊牽頭
聯合相關單位共同研制的
非接觸式智能生理檢測裝置
隨天舟九號上行中國空間站
上行中國空間站的非接觸式智能生理檢測裝置,能夠捕捉由心動周期和呼吸引發的面部形態、光譜、熱分布特征變化,通過在軌數字生物標志物挖掘和多模態多任務學習,從新的視角實現空間特因環境下心率、呼吸率、面溫、心率變異性等體征的非接觸式高精度檢測和情緒、應激、疲勞等狀態的非接觸式細粒度鑒別。該裝置是支撐空間站應用與發展工程航天醫學實驗領域研究的一項重要產品,為在軌運動負荷及其疲勞狀態評估提供新技術手段。同時,利用空間站的實驗環境對非接觸式智能生理檢測技術可靠性和環境適應性進行必要的實驗。
非接觸式智能生理檢測裝置經過項目論證、設計方案評審、實驗工程件和飛行件研制、系統環境試驗、地基模擬實驗、交付驗收等一系列環節,直至搭乘天舟九號貨運飛船進入空間站,開始長期在軌運行。由于該裝置是通過非接觸式觀測人的面部信息和模型推演計算來實現對航天員在軌生理檢測,故取名“首望”。
該團隊長期堅持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深入的理論研究和技術攻關。在“首望”的研制過程中,形成了一支能吃苦、善鉆研的團隊,一大批年輕教師和青年學生在項目中茁壯成長。例如,青年教師王浩在軟件架構設計階段曾連續多日發燒,但仍頂著高熱多次迭代軟件版本實現了非接觸式微弱生理信號提取與多參數同步檢測;青年教師宋程在系統集成關鍵階段連續50小時蹲點在測試現場,成功優化了跨場景算法性能和系統整體運算效能;岳子杰、莫海淼、俞堯、戎千、徐俊聰、李祥文、崔海濤、劉子豪等一大批博士碩士研究生深度參與技術研發,不僅大幅提升了科研能力與工程素養,更樹牢了勇擔重任的理想信念,涵養了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錘煉了不畏艱辛的科研精神。
據報道,天舟九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后的第4次貨運補給任務,是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36次發射任務,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84次飛行。天舟九號貨運飛船裝載了航天員在軌駐留消耗品、推進劑、應用實(試)驗裝置等物資。
來源 | 新華社 管理學院
編輯 | 陳雨陽
責編 | 衛婷婷 徐晨希
投稿郵箱 | hfutxcb404@163.com
教育部連開7場座談會,釋放了哪些強烈信號?
HFUT暑期開始了,超全服務指南一鍵收藏!
@2025級考生,你被合肥工大錄取了嗎?快來查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