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上午,由深圳圖書館與教育大事全媒體聯手打造的“‘圳’是少年時——明星少年面對面”暑期特別活動在深圳圖書館北館報告廳舉行。兩位優秀的深圳少年——今年高考考入北京大學的深圳外國語學校高中部畢業生黃翰、“手搓”火箭成功升空的燕川中學高二學生王裕寧與主持人展開了精彩的對話,就個人的成長經歷、多元的發展路徑展開深度探討,還與現場觀眾進行了積極互動。
活動結束后,大事君深入采訪了王裕寧同學,了解到這位在訪談中表達清晰、淡定如常的優秀中學生,是如何將一個興趣的萌芽發展成為全國矚目的成就,又是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爆火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活變化。
從廢品回收站
到戈壁灘發射地的漫長征程
王裕寧的火箭夢緣起于幼兒園時期,彼時,還是小朋友的他在電視上看到了神舟九號的發射直播,深受震動,火箭騰空的絢麗尾焰就這樣在他心中埋下了種子。
升入小學后的周末,王裕寧會跟隨媽媽一起在龍崗區圖書館做義工,閑暇時喜歡看書,經常借閱一些科學類的科普書籍。六年級的時候,他在科學老師的指引下,完成了一篇關于臺風的小論文,并積極參加各種科創類比賽,正式開啟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制造屬于自己的火箭”是王裕寧一直以來的夢想,他在初中的時候就嘗試做實驗,繪制設計圖紙、在廢品回收站撿紙筒做模型,鉆研火箭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技術,同時開始閱讀更具專業性的航空航天類書籍。他還將注意力放在了網絡上,以獲取更多的知識,也因此在抖音、b站等平臺上結識了和自己一樣的業余愛好者,并經常向他們請教問題。
“當時一些年齡更大、經驗更豐富的愛好者建議我去知網上查看論文,我馬上就去看了。”對于一個初中生來說,閱讀浩如煙海、晦澀難懂的學術論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王裕寧堅持了下來,為之后的實踐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了解到燕川中學是一所航天特色學校,擁有航天實驗室等優厚的場地設備后,王裕寧在初升高時毅然選擇報考。燕川中學是中國航天科技教育聯盟理事單位,不僅有豐富的航空航天校本課程,組織學生前往航天基地、高新企業調研,還經常邀請到航空航天領域的院士、專家做專題講座。
深圳市燕川中學
在這樣的“硬核”支持下,王裕寧積累起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高一上學期,他帶頭組建成立了“紅箭航天社團”。學校元旦晚會上,由他改制的一枚小火箭——“燕中一號”成功發射,實際飛行高度為80米左右。
在2024年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中,王裕寧與包智杰、王俊兩位同學一起制作的小型低成本探空火箭——“極星1號”的飛行高度突破600米,獲得了全國高中組一等獎。少年心中的那團火焰已在熊熊燃燒,為他照亮了前進之路。
此時,距離“飛燕一號”火箭在青海冷湖實驗室的成功發射,已不到一年時間。
火箭發射成功
只是人生的一個節點
2025年5月27日,“飛燕一號”在點火后直沖云霄,飛行實際高度達到了10.5公里。當被問及“發射倒計時是否手抖”,王裕寧的回答出人意料地從容:“手沒抖,但心跳地很快。”這枚承載著團隊大半年心血的自制火箭,刷新了我國中學生火箭研制與發射的紀錄。
研發“飛燕一號”火箭的團隊,由8個來自全國各地的高中生業余愛好者組建。起初,大家通過網絡平臺認識,在航空、火箭等相關視頻的評論區互相留言、聊天。在這一過程中,王裕寧產生了做“大火箭”的想法,提議一起組隊,并擔任起團隊的總負責人和火箭的總設計師。
團隊的第一次“線下面基”是在2024年7月,大家在北京集結,和專家、老師一起設計火箭,在十天左右的時間里就完成了總體研發工作。之后成員們便各自回校,利用課余時間通過騰訊會議、微信聯系溝通,完成后續工作。第二次見面,就是在發射火箭的青海冷湖了。
“飛燕1號”團隊與專家指導組合影
“整個過程都非常順利,火箭從制作到發射基本上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王裕寧認為,“飛燕一號”的成功發射,是團隊成員互相配合、包容、接納的結果。在研發階段,如果有成員提出創新點,大家都會認真對待,一起討論,直到得出結論。
“我們的團隊成員雖然都是高中生,但都是具備相當經驗的愛好者,個人都曾發射過火箭,不管是知識還是實踐方面的經驗都非常充足。”王裕寧談及前期的準備工作,語氣略顯輕松。在火箭發射時拍攝的視頻中,他的神情在一眾歡呼雀躍中也顯得尤為冷靜。不過,他也承認自己在發射前其實有點緊張,“雖然成功的把握很大,但畢竟是第一次發射那么大的火箭,沒有經過任何試驗,也不排除有失敗的可能。”
在整個研發過程中,燕川中學一直提供著強大的助力,“學校不僅提供設備資源和資金支持,還邀請來航天領域的專家。”團隊得到了來自多方的幫助,包含高校、研究所、各類航天企業、航天科學家以及相關領域多位研究員的技術指導。
看似寥寥幾句的總結,背后是團隊每個人大半年的全力以赴。除了負責團隊的溝通工作、火箭的總體設計,王裕寧還負責了團隊的文檔歸納、總結工作,將研發“飛燕一號”所有的工作細節都詳細記錄在案,為下一枚火箭的研發做準備。
“飛燕一號”設計圖
“下一步肯定是要制造飛得更高的火箭。”談及此,王裕寧的語氣非常堅定,據他介紹,目前中國愛好者制作的火箭升空高度最高是10公里,而美國愛好者達到的高度已是143公里,兩者相差十倍之多。“這個差距還是很大的,所以我們接下來的目標就是不斷縮小這個差距。”
“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次的成功只是一個節點,我相信將來自己還會有更大的成就。”王裕寧說道。
爆火之后依舊專注自我
未來不會僅限于火箭事業
“飛燕一號”發射升空的事跡接連登上央視、人民日報、新華網等官媒,王裕寧獲稱“敢于問天的新時代追夢人”,引發了全網的熱烈討論,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紛紛表達了由衷的羨慕和驚嘆,諸如“厲害了深圳少年”“未來可期”“敢想敢干”等等稱贊在相關視頻的評論區刷屏。
面對社交媒體的紛紛熱議,王裕寧顯示出了遠超同齡人的成熟和淡然,“沒有太在意、家人也沒有到處炫耀。”他始終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在熱愛領域積極探索的普通學生,接受紛至沓來的采訪,然后正常學習和生活。就連面對惡評,他都始終保持著一顆平常心。
“我看到了網絡平臺上一些不友好的評論,但不會放在心上,也沒有任何心理壓力。”不管是贊美還是惡評,王裕寧都秉持著“不要去分析對方動機”的良好心態。“興趣就是支撐我的最大動力,哪怕只有一個人支持,我也會選擇繼續堅持,長久地做下去。”
這樣強大的心態和淡泊的性格背后是家庭的堅定托舉,王裕寧從小到大的每一個科技愛好、選擇的每一條路,家人都非常支持,“我們的家庭教育就是‘放養式’,父母性格都很開明,從不強迫我報名興趣班。我媽還說,只要不違法,無論我干什么都會支持!”
家庭給予的底氣、對愛好一如既往的堅持也塑造了王裕寧自律的品質,他對于自己的作息要求嚴格:早上5、6點左右起床,晚上12點左右睡覺。“不管是在家還是學校都是這樣,早起讓我有更多時間鉆研愛好。”平時除了航空航天,他還會關注建筑、船舶、繪畫、天文觀測等等領域,還特別喜歡看時事新聞和名人傳記。
王裕寧求知的步伐也沒有停下,最近正在撰寫一篇論文,是關于液體火箭發動機新型燃料的小課題研究,目前完成了發動機的初步設計和燃料熱力學數值初步的計算,這一工作少不了大量專業知識的運用,除了其他火箭愛好者進行交流,閱讀書籍、文獻是他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
“目前在讀的書是《星際航行概論》,作者錢學森是我非常崇拜的人,他的系統工程思維,對當今的科技發展有特別大的幫助。”馬斯克也是王裕寧的偶像,這位企業家樂觀積極的心態及其高效率運轉的公司,激勵著他以豁達的人生態度面對一切,也讓他產生了自主創業的想法。
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遇到不順時,王裕寧會暫時將陣地轉移到火箭上——“換換腦子”,讓自己放松、感到快樂和滿足,再投入學習。面對即將升入高三、學業壓力陡增的情況,他打算將重點放在課業上,在保持興趣愛好的同時,往更好的大學沖刺,向著更高層次發展。
談及未來可能從事的行業,王裕寧并不如同多數人想的那樣鎖定“火箭事業”,他有著自己的考慮,“我并沒有把自己限定在航空航天這一個行業,只要是科技創新的領域都可以嘗試,也可能會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領域做相關的工作。”
面對鏡頭和提問,這位少年從容而堅定,自始至終都展現出了坦蕩自得的心境。當被問及“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時,王裕寧的回答簡潔而有力:“未來我想成為我自己。”
“圳”是少年時——明星少年面對面
是深圳圖書館與教育大事全媒體舉辦的
暑期特別節目
將為廣大家長和青少年
提供近距離接觸深圳優秀學生的機會
了解TA們的獨家成長秘籍!
下一期活動將在8月9日舉行
歡迎大家關注教育大事公眾號
了解活動相關信息!
部分資料參考:深圳市燕川中學
作者:vesper
訪談照片:Ring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