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漫漫征程中,1969 年 7 月 20 日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這一天,美國阿波羅 11 號宇宙飛船成功實現載人登月,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踏上了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那句 “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宣告著人類在太空探索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此后,美國又相繼完成了 5 次載人登月任務,共有 12 位宇航員踏上月球,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和探測活動,帶回了珍貴的月球樣本和大量數據,極大地推動了人類對月球乃至宇宙的認知。
阿波羅登月計劃是 20 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科技成就之一,是美國在冷戰時期與蘇聯太空競賽的關鍵成果。它不僅彰顯了美國在航天領域的領先地位,也為后續的太空探索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在驚嘆于這一偉大成就的同時,也對其中的一些細節產生了濃厚興趣,比如宇航員在完成月球任務后,究竟是如何從遙遠的月球返回地球的呢?
要了解宇航員從月球返回地球的過程,首先得深入認識執行這一偉大任務的 “主角”—— 阿波羅飛船。阿波羅飛船作為一個高度復雜且精密的航天器系統,由指令艙、服務艙和登月艙三個主要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肩負著獨特而關鍵的使命 ,共同構成了宇航員在太空旅程中的 “生命保障系統” 和 “移動基地”。
指令艙:指令艙是整個飛船的核心控制中樞,也是宇航員在漫長太空飛行過程中的主要生活和工作空間,相當于飛船的 “大腦” 和 “起居室”。它呈圓錐形,這種獨特的外形設計在返回地球大氣層時,能夠有效地利用空氣動力學原理,減少空氣阻力,確保安全返回。指令艙內部空間雖然相對緊湊,但卻配備了齊全的設備,包括先進的導航系統、通信設備、生命保障系統以及各種控制儀表板,為宇航員提供了精確的飛行數據和舒適的生活環境,保障了他們在太空中的日常起居、工作操作以及與地球指揮中心的實時通信。
服務艙:服務艙猶如飛船的 “后勤保障部”,是一個直徑 3.9 米、高 7.6 米的圓柱體,為飛船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動力支持和物資儲備。它攜帶了大量的推進劑,這些推進劑是飛船在太空飛行中進行軌道轉移、姿態調整以及返回地球時的動力來源,就像汽車的汽油,為飛船的運行提供持續的能量。此外,服務艙還裝備了各種重要的設備和儀器,如用于發電的燃料電池、維持艙內環境穩定的環境控制系統以及用于散熱的散熱器等,保障了飛船在太空中的正常運行。在整個任務期間,服務艙一直與指令艙緊密相連,不離不棄,直到返回過程中進入大氣層之前,才完成使命被丟棄。
登月艙:登月艙則是專門為登陸月球以及從月球返回而設計的,堪稱整個任務中的 “月球擺渡車”。它由下降級和上升級兩個部分組成,具備獨特的功能和結構。下降級主要負責在月球表面的著陸任務,它配備了強大的著陸發動機,在接近月球表面時,通過發動機的反推作用,實現減速和軟著陸,確保宇航員安全抵達月球。
同時,下降級還安裝了四條穩定的著陸腿和多個儀器艙,為宇航員在月球表面的活動提供了穩定的支撐和必要的科學探測設備。上升級則是宇航員從月球返回月球軌道的關鍵工具,它搭載著宇航員和珍貴的月球樣本,在完成月面任務后,啟動發動機,脫離下降級,成功飛離月球表面,進入月球軌道,與指令艙實現對接,最終帶領宇航員踏上回家的旅程。
在正式執行載人登月這一史無前例的任務之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進行了一系列周密而嚴謹的準備工作,開展了大量的無人和載人測試任務,對阿波羅飛船的各個系統和功能進行了全面的驗證和優化。
當阿波羅飛船抵達月球軌道后,指令艙和服務艙繼續留在軌道上運行,而登月艙則肩負著將宇航員送往月球表面的重任,開始分離并緩緩下降。登月艙的設計堪稱精妙絕倫,其由下降級和上升級兩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經過精心設計,具備獨特的功能,在宇航員的登月和返回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下降級就像是一位忠誠的 “守護者” 和 “墊腳石”,在降落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它配備了強大的著陸發動機,這些發動機在接近月球表面時啟動,通過反推作用產生強大的阻力,實現減速和軟著陸,確保宇航員能夠安全、平穩地踏上月球表面。同時,下降級還安裝了四條堅固的著陸腿,就像大象的四條粗壯的腿一樣,為登月艙提供了穩定的支撐,使其能夠穩穩地站立在月球表面。
此外,下降級上還搭載了各種科學儀器和設備,這些儀器和設備幫助宇航員在月球表面開展了一系列的科學探測和實驗活動,為人類對月球的認知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和樣本。
完成任務后,下降級并沒有 “功成身退”,而是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了上升級飛離月球的發射架。它那堅固的結構和穩定的支撐,為上升級的發射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就像一座堅固的發射塔,確保上升級能夠順利起飛,進入月球軌道。
上升級則是宇航員從月球表面返回月球軌道的關鍵工具,是他們回家的 “希望之舟”。它雖然個頭相對較小,但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和關鍵的設備。上升級攜帶了高性能的發動機和充足的推進劑,這些發動機就像強大的心臟,為上升級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使其能夠克服月球的引力,成功飛離月球表面。
上升級的質量和燃料配置也是經過精心計算和設計的。它的總重約為 4.7 噸,在這個相對較輕的質量中,卻蘊含著超過 2.3 噸的高性能燃料(偏二甲肼)。
在地球上,我們都知道發射衛星需要巨大的火箭,這是因為地球的質量巨大,引力也非常強大,要把衛星加速到足夠大的速度才能使其進入太空。地球的逃逸速度高達 11.2 公里 / 秒,而且地球表面還有厚厚的大氣層,存在空氣阻力的作用。為了減小空氣阻力,火箭通常被設計成細長的形狀,就像一支尖銳的利箭,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空氣對火箭飛行的影響。
然而,月球的情況與地球截然不同。月球的質量遠遠小于地球,其引力只有地球的 1/6,這使得月球的逃逸速度僅約為 2.4 公里 / 秒,遠低于地球的逃逸速度。而且,月球表面幾乎是真空狀態,沒有空氣阻力的影響。這兩個因素使得上升級在月球上起飛時面臨的困難大大降低。
由于月球引力較小,上升級不需要像從地球發射衛星那樣巨大的火箭,就能較容易地達到進入月球軌道所需的速度。實際上,上升級只需要達到約 1.8 公里 / 秒的速度(月球第一宇宙速度),就能夠成功進入月球軌道 。
當登月艙上升級成功飛離月球表面,進入月球軌道后,接下來面臨的就是一個至關重要且技術難度極高的環節 —— 與在月球軌道上等待的指令艙進行對接。這一過程需要極高的精度和宇航員精湛的操作技術。
當登月艙上升級接近指令艙到一定距離時,宇航員需要進行最后的手動對接操作。他們通過操縱飛船上的對接機構,使上升級與指令艙逐漸靠近并實現對接。這個過程需要宇航員具備高度的集中力和精湛的操作技巧,因為一旦對接失敗,宇航員將面臨極大的危險,甚至可能無法返回地球。然而,憑借著宇航員的勇氣和智慧,以及前期充分的訓練和準備,阿波羅計劃中的多次月球軌道對接都取得了成功,為宇航員從月球返回地球提供了關鍵的保障。
進入指令艙后,宇航員們便會拋掉已經完成使命的登月艙上升級。登月艙上升級在完成了將宇航員從月球表面送回月球軌道的任務后,已經不再需要,而且它的存在還會增加飛船返回地球時的負擔。因此,宇航員們果斷地將其拋棄,使飛船能夠以更輕的重量和更優化的結構返回地球。
在這個過程中,飛船需要達到足夠的速度,以克服月球的引力束縛,進入地月轉移軌道。這個速度通常被稱為月球的逃逸速度,約為 2.4 公里 / 秒 。
在經歷了漫長的地月轉移軌道飛行后,指令艙終于接近地球,即將進入地球大氣層,這是整個返回過程中最為關鍵和危險的階段之一,也被形象地稱為 “黑色 7 分鐘”。在進入大氣層前,宇航員們需要先拋掉已經完成使命的服務艙,此時的指令艙就像一只即將歸巢的飛鳥,獨自承擔起將宇航員安全帶回地球的重任。
指令艙以近第二宇宙速度(11.2 千米 / 秒)高速沖向地球大氣層,如此高的速度使得指令艙與大氣層劇烈摩擦,瞬間產生極高的溫度,表面溫度可達數千攝氏度,就像一顆燃燒的流星劃過天際。為了抵御這種高溫,指令艙的表面覆蓋著一層特殊的隔熱材料,這些隔熱材料通常采用燒蝕隔熱的原理,在高溫作用下,隔熱材料表面會逐漸熔化、升華或分解,通過吸收大量的熱量并帶走熱量,有效地保護指令艙內部的宇航員和設備不受高溫的侵害。
在指令艙進入大氣層的過程中,還會經歷一個 “黑障” 階段。由于指令艙與大氣層劇烈摩擦,周圍形成了一層高溫等離子體鞘,這個等離子體鞘會屏蔽電磁波,導致指令艙與地面控制中心之間的通信暫時中斷,地面無法獲取指令艙的實時數據和狀態,這給地面控制和宇航員的安全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然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完善,科學家們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如優化通信頻率、采用特殊的通信天線和信號處理技術等,盡可能地縮短黑障時間,提高通信的可靠性,確保在黑障期間也能對指令艙進行有效的監測和控制。
當指令艙的速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它會在距離地面約 10 千米的高度打開降落傘,利用降落傘的阻力進一步減速。指令艙的降落傘系統通常由引導傘、減速傘和主傘組成,它們依次工作,協同完成減速任務。引導傘首先打開,它的作用是拉出減速傘,減速傘工作一段時間后,與指令艙分離,同時拉出主傘。主傘展開后,提供了強大的阻力,使指令艙的速度迅速降低,最終以相對較低的速度安全降落。
在指令艙降落后,地面救援力量會迅速出動,前往降落地點進行救援。救援人員會將宇航員從指令艙中轉移出來,對他們進行身體檢查和醫療護理,確保他們的身體健康。同時,他們還會回收指令艙和艙內的各種設備和物資,包括珍貴的月球樣本,這些月球樣本對于科學家們研究月球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從月球返回地球的過程是一個極其復雜和充滿挑戰的過程,它涉及到眾多先進的航天技術和精密的操作,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任何一個小的失誤都可能導致任務的失敗和宇航員的生命危險。然而,憑借著人類的智慧和勇氣,以及不斷創新和發展的航天技術,阿波羅計劃中的宇航員們成功地克服了重重困難,安全地從月球返回地球,為人類的太空探索事業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