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南京金川門外,燕庶人朱棣終于見到了他的親弟弟:周庶人朱橚。自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八月被抓,到如今重獲自由,遭受了百般折磨的朱橚百感交集,握著兄長的手痛哭流涕。
上慮朝廷事急加害周、齊二王,遣騎兵千余馳往衛之。周王初不知上所遣,倉卒惶怖。既知乃喜曰: “我不死矣!”來見,上出迎之。周王見上,拜且哭。上亦哭,感動左右。周王曰: “奸惡屠戮我兄弟,賴大兄救我。今日相見,真再生也。”言訖復哭,哭不止,上慰止之。—《明太宗實錄卷九下》
燕庶人朱棣劇照
那么在洪武朝風光無限的大明親王們,在建文朝都經歷了些什么呢?
權勢熏天的洪武親王
吳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吳王朱元璋在應天(今江蘇南京)即位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初七日,朱元璋下旨封建諸王,其中次子朱樉封秦王,第三子朱棡封晉王,第四子朱棣封燕王,第五子朱橚封吳王,第六子朱楨封楚王,第七子朱榑封齊王,第八子朱梓封潭王,第九子朱杞封趙王,第十子朱檀封魯王,侄孫朱守謙封靖江王,目的是讓他們“勤民奉天,藩輔帝室”。
少年燕王劇照
到了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由于天象異常,平遙縣儒學訓導、浙江寧海人葉伯巨進了一封《奉詔陳言疏》,里面涉及到了三個核心問題:“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其中分封太侈這一條惹得朱元璋大怒,甚至想親手射死葉伯巨,我們來看看他都說了什么。
議者曰:‘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雖廣,立法雖侈,豈有抗衡之理?’臣竊以為不然。何不觀于漢、晉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孫也;七國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孫也。一削其地,則遽構兵西向。晉之諸王,皆武帝親子孫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劉、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禍患立生。援古證今,昭昭然矣。此臣所以為太過者也。—《明史卷一百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
那么洪武年間的親王都享受了怎么樣的待遇呢?
- 親王府邸
根據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工部尚書張允所制定的規制,王城高度達二丈九尺五寸,近10米高。護城河闊十五丈,深三丈,也就是寬度超過45米,深度有9米多。
明代親王府
王府之內有仿效皇宮三大殿所修建的承運殿、圜殿、存心殿,宮殿、門廡及城門樓皆覆以青色琉璃瓦,和皇太子東宮的規制完全一樣。
以最早竣工的太原晉王府為例,明代親王府的標準大小為“東西一百五十丈二寸五分,南北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也就是東西寬約500米,南北長約660米,總面積約為現在北京故宮的百分之四十五。
- 親王護衛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朱元璋下旨設立親王護衛指揮使司。每王府設三護衛,每衛設左、右、前、后、中五所。每所設千戶二人、百戶十人。又設圍子手二所,每所千戶一人。
明制每個千戶所合計一千一百二十人,三護衛總人數接近一萬七千人。所謂的圍子手,就是“圍宿軍”的俗稱,兩個千戶所兩千兩百四十人。這樣一算,和《明史》記載明初親王護衛甲士“多者至萬九千人”完全符合。
晉王朱棡劇照
不但如此,像晉王朱棡、燕王朱棣、楚王朱楨、蜀王朱椿這樣的成年親王,更擁有節制本省軍事的大權。
丙辰,命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等往北平等處備邊。其山西屬衛將校,悉聽晉王節制。北平屬衛將校,悉聽今上(即燕王)節制。凡軍中應有機務,一奏朝廷,一啟王知,永著于令。—《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二十六》
兇狠的建文削藩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標去世,終年三十八歲,謚曰懿文。當年九月,其子朱允炆被冊立為皇太孫。
朱元璋與朱允炆劇照
對于朱允炆來說,他的那些手握重兵的叔父們,已經不再是拱衛皇室的藩屏,反而成為了皇帝寶座的最大威脅,因此他和東宮官屬們早就定下了武力削藩的決心。然而在面對皇祖父之時,朱允炆將自己的真面目隱藏的很好。
太祖語太孫曰: “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太孫曰:“ 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 汝意如何?” 太孫曰:“ 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太祖曰:“ 是也,無以易此矣。”—《皇明史竊卷三·革除記》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謚曰“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廟號“太祖”,遺詔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當時的在外親王名單如下:
西安的秦王朱尚炳(次子秦愍王朱樉長子)、太原的晉王朱濟熺(第三子晉恭王朱棡長子)、北平的燕王朱棣(第四子)、開封的周王朱橚(第五子)、武昌的楚王朱楨(第六子)、青州的齊王朱榑(第七子)、成都的蜀王朱椿(第十一子)、荊州的湘王朱柏(第十二子)、大同的代王朱桂(第十三子)、甘州的肅王朱楧(第十四子)、廣寧的遼王朱植(第十五子)、寧夏的慶王朱栴(第十六子)、大寧的寧王朱權(第十七子)、云南的岷王朱楩(第十八子)、宣府的谷王朱橞(第十九子)。
建文帝朱允炆劇照
那么這些在洪武朝威風八面的大明親王們,到了建文朝都會經歷些什么呢?
- 削爵廢黜
秦王、晉王相繼去世后,在世親王之中身份最尊、年齡最長、威望最高之人,自然是燕王朱棣。
對于如何對付燕王,朝堂之上有過一次爭論。兵部尚書齊泰認為應該擒賊先擒王,直接對燕王下手,則其余諸王不足道哉。太常寺卿黃子澄則認為朱棣平時偽裝得很好,朝廷抓不到他什么把柄,應該從他的羽翼開始剪除。
退而與泰謀,泰欲先圖燕。子澄曰: “不然,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謀定,明日入白帝。—《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
黃子澄劇照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八月,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的名義,率領大軍北上,途經襲開封之時突襲周王府,將周王朱橚、世子朱有燉在內的宮眷全部拿下,然后削爵廢為庶人。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齊王朱榑、代王朱桂相繼被削爵廢為庶人。二人一個曾隨燕王出塞,另一個與朱棣同為中山武寧王徐達的女婿。此外不甘受辱的湘王朱柏憤而自盡,徹底撕下了建文君臣偽善的假面目。
建文初,有告柏反者,帝遣使即訊。柏懼,無以自明,闔宮焚死。謚曰戾。—《明史卷一百十七·列傳第五》
湘王朱柏劇照
六月,岷王朱楩也被削爵廢為庶人。
- 被逼造反
干掉周王之后,朱棣向朝堂上奏,對朱允炆提出了勸誡:“惟望陛下體祖宗之心”,也就是陛下此舉對得起太祖皇帝的在天之靈嗎?
此后建文君臣雖對親王們沒有逼迫過甚,但卻集中力量準備收拾燕王。當年年底,燕王府燕山三護衛被打亂建制,悉數調往開平前線備邊。與此同時,工部侍郎張昺調任北平布政使,河南衛指揮僉事謝貴、普定衛指揮僉事張信出掌北平都指揮使司,目的則是“察燕陰事”。
復召齊泰問曰: “今欲圖燕,燕王素善用兵,北卒又勁,奈何?” 泰對曰: “今北邊有寇警,以防邊為名,遣將戍開平,悉調燕藩護衛兵出塞,去其羽翼,乃可圖也。”從之。—《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燕王朱棣劇照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正月,朝廷策反了燕王府長史葛誠、護衛指揮盧振。三月,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分別率大軍入駐開平、臨清和山海關,對北平形成了一個環形包圍圈。
在朝廷的極限施壓之下,燕王朱棣終于忍無可忍,在當年七月舉兵造反,稱“奉天靖難”。遠在南京的建文朝廷動作很快,立刻宣布“削燕屬籍”,并且命開國元勛長興侯耿炳文北上平叛。
而在擊敗耿炳文之后,朱棣抓住空檔期迅速北上大寧,救出了因違抗朝廷詔令而被軟禁的寧王朱權。燕、寧二藩合兵一處,最終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殺入京師南京,逼死了建文帝朱允炆,誅殺了齊泰、黃子澄等奸臣。
- 棄國南下
靖難之初,燕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掃蕩了北平附近的州縣,封國宣府的谷王朱橞大驚失色,他不敢與四哥為敵,于是率領護衛軍士棄國南下,一路逃回了京師。
曹國公李景隆、谷王朱橞劇照
可笑在燕軍兵臨京師之際,朱允炆竟然一面讓朱橞負責金川門城防,一面又讓他出城求和,結果直接被朱棣策反,獻了城門,將燕軍引入城內。
谷王南逃之后,朝廷又給遼東的遼王朱植、大寧的寧王朱權下詔,讓他們南下。結果寧王不奉詔,只有遼王放棄軍隊,從海路返回京師。戰后遼王因此遭到清算,被削去護衛,改遷荊州。
建文中,靖難兵起,召植及寧王權還京。植渡海歸朝,改封荊州。永樂元年入朝,帝以植初貳于已,嫌之。—《明史卷一百十七·列傳第五》
- 坐觀成敗
在建文朝廷的騷操作之下,原先的十五位戍邊親王,只剩下了六位:秦王朱尚炳、晉王朱濟熺、楚王朱楨、蜀王朱椿、肅王朱楧、慶王朱栴。其中肅王為了避嫌,還自請將封國從甘州(今甘肅張掖)內遷至蘭州。
長興侯耿炳文劇照
說實話,這六位親王手下的護衛軍,都經歷過長期的戰火考驗,戰斗力并不見得弱于燕王護衛。事實上早在耿炳文兵敗真定之時,監察御史康郁就曾經上書朝廷,請皇帝下旨讓德高望重的楚王和蜀王出山輔政,同時勸燕王罷兵。可惜朱允炆既不信任叔父們,諸王也不會出來趟這趟渾水。
九月朔,監察御史康郁上言:“...伏愿興滅繼絕,釋齊王之囚,封湘王之墓,還周王于京師,迎楚、蜀為周公,俾其各命世子持書勸燕,以罷干戈,以敦親戚,天下不勝幸甚!”疏上,帝不能用。—《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
結語:開國之初宗室孱弱,朱元璋封建諸王以拱衛皇室,其實并沒有什么問題。在開國武臣幾乎被屠殺干凈之后,正是沿邊諸王挑起了對抗北元的重任。同樣的,朝局穩定之后削藩,也無可厚非。
奇就奇在建文君臣為何視親王們為仇敵,連一條生路都不想給?靖難之后朱棣同樣也削藩,但他的手段相對來說就很春風化雨,我削的是你的護衛,榮華富貴依然給你。不過也不難理解,文官們對政敵的手段一向都是趕盡殺絕,只不過這一次踢到了鐵板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