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百年汽車工業的歷史轉折點,新能源浪潮正以雷霆萬鈞之勢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格局。
特斯拉市值超越一眾傳統車企巨頭,比亞迪在全球多個市場開疆拓土,新勢力品牌不斷刷新交付紀錄……這場由電動化、智能化技術引發的產業革命,不僅改寫了車企的競爭規則,更在全球版圖上重新劃分市場話語權。
當歐美老牌車企還在為電動化轉型舉步維艱時,中國新能源汽車已憑借完整的產業鏈和技術創新優勢,率先開啟全球化征程。從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到歐洲的老牌工業基地,中國制造的新能源汽車,正以勢不可擋的姿態,在全球市場留下鮮明印記。
如今,這片硝煙彌漫的全球新能源汽車戰場,又將目光投向了一片充滿未知與機遇的新大陸——非洲。
非洲這片廣袤土地,長期被視為汽車工業的“沉睡之地”,但隨著全球能源轉型加速,以及非洲自身經濟發展和消費升級需求的釋放,這里正成為中國車企全新的“戰略要地”。
2025年1-5月,中國向非洲出口汽車達22.2萬輛,同比增長67%;其中5月出口量達5.8萬輛,同比激增104%。
隨著非洲征程的開啟,等待中國車企的不僅是一場跨越山海的商業拓展,更是一次關乎全球汽車產業格局重塑的關鍵布局。
邊緣市場的逆襲
在全球汽車市場版圖中,非洲長期以來被視為一塊尚未充分開發的區域,吸引力遠不及其他市場,但也正因如此,它蘊含著巨大的增長潛力。
從全球汽車市場規模來看,中國是絕對的第一,2024年銷量達3143.6萬輛,其中國內銷售2557.7萬輛,新能源汽車銷售1286.6萬輛。
美國市場規模排名第二,2024年銷量接近1600萬輛,汽車消費十分強勁。
歐洲是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2024年銷量接近1300萬輛,擁有諸多老牌車企。
排名第四的是印度市場,2024年銷量接近500萬輛。
第五是日本市場,2024年銷量也超過400萬輛,僅次于印度市場。
而2024年非洲汽車市場規模僅為141萬輛,遠遠落后于前幾大汽車市場。那為何它會成為中國車企的遠征目標呢?
其實,仔細分析上述幾大市場便可知曉。中國市場自然是本土根據地,排名第二的美國市場和第五的日本市場壁壘極高,難以進入。尤其是美國市場,在特朗普重返白宮后風向突變,1月20日簽署行政令,撤銷對純電車的補貼,停止政府資金用于充電站建設,轉而大力推動傳統能源(石油、天然氣、煤炭)開采,意圖重振美國制造業。
排名第三的歐盟市場前段時間筑起“關稅高墻”,第四的印度市場過于魔幻,商務環境難以預測。
東南亞市場方面,中國車企已開始扎根,且正急速搶占市場份額,沖擊日系車在當地的地位。
簡單來說,中國市場是自家主場,美、日市場難以進入,歐盟關稅高昂,印度市場環境復雜,東南亞市場則需持續加碼。
在這種背景下,非洲市場無論是增長潛力,還是對新能源的接受度,都非常適合中國車企出海。
前文提到,2024年非洲汽車市場規模達到141萬輛,同比增長6.04%,這一數據猶如一顆信號彈,昭示著非洲汽車市場正在逐漸崛起,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領域,正處于蓄勢待發的階段。
從人口結構來看,非洲擁有龐大且年輕的人口群體,這一龐大的人口基數為汽車消費市場提供了堅實基礎。
隨著非洲地區經濟的逐步發展,中產階級群體不斷壯大,他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日益提升,汽車作為提升生活便利性和品質的重要工具,市場需求必然隨之增長。
同時,年輕一代消費者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對于新能源汽車這種代表科技與環保的新興產品,他們表現出較高的興趣和接納度。
非洲各國政府也紛紛出臺政策,鼓勵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例如,埃及正在全球范圍內大力建設充電網絡,實施消費者購車稅收減免、鼓勵企業進行本地化生產研發等政策,并將新能源汽車推廣納入埃及綠色交通戰略。
作為非洲龐大經濟體的南非,其貿易、工業和競爭部在2024年發布了《電動車白皮書》,表示需要轉向電動汽車和電動汽車零部件制造,以確保南非繼續作為全球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出口國,并推出了一系列新能源車激勵措施。
這些政策為新能源汽車在非洲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也為中國新能源車企的進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024年,許多車企陸續進入非洲,大多以SKD或CKD方式出口,再在當地進行組裝;而早已進入非洲的奇瑞、比亞迪、長城、江淮、東風、五菱等品牌,也在加快腳步,擴張出海版圖。
機遇與挑戰并存
在非洲汽車市場這片競技場上,中國車企潛力巨大,但挑戰往往與機遇并存。
首先,傳統汽車品牌早已在此深耕多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系的豐田、德系的大眾、美系的福特、韓系的現代,這些車型在非洲市場擁有較好的銷量。
數據顯示,2024年8月南非汽車銷量中,豐田、大眾、鈴木、福特、現代包攬前五名;中國車企中,僅有長城和奇瑞進入榜單,分別以3.7%的市場份額排名第六、第七。
而在非洲西北部的代表性國家摩洛哥,榜單中則沒有中國企業的身影。
作為后來者的中國車企,如何打破這些傳統車企建立的用戶心智,是首要思考的問題。
其次,非洲市場基礎設施并不完善。根據國際能源署數據,2019年非洲有5.8億人未獲得電力供應,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對于電力充足、基建完善的中國汽車市場,尚有許多消費者存在“續航焦慮”,何況是電力匱乏的非洲呢?
但這些問題,似乎并沒有阻礙中國汽車駛向非洲的決心。
例如,比亞迪已在南非推出6款車型,涵蓋純電和插混雙動力形式,并計劃在2026年將經銷網絡擴展至30家到35家。長安也在去年8月舉辦中東非洲發布會,表示將逐步投放Uni-V 2.0T等車型。2024年9月成立的零跑國際,已拓展至歐洲、中東、非洲、亞太等多個國際市場,推動零跑實現全球化發展。
種種案例表明,中國新能源汽車駛向非洲大陸已成為現實。在雙方合作不斷深入、非洲加速建設基礎設施的情況下,中國新能源汽車有望為非洲消費者帶來更優質、環保的出行選擇,也將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尾聲
當貿易保護的冰山不斷撞擊全球化的航船,當歐美市場的大門在關稅的鉸鏈聲中緩緩關閉,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出海只能開始尋找新的目的地。
在這種情況下,駛向非洲市場已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未來的必答題。
非洲的挑戰是顯性的,電網脆弱、充電樁稀缺、老牌車企壟斷、消費信任建立尚需時日……但這片大陸的潛力,恰恰蘊藏于對“不完美”的務實改造之中。
正如危機中總是蘊含著機遇,關鍵在于中國車企能否打贏這場“基建”與“消費心智”的競賽。
筆者相信,答案是肯定的。畢竟對于發展突飛猛進的中國車企而言,最不缺的就是時間和耐心。
《汽車通訊社》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對不遵守本聲明、惡意使用、不當轉載引用《汽車通訊社》原創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